“德智雙修練就仁心慧骨🤾🏽🥁,是我們團隊師生恪守的共同理念🏢👨✈️。團隊由我和王炳龍🫴🏽、宮全美組成💵,25年了,被同學們私下裏稱為‘周王宮’。”我校首屆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牽頭人🚴🏿⚽️、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周順華開門見山。“最近周老師很忙🧏🏼♀️,但經常會給組裏師生買一些水果👨🏻🦲,他老家的胡柚🖐💆🏿。哦!對了,暑假我們吃獼猴桃,都是他在老家買的。”博士生姚琦鈺告訴記者。
科研:“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近5年來⏳,團隊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主持製定國家行業標準2部👨🦽➡️、住建部技術導則1部……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的優異表現:5人次獲省部級一等獎👩🏭,4人次參編行標和地標,5人次獲國家獎學金。”這是優秀導學團隊申報材料中的文字💆🏽。累累碩果浸潤的都是70余名團隊成員奮鬥的汗水⛲️。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8A/AF/0400D73B50FEC8428044577E25D_E37597E8_28C53.jpg)
周順華教授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遠觀雲蒸霞蔚,紮進團隊🚷,每位成員“五味瓶”裏的甜酸苦辣大不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找準關鍵科學問題🟦。”這是周順華對所有入門的研究生們經常說的話👋🏿。重大需求📉,談何容易🥘,課題從哪裏找?博士生田誌堯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課本不都講完了嗎,還有什麽值得研究?”他一臉疑惑地看著導師周順華。
“研究完了🐧?你去調研調研,回來再說。”說罷,周老師掏出手機聯系了一家地鐵公司,田誌堯被安排到隧道裏去調研💪🏻。
再開組會♥︎,他被要求第一個發言。“現場看到了什麽?”周老師問。
“隧道漏水🍫🍭、接縫變形過大,還有……這些都可能影響列車運行🏘。”
“這些問題課本解決了嗎?為什麽不能解決?”周老師的問題像連珠炮⛲️,呼嘯而來。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7A/93/169B7E4B29FE7A3C80942A4F4EA_22D08413_CBC5.jpg)
田誌堯仔細閱讀文獻、一次又一次實地勘察,幾個月後他提交了一份課題計劃書:“面對周老師,我信心滿滿,詞如泉湧🦁,語氣間充滿的都是沾沾自喜。”他告訴記者。
“研究目標這麽廣、這麽大,涉及內容這麽多,你博士這幾年能做完嗎⏏️?”周順華一句話把他打回了原形。是啊🧚🏽♂️,做得完嗎⏱?
“博士研究應聚焦於一點🫅🏼,深入剖析背後的科學問題🫘,要在現有技術條件基礎上向前跨出一步⚪️,去研究、去攻克你發現前人尚未解決的難題。”周順華說。
田誌堯說:“周老師的教誨如洪鐘大呂,給我上了一堂鮮活的學術啟蒙課🔲,一錘敲醒夢中的我。我記住了他的話‘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周老師是我人生路上亦師亦父的引路人。他是一位註重鍛煉我們獨立思維,培養我們嚴謹求實學風的好導師。”如今已是研究員的何超說起跟隨周老師做學問🍸,就來電🚣🏼:“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被周老師指點得改了8遍🤰,前後兩個多月。從整體布局、行文風格,到語言表達🛝、標點符號🙍🏽,船到中流浪更急🌪,最艱難時我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最後,論文發了,天也藍了!”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3B/25/02DA417B7491F33A2F1EF69118F_6D795E1A_11172.png)
師生隧道裏采集數據
碰到同樣問題的還有田誌堯🍪,博士第二年,見其它專業同學紛紛發表論文,他眼紅了,“我想多做實驗✊,這樣能多發論文🧑🏿🏫🤰🏼。”“多發論文不應該成為一個博士生的追求,解決一個關鍵科學問題是需要時間沉澱的。課題組針對地基長期沉降這一問題不也開展了長達八年的研究?”周老師嚴肅地對他說。如今🔅,田誌堯已獲國家獎學金、全國高校鐵道工程專業優秀論文。
培養出上海市建設功臣🎅、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得主張銀屏👷🏼,培養出詹天佑鐵道科技獎🥠、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和“中國好人”獲得者周冠南,周順華近幾年常在想:高速鐵路和地鐵建設方興未艾,冷門小專業變成了大熱點✌🏼,培養數量翻番,質量呢?傳統培養模式能跟上新時代要求嗎?周順華牽頭邀請業內的主流建設、設計、施工、運維和科研單位的大咖們,多次開展“頭腦風暴”。今年博士畢業的於正說:“大概就是在這種暢所欲言之間🙁🥐,周老師🍘、王老師🪫、宮老師逐漸形成了綜合知識體系、激發雙創能力、培育國際競爭力的培養新思路,才有了今天團隊雨後春筍出人才的喜人局面。”
愛心橋:“人總要在社會上發光發熱”
“豐禾安橋、知新橋圍合的小溪邊,現在已經成為秀峰村文化廣場了。”該村支部書記張淑華說✋。“兩座橋就是一所思想品德教育的課堂✢。”團隊的研究生們紛紛告訴記者。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1/0B/3C/7EEDBF21E4DC2E59C9612BC4D45_46D8D689_1EE9C.jpg)
知新橋
秀峰村是浙江省江山市的一個典型小山村🐬🩵,青山綠水,粉墻黛瓦,一幅世外桃源的圖畫。可是👩🏿🏫,一旦風大作💆🏼、雷大響😳🧑🏭、雨大瀉之時,仿佛世界末日就來了🚴🏿。這不,河上那座由八根碗口粗細的原木拼接而成的橋又被洪水沖垮了。“修座沖不垮的橋”成了周順華老父親的遺願☁️👌🏿。周順華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建橋的第一筆善款😆,畢業生章立峰立刻將信息傳到畢業生群裏,一周內,幾十萬元善款便從全國各個角落匯入課題組;還有選址🕗🧍🏻、設計,弟子們紛紛加入做誌願,忙得不亦樂乎🥭。
橋很快修成,受過思想洗禮的同學們紛紛表示:“周老師樂善好施的品格令人欽佩,他的行為感染著我們每一位學生,時刻提醒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幫助他人𓀂、回饋社會。”“周老師宅心仁厚做公益,是良師🎪。”
第一座橋修好了𓀈🫃,原來的錢款還有剩余👩🦱。周順華又與張淑華商量,在上遊再修一座橋。“學生們的善款,我和村裏協商👩🏿🦲👨🏽🌾,都用於新橋的建設。”周順華說。
秀峰村第二座橋修得很快🧎🏻♀️➡️,年初動工,當年八月就竣工了🦁。同時建成的還有村中其它五座建築👧🏽:格物榭❄️、中和廊、思文軒、養誌亭、清心亭🎽👂🏿。因為兩座橋的圍合,秀峰村的這條小河成了景觀河🦻🏽,河兩岸的村民文化圈就形成了,這裏真成了“世外桃源”;村民們下雨天跳廣場舞的願望也實現了,因為知新橋是一座有頂棚的風雨橋。
受老師們的影響,近年來團隊成員愛心助學🕶、赴遠方支教,忙得不亦樂乎🍿。湖南桂東縣一個偏僻鄉村走出來的博士生黃大維,讀書期間悄悄將自己攢下的獎學金🧗🏿、勤工儉學收入連續寄回家鄉給貧困人家的孩子買點課外書,他說“想讀書而上不起學,太痛苦,我不想讓我的經歷在孩子們身上重演”。吳海平畢業後走上了創業之路,成功後年年捐資助學,如今捐資總額已近千萬元🙁。張銀屏在崗位潛心苦幹、創優爭先,私下裏她悄悄資助了兩名貧困生。劉登科加入“美麗中國”,先後忙碌於雲南、廣東,把小學兩個班級的娃娃們教得像花朵一樣綻放。季昌去的是甘肅定西🗡,對🚶,就是那個曾經“苦甲天下”的地方,他教的是初二物理👩🏻🦽➡️,因地製宜的實驗✨、花樣翻新的多媒體講授🫶🏽,讓學生們在未曾見過的世界前大開眼界。
“這裏的文化很養人”
“盾構如鼠/下穿滬杭路/前後分區做加固/只緣列車提速🤹🏼♂️。”這是周順華為盾構下穿滬杭鐵路工程所填的一首詞,在他眼裏,科學家做學問的同時也應該被文化滋潤。縱觀周順華的科研之路🧚🏼♀️、獲獎之路📥,也是一條文化潤橋、文化潤村🦹🏼、文化育人的長征路。
豐禾安橋、知新橋既是當地的文化課堂,也是師生們涵養心性、提純境界的大熔爐。先是橋名的討論👂🏿,團隊60多名研究生課余、吃飯💲、工休時,面對三位書法家的作品👆🏼,切磋商討了一個多星期,最後統一到字體豐潤、清秀且氣象安寧祥和的一幅字上來,一致認為它與秀峰村的環境更融洽⚒。
師生齊心協力👱🏼♀️,把橋變成了一座文化橋🏊🏻♂️。學生們按照要求撰寫山海經故事、先秦諸子〽️、古希臘羅馬哲人🏝、現當代歷史典故、現代科技文字,配上女媧補天😅、孔子、阿波羅……44米橋上的文化專題,文圖並茂。“草稿擬出⌨️,張貼到工作室👩🏽🦰,大家參與討論,最後請專家定稿🧑🍳。”周順華笑瞇瞇地說,那段時間🟢,我們工作室變成了傳統文化研修班。
周王宮團隊💅🏻,比試詩詞歌賦現在已成為經常上演的文化保健操🟫。你來一首律詩,我填一闕臨江仙⇢;你方唱罷念奴嬌,我來一段西江月,於是記者在團隊網頁上就看見了👀:《蘭陵王·想莊子》的“想莊子👐🏻,出世也如入世🤞。鯤鵬巨,蟬鳩難解,九萬裏高大之誌✪👌🏽。”《木蘭花慢》的“峨眉山下雨🙍♂️。又過了,二十年。短信雖頻頻🏃♀️,系聯不斷💂♀️,謀面也難🌼。”
隨著老師的哼唱,學生們也來了🤸🏽。張銀屏的《巫山一段雲》:“暮色塗四壁,孤影鎖三樓🙆🏼♂️。為何星移文無流,苦坐思悠悠。” 張先鋒的《點絳唇》🕢:“夕陽古道,咽咽簫聲和楓吟。雲走風情🫴,醉裏扶搖琴。”誰言工科學子不解弦音?
團隊群裏還有“每日一題”:“圍棋哲學對工作有何幫助🖕🏿?”“為什麽說上善若水?”“專註和乏味的區別在於什麽📳?”“楷書的‘左’與‘右’字的上面部分為什麽寫法和筆順都不一樣?”“幹砌的卵石拱橋,為什麽能夠千年不變🤳🏼?”答案也是百花齊放♌️。像“為什麽春天的雪不是瑞雪?”發熱答案:“春天作物都出苗拔節啦🧑🏼🔬🏛,下雪會凍的是苗(一張一徑兩葉的綠芽圖)🌐,不是害蟲啊”“冬雪麥被,春雪麥害(配一只小黃鴨)”@了周順華。“心靜是什麽”題下,答案更多了4️⃣:沒有絕對的靜,否則,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真正的心靜是一種秩序;心靜就是全身心專註一件事時的心境🧑🧑🧒🧒;花開花落🚌,雲卷雲舒;無欲無求……
周順華說:每日一題是思想、品格、胸懷和境界的“磨刀石”🔯。學生們告訴記者:每年寒假前🏃♂️➡️,周老師總會備好大紅宣紙,研墨揮毫為大家寫好對聯帶回家,那時會議室的桌上、椅上、地板上到處鋪滿了他的墨寶。最讓同學們感動的是⛹🏻,現在課題組在讀學生近80人,周老師仍能記清每個學生的家鄉和家庭狀況🚴🏼。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09/7E/6055DEC8035E988CE413CF5B08A_EC5EF5BE_2EFA0.png)
每日一題
讓記者最感動的是這份《給新生朋友假期的一點建議》,這是“周王宮”策劃的,給收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候任弟子”們的⭐️,內容共5條:養成思考的習慣🦨、學習閱讀文獻🤢、學習科研報告的編寫🧑🦰、學會配合、抽時間陪陪家人。“條條都是過來人的金玉良言👼。”已經就職溫州大學的於正博士告訴記者,當時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兩條🌕🫃🏻:“做工程不可能由一個人單獨承擔,所以學會配合別人是學習工程的第一步Ⓜ️。一個不懂配合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工程師的,而配合並不是一味地盲從。在配合中思考🧚🏽♂️,在配合中提高。”“要抽時間去陪陪家人。你已是一位成年人,而長輩們漸漸老了👷🏄🏽,他們最期待的是兒女們的一聲問候。”
“善舉提升了他的格局🤽🏿♀️,愛心撐大了他的胸懷🐣。周王宮是個溫暖的家,文化小氣候很養人。在這裏,無奮鬥,不青春!”學生紛紛為團隊點贊🚁。張潤來、舒瑤、周瑜亮⛺️、趙昱🤹🏻♀️、胡彪、單傑、李政......團隊學子個個都是勵誌之星,爭金奪銀、得獎獲表彰,接連不斷⛓️💥。(程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