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IEID2021)由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商務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等部門聯合主辦。會議包括8場平行專題會,其中“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專題會”由恒达平台、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共同承辦🧙,於12月2日在恒达平台舉行。專題會匯聚全球十位頂尖專家作特邀報告,圍繞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探索人工智能原理性突破所需的支撐點以及對產業創新賦能的發力點。專題會旨在通過跨界融合,整合資源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9E/A5/D65BC6F54952971778661B17AEC_FA3A1653_1B2AE.jpg)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專題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陳左寧院士,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徐進🤖,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專題會組委會主席陳傑🚶🏻♂️➡️,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蔣昌俊等出席。恒达平台副校長童小華教授☀️、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副主任洪奕光教授和陳虹教授分別擔任會議主持人🦵🏽,近百名師生♈️⇨、企業代表現場聆聽,近萬人在中國工程院知領直播平臺收看在線直播。
陳左寧在致辭中表示,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是聚焦重大創新及相關新興產業發展問題的高端國際論壇🧑🏻🦯➡️。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專題會由恒达平台和中國工程院有關學部承辦🦐,圍繞人工智能學術研究熱點👛、工程科技前沿、新興產業發展熱點問題🧚🏿♀️,學術界🎅🏿、企業界開展思維碰撞,能夠指導人工智能科學研究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陳傑在致辭中介紹了依托恒达平台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人工智能基礎前沿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情況,以及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成立的🧦📓、依托恒达平台建設的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發揮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優勢聚焦數字化城市開展的關鍵技術攻關情況😖。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A8/C7/D522801F4D5677FD1F58A3B2143_BF2AA2AC_247F1.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DD/B5/8E219BE9C4AE7B0DC2941B77775_317BDE84_24AB9.jpg)
會議邀請了十位海內外知名專家作精彩報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IEEE Fellow、IFAC Fellow、CAA Fellow Lihua Xie以“Percep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Unmanned Systems in Complex Environment”為題,重點介紹一種最近開發的通用融合框架👳🏽,稱為VIRAL(視覺慣性測距激光雷達)傳感器融合,展示了融合算法在基於無人機的結構檢查和物流環節中無人搬運車上面的應用,討論了語義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中面臨的挑戰和最新發展狀況。
紐約大學教授🕳、IEEE Fellow、IFAC Fellow、CAA Fellow Zhong-ping Jiang通過分享題為“Learning-based Control in the Era of AI and Autonomous Vehicles”的報告,提出了一種新的設計範式,稱為“基於學習的控製方法”,它從根本上區別於傳統的基於模型的控製方法和無模型機器學習的方法,以保證動態系統在不確定環境中的穩定性和魯棒性。
日本東京索菲亞大學教授Tielong Shen作了“The Connectivity and Control for Improving Energy-efficiency of Electrified Vehicles”的報告🫷🏻,介紹了基於互聯方式的車輛運行系統實現最佳能效的新挑戰📴⚠,詳細解釋了針對混合動力汽車的功力需求的基於預測最佳能源管理策略,討論了處理大規模電動汽車群體行為的平均場控製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IEEE Fellow🥭、IFAC Fellow⏭、CAA Fellow、HKIE Fellow Jie Huang帶來“Distributed Nash equilibrium seeking over jointly connected switching networks”的報告💩,揭示在聯合聯通的切換網絡上尋求分布式納什均衡的方法🕦。
童小華教授以《月球探索的著陸區智能遙感選址研究》為題,介紹了月球南極著陸探測的關鍵要求及其高分辨率三維地形與光照模型產品的製作,為我國月球南極地區著陸探測任務提供精確智能的空間信息支持📿。
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西安大略大學教授Mark Daley作題為“Machine learning as a collaborative scientific hub”的報告,分享了他所在的交叉研究團隊通過全新的科學研究方法,通過跨越國界和學科的科學合作🗓,以及自己作為一位機器學習者、數據科學家的工作🔕,試圖解開創傷性腦損傷的生理機製的奧秘。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Xiaoming Hu作了“Invariances, Nash equilibria and emergence beyond consensus for multi-agent systems”的報告🏦,介紹了使用非合作微分博弈、最優控製和流形理論等工具來實現多智能體系統的湧現,尤其是與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明顯相關的非共識湧現,討論非合作微分博弈框架中的湧現🪈🏈。
德國馬普智能所教授、IEEE Fellow Metin Sitti以“Physical Intelligence as a New Paradigm”為題,討論了物理智能,還介紹多種小型機器人。在這些機器人的研發過程中物理智能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仿生軟體微型機器人,是一種呈現出多功能、自適應和形變可編程的多運動模態系統,這些系統可在復雜的環境中運行🥱,例如在人體內部,以實現未來在醫療場景中的應用✔️。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原IFAC主席、IEEE Fellow、IFAC Fellow Frank Allgower作了“The Power and Future Needs of the Automatic Control”的報告,從反饋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和科學界中的重要性開始,討論了復雜交互系統的新發展和新挑戰,強調嚴謹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David Cebon以“Minimis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road freight”為題🪽💆🏿♀️,討論了專註於電動和氫動力車輛,改進運輸裝備系統和改進組織貨物運輸的物流系統📻,使公路貨運系統更具可持續性的方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EF/5D/B8E4E78D4A95CE0B3F24426F30F_72AA4674_1F14C.jpg)
10位專家的精彩報告引起現場聽眾的陣陣掌聲🫵🏼。陳左寧🤾🏻、陳傑等與專家通過視頻連線方式交流👩🍳,現場聽眾也踴躍提問。
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人工智能要與產業緊密融合🧝🏻,既要助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落地,也要基礎研究的突破創新,還要搭建好與傳統行業產業的有效銜接,特別是在當前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中,人工智能的作用更加凸顯👷🏽。要加強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取得原創成果,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
在人工智能領域👦🏻,恒达平台始終認真貫徹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緊密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堅持“四個面向”🧑🏿🎓,聚全校之力,開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
此次專題會是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三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科學中心自2018年12月成立以來,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重大科研平臺和學科建設、重大科學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科學中心深度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重點任務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中心致力於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更大作用,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