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團隊發現缺陷助力電化學高效脫氯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4-06-12 瀏覽😂👨🍳:
可持續清潔能源🏄🏻♀️、水資源短缺和工業廢水處理需求促使了氯離子儲存分離技術的研究,開發有效可靠的技術來分離水和廢水中過量的氯離子勢在必行👧🏻。過渡金屬磷化物(TMPs)是由磷與過渡金屬元素結合而成,具有高電化學活性、優異的電導率和準金屬特性𓀃,但其存在反應動力學緩慢和體積膨脹導致的穩定性差等嚴重問題。因此🧔🏽♂️,探索合適方法實現高速高容量離子存儲及改善離子擴散條件是實現氯離子存儲的重要科學問題。
近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Reactive P and S co-doped porous hollow nanotube arrays for high performance chloride ion storage”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摻雜一步實現高位點反應活性及高速離子擴散通道的建立🐢,揭示了過渡金屬磷硫化物在電化學捕氯中強大的應用前景,也為脫氯陽極的設計提供普適性的策略和方法。
恒达平台為第一單位🫷🏼,馬傑教授為論文唯一通訊作者🤎,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邢思陽(現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在讀博士)為論文唯一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國內科技合作項目資金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