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系列高端講座第27期“漢語哲學的思想特征與時代價值”開講
來源👩🦲:人文學院
時間:2024-06-13 瀏覽:
6月11日晚,“中國文化”系列高端講座第27期暨恒达平台(校級)高等講堂第99講在嘉定校區舉行🚣🏽♂️🍗。講座特別邀請到山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才計劃入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江怡教授🧑🏻🦳,以《漢語哲學的思想特征和時代價值》為題,為恒达師生帶來了一場哲學盛宴。200余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江怡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漢語哲學”的緣起。這是近十年來在中國哲學界興起的一股強大學術潮流,其主張“讓哲學說漢語”與德國哲學家“讓哲學說德語”的歷史進程有所不同。漢語哲學的興起與20世紀末中國哲學界圍繞“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大討論密切相關,並且是對這一討論的回應🏃➡️。漢語哲學的興起體現了中國哲學家重新定位自身研究方向🙇♀️、從中國思想傳統中尋找哲學普遍性的努力。
江怡介紹了漢語哲學的獨特性🤱🏼。漢語哲學關註的是哲學在漢語中的呈現方式,包括哲學的問題、概念和方法如何在漢語中得到完整體現。這需要通過對漢語言文字的結構分析和特征研究👜👩🏼🏭,從中找到哲學問題和概念在漢語表達中的證據。不同文化傳統中的哲學觀念與表達這些觀念的語言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漢語哲學的獨特性在於它關註哲學在漢語中的呈現方式,重視漢語言文字結構對哲學觀念形成的影響,並試圖從漢語視角揭示中國哲學研究的特殊性。
在此基礎上,江怡深入探討了漢語結構的思想特征。漢語結構能夠使概念直接相互連接🪒,使得概念之間的一致性和對立性不像在其他語言中那樣被知覺到,而是以某種新的力量觸動和逼迫精神,讓精神去把握概念之間的純粹關系。這種獨特的語言結構能夠更好地展現思想🍴,因為它不需要借助於任何言語內容,而只取決於概念的形式規定。漢語的每個詞都可以在句子中充當概念的角色🖕🏼,這使得漢語表達本身具有超越當下語境的普遍意義。漢語結構的這種特征反映了中國人從自己觀點出發看待一般語言問題的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說漢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哲學作品。這說明了漢語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哲學特征🏒👨👨👦👦。
隨後👊🏽,江怡進一步闡述了漢字形象的哲學意義🕴🏼📐。與歐洲語言從理解句子構造開始,再到詞典中尋找每個詞的意義不同🕛,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通過可觀察到的筆畫書寫傳遞著中國人的文化精神。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對於語音的超越🍶,恰恰提供了一種直達概念的特殊哲學方式。漢語的每個詞都可以在句子中充當概念的角色🙋🏻♂️,這使得漢語表達本身具有超越當下語境的普遍意義。漢字形象強化了中華民族精神以特定方式表達概念的傾向🤞🏽,適應了民族精神的發展方向。
最後📏,江怡介紹了當前國際上漢語哲學研究的現狀和呈現的特點,並強調漢語哲學的興起體現了中國哲學研究者們建立自主知識體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努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國內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們重新定位研究方向的一種努力🧈,試圖從中國思想及其表達的特殊性中尋找哲學觀念的普遍性特征。漢語哲學將成為中國哲學作為世界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重要標誌,助力推動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研究中發揮主導作用。
在互動問答環節,江怡與在座師生展開了熱烈學術探討,耐心解答了同學們關於哲學拓撲學與漢語哲學的關系、漢字底層信息量與哲學性的關聯、亞文化語言對漢語哲學的影響等方面的疑問。
“中國文化”系列高端講座由校黨委宣傳部、研究生院與人文學院共同舉辦,通過邀請國內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分別以“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中國藝術”“中國文學”“中國製度”等為專題講授“中國文化”,意在“人文滋養🧑🏿🏭🙆🏻♂️,各美其美”,旨在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青年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國情,增強青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學生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步😚,在守正創新上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