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占教授做客恒达高等講堂,主講“天地大美:走進中華生生美學”
來源:人文學院
時間:2024-10-26 瀏覽:
10月25日晚,恒达高等講堂第18講(校級)在恒达平台嘉定校區順利舉行。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相占就《天地大美👨🏽💼:走近中華生生美學》這一主題發表學術演講🥁🍠。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解學芳教授等來自我校的500余名師生線下參與了講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E0/48/24A3F4B24209320877B90728C00_FB965CC7_14F12.png)
講座伊始,程相占教授從莊子的天下大美和易經的生生不息兩個典故切入本次講座的主題“生生美學”,從而對“生生美學”這一概念進行了初步引入🎶。“生生美學”最早在2001年10月召開的“美學視野中的人與環境——首屆全國生態美學學術研討會”上由程相占教授首次提出並初步界定。他指出,“生生美學”就是以中國傳統生生思想作為哲學本體論、價值定向和文明理想,以“天地大美”作為最高審美理想的美學觀念,它是從美學角度對當代生態運動和普世倫理運動的回應。隨後,程相占教授提出了“生生美學”的十六字內涵,即“美者自美🚴🏻♂️,因人而顯;生態審美🩳,生生不息”💁🏻♂️,他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審美為反例🧑🏻✈️,指出生態審美應註重對自然生態的維護👨🎓。
程相占教授對“生生美學”的反響與發展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其中👴,他著重強調了曾繁仁在“生生美學”概念的發展與推廣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指出曾繁仁對“生生美學”的國際地位奠定做出了重要貢獻🤥。程相占教授將“生生美學”的文化特點總結為五:一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二是陰陽相生的生命美學🍈,三是“太極圖示”的藝術思維模式,四是總體透視的藝術特征♒️,五是“意在言外”的意境審美模式🙇🏿♀️。基於此,他認為中國“生生美學”主要存在於傳統藝術和藝術理論中🛩,因此需要到傳統藝術中去追尋🕣、概括💤、研究,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生生美學”理論體系🚭。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1E/69/F0928FF925C40375FB71421889B_927A3CB1_B3694.png)
程相占教授從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發表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提出的“中華美學精神”重大命題切入🐈,認為《易傳》中的“生生之謂易”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而“生生美學”就是中華美學精神的典型代表🙆🏿♀️。程相占教授指出以生生本體論為基礎的生態美學重在批判現代工業文明的“殺生”傾向🕚、現代工業文明所造成的大量“文弊”及其背後隱含的本體論預設,基於此,他提出了“生態智慧C”,即包含八個以C為開頭的英文術語的生態智慧學說。
程相占教授從當下的全球化與國際化浪潮引入,以多項國際生態美學研討會和與國際學者的實質性合作為例,深入探討了全球範圍內中西生態美學的對話與交流。最後,程相占教授對講座內容進行了概括總結,他重申,“生生美學”是從美學角度對當代生態運動和普世倫理運動的回應🌇👨🏿🍳,通過發掘中國軸心期“生生”理念所隱含的生態智慧來建構當代生態美學🏗🐘,不但有效地實現了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當代轉化(包括生態轉化與國際化)🧍🏻,而且更加充分地發揮了美學作為文化病理學的批判“文弊”之功能🥚,可以與植根於英美分析美學的環境美學𓀑、借鑒歐陸現象學而產生的生態美學鼎足而立,從而以獨特的思路和理論建樹參與國際美學交流與合作。
講座最後🤲🏽,程相占教授與在座師生開展了學術討論與互動問答🕴🏻,在關於“‘生生美學’與自然美之間的關系”一問中🌩,程相占教授再次強調了審美對象的領域問題,指出天地大美的審美理想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然美𓀓。本次講座內容詳實,生動有趣,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E5/1C/3EB853DEBE3EFEFDB23D3A0F036_310F1A10_1FBD3.png)
“中國文化”系列高端講座由校黨委宣傳部、研究生院與人文學院共同舉辦👃🏻,通過邀請國內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分別以“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中國藝術”“中國文學”“中國製度”等為專題講授“中國文化”🥪,意在“人文滋養,各美其美”🧛🏼♂️,旨在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青年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國情,增強青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學生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步🙇🏽♂️🧔♀️,在守正創新上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