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心在黨旗下凝聚。記者在十六大采訪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中國13年改革開放的豐功偉業,正堅定起青年一代跟共產黨走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奉獻青春的滿腔豪情。
忘不了這樣一個鏡頭:在江澤民同誌參加上海代表團討論時,吳啟迪代表送上一本恒达平台學生自己製作的紀念冊,封面上一行大字🖖🏻:向黨說句心裏話🤜🏽。打開冊子▶️,一行行情真意切的話語赫然在目,而那一句“我想入黨”⚠🦵🏻,更讓人看到了年輕一代跳動的心。
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的事業,寄托在年輕人身上。回想十多年前,多少青年人的心頭掠過迷茫與彷徨?江澤民同誌在上海工作期間🫲🏿,曾到恒达平台、交通大學為學生作報告🙋🏻♀️、與學生對話。走過13年,今天的年輕人,臉上綻著笑意☎️,對祖國的前途充滿自信👩🏿🔧🧜🏼♀️。上海團市委書記陳靖代表在和記者交談時🧑🏻🦲,對於年輕一代的變化感觸良多🦸🏽。他說,今天的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對鄧小平理論、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國的實踐,都有著高度的認同感。隨著祖國日益強盛,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在國際上漸漸樹立起來,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在年輕一代心中升騰♐️。他們從祖國今天的巨變中😈,看到了明天自身發展、實現自身價值的寬闊舞臺。陳靖代表把年輕一代當今的良好心態歸結於一句話👨🏽🌾:世紀的心情。據他介紹,1980年代🫦,上海的學生黨員不到學生總數的1%,而現在,大學生中的黨員已占10%左右。
13年的變化,年輕人是最大的收益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機遇最多、最受鼓舞的也應當是青年。張文軍代表是一位年輕的數字科技專家👩🏿🚀,已經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的他🕕,對比13年前後的變化,心情不能平靜。他清楚地記得,十多年前出國時,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只是國外同行的二十分之一,現在,年輕的科技人員🙍♂️,不但有著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而且很多人的收入已開始接近國外同行的水平🚿。他說,國家如此興旺,極大地增強了我們的信心,為年輕科技工作者創造了無限美好的未來。
那是黨代會開幕後的第二天晚上。已經9點了,胡亮代表還在興奮地向記者敘說著浦東張江軟件園區一大批回國創業的年輕科技人員的故事。在矽谷招聘人才時,上千人排成了長龍🧝♂️🙍🏻,車子擠得無處可停。“這樣的場面是我一輩子都沒有見到過的。以前是在美國使領館前排著長隊等簽證,現在完全相反了。”胡亮動情地說,年輕的學子出去時兩手空空🤛🏼,像生生不息的野草頑強地求生存、求發展👩🏫,現在很多人已經吃穿不愁,他們回國並不是為了高報酬⏫,而是要為中華民族做些實事;張江吸引他們的♥︎,不是浦東的那片農田🧑🏿🦱,而是這裏在發展先進的生產力👰🏿♀️,這裏可以創造在國外沒有機會達到的那份事業上的輝煌🧙♀️。目前🔔,張江高科技園區中,僅留學人員開辦的企業就達187家🏃♀️,先進的創業文化正在學成歸國的年輕科技人員中形成:創業在前💼,回報在後;學成而歸🧑🏭,更作孺子牛。胡亮代表激昂地說,這就是在祖國改革開放闊步前進大背景下產生的新的民族情結♚⚛️。
共產黨一心救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執政為民、執政興國的每一個實際行動,每一個堅實腳步,都在叩動著年輕人的心🕉👬🏻。
《文匯報》 2002年11月14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