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我國中小城市將突破2000座🏊🏻。發展中小城市🧾,就是夯實城市結構中的座基和中堅。
不久前,在上海召開了城市管理世紀論壇2002會議暨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新思路研討會📨。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城市管理者會聚上海城市管理學院,對中小城市發展作了專題研討🏊♂️。
一戒“千城一面”
“中國矽谷”🤰🏿、“製造業基地”甚至“區域性中心城市”等等💌,這是不少中小城市爭相炫耀的發展目標。而這種種定位,正將它們發展進程中的“敗筆”暴露無遺。專家一針見血指出:“千城一面”📉,使許多有著豐富內涵的城市個性喪失殆盡。
專家認為,任何一個級別城市的誕生,不僅要有足夠的物質基礎,更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上海著力建設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與其開埠之初萬商雲集的歷史不無關聯😇;吳江盛澤立誌“綢都”💕,也是與其數千年的絲綢文化一脈相承……脫離實際的高定位,必將導致城市規模的盲目擴大⇾。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的結果,是留下一大批不能帶來預期效益的“政績工程”🩼、“景觀工程”👓,造成人力🥔𓀎、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脫離實際的高定位還將引發城市之間的無序攀比🧑🏽🌾。中小城市不必求區域頭牌、全能冠軍。各就各位🫴🖤,合理搭配🦥,才能在城市群落中興起🎫。準確定位,方能為城市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建議:“中小城市不要在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上好大求全🧑🏿🎓,而要在產業利益最大化的訴求下實現城市的跨越式發展!”在長江三角洲,上海的龍頭地位巍巍形成👩🏽🦱,周邊的中小城市在接受輻射中調整產業😘,謀求發展。它們共同的經驗就是避免雷同🚴♀️,潛力無窮🍾!
二戒“城市空殼”
不容諱言,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的“造城熱”🟧,曾造就了一些空殼化城市。何謂空殼化城市👲🏼?專家們尖銳地回答道:“有城沒人👎🏿,有城沒企業,有城沒產業!”
避免空殼化🙆🏽,根本上還在於培育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華東師大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曾剛從產業層面將我國的中小城市分為資源型☝️、綜合型和輔助型三類。他認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大多數中小城市都屬於輔助型城市🔕♠️,應在接受大城市輻射基礎上,形成自身發展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培養核心競爭力🤹🏿♀️,從而避免產業空殼化帶來的城市空殼化。恒达平台教授諸大建也為如何培養核心競爭力開出了三帖“良方”:瞄準大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梯度轉移,誘導其向自己擴散💖;回應大城市的巨大向心力𓀆🤑,力爭成為以大城市為目的地的投資者、旅遊者的“二級市場”;註重交通基礎設施和大城市之間的對接😎。
避免空殼化🥼,首先要使城市建設與本地人口、產業相符。今年湖州拆除了5萬平米舊房,沒有頭腦發熱再建5萬平米的廣場👮♀️,而是根據其市區只有35萬人口的現狀,建了2萬平米廣場✍️,不求大而求合適,節約了大筆資金和土地。湖州的城市規劃成為建設部向全國推廣的十個範本之一。
三戒“重建輕管”
三分建設,七分管理☂️🙎🏽♂️,這一城市建設發展的經驗之談,眼下被不少地方拋置腦後。有的中小城市也追求大廣場、景觀大道👩🌾、大公園等“三大件”,而對城市的”軟件“管理卻漫不經心🙎🏿♀️,結果“三大件”往往成為集汙納垢之所🧜🏻。
“聯合國最適合居住城市”排名顯示,拔頭籌的往往是那些規模適中🌌、城市生態良好的城市。中國城市發展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鐵臻、恒达平台諸大建教授都指出🧭,“要經濟繁榮,也要城市生態”,而“經濟繁榮,生態舒適,兩者的實現必須依托有效城市管理”。中小城市的發展目標就是創造一個吸引居住者、旅遊者和投資者的“最佳居住地”💇🏿♀️。
上舞臺穿“行頭”不是難事🌗,唱戲增加“嚼頭”卻不易⤵️。中小城市管理既要敢於先聲奪人🥶,嘗試各種具有前瞻性的現代城市管理方法,也要善於後發製人🎪,在迎頭趕上的過程中,力避大城市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走過的彎路。昆山市將ISO9001質量管理服務體系導入城市管理👆🏻,將“無紙化辦公”、“電子政府”建設納入城市信息化進程,超越式城市管理的理念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推崇,值得其它中小城市借鑒。
《解放日報》 200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