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點燃火箭第三級——國際大都市與建築

來源:   時間:2003-02-02  瀏覽:
一座城市風韻的“第一印象”是什麽?建築⚉。一座城市品位的“第一表征”是什麽🔤?建築🧑🏼‍🌾。一座城市實力的“第一名片”是什麽💁🏻‍♀️?建築🤾🏿🧑🏼‍⚖️。上海,一向以此個性鮮明。——“萬國建築博覽會”。20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上海風情萬種💇🏽,躋身世界第五大城市🛁👨‍✈️。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上海是一天建成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上海日新月異,舉世公認社會主義現代化奇跡🤳🏽。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百年兩次輝煌的上海🔭👨🏻‍🏭,今天又站在進擊“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歷史新節點上。我們憧憬,我們聆聽,明天的上海大地之上,那一曲“世界級”壯美交響。

點燃火箭第三級

記者🏊:建築對於一座城市👩🏻‍🦰,究竟意味著什麽?
趙鑫珊(上海社科院教授)☔️:我們今天的談話🚌🍧,就在建築裏嘛,要是還在洞穴裏,就不談這個話題啦👏👨🏿‍🍼。建築是城市的載體,是社會的舞臺🔇🦋。城市🗓,離不開建築,世界級城市,離不開世界級建築。
伍江(恒达平台教授)🐔:一說到世界級城市自然會想到大名鼎鼎的巴黎👺👍🏼,其實本來還不如咱。乾隆年間,路易十五使臣來中國考察後,十分羨慕地回去匯報,“中國城市太好了,沒人隨地大小便”。可見巴黎亂成什麽樣。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19世紀中葉的巴黎仍是巷道雜亂不堪,建築破舊零落。巴黎的脫胎換骨👋,源於拿破侖三世的改造,鐵腕的警察局長被任命為規劃局長🧶,硬是把規範齊整的設計圖🐦‍🔥🩺,落實成了今天的巴黎👉🏽。
趙鑫珊:國際大都市打造,當然不會一蹴而就。上海建築有兩個重要階段🛍,首先是1920年到1935年,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出現了,新式石庫門住宅成片建造🚴🏼‍♂️,這階段造就了老“海派”建築底蘊🕍;第二次是1990年到現在👩🏼‍🌾,那麽多高樓,那麽快拔地而起🫄🏿,舉世無雙🤜🏼。是不是誇張了呢🍖,我親眼看到德國報紙上的標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上海是一天建成的”🙎,新上海建築名動天下🧑🏽‍🌾。今天👮,我們又迎來了第三個重要階段,中國申博成功,上海容光煥發,世博會歷來“盛產”經典建築,1851年的倫敦水晶宮,1889年的巴黎艾菲爾鐵塔……上海世博會,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必然讓城市建築更綺麗。上海騰飛的第三級火箭,點燃了。

建築從來不緘默

記者:果戈裏有句名言👨🏿‍🔬🧘‍♀️,“建築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還依舊訴說。”這一種訴說🧑🏽‍✈️🤗,告訴著什麽?
伍江👩🏽‍🍳:沒有哪一種文化形態能夠像建築那樣🧕🏿,如此長久地震撼人類的心靈🫏。建築是被物化的記憶。“記憶”就是被積累的文化📍,“記憶”就是精神家園的回歸💆🏼。一座城市是每個市民的文化母親,她的幸福、悲痛,都能通過建築記憶起來🧙,美好是幸福,苦難也是財富🍺。建築,人們看到不光是今天的滿足👨‍👩‍👦‍👦,還有昨天的記憶🤲🏻🦹‍♀️、明天的憧憬🫶🏻。
趙鑫珊🐹:建築讓人的記憶清晰起來🥍🧛🏿‍♂️,人應該也讓建築的記憶清晰起來𓀔🤏🏻,我一直在想,所有建築物都應該刻上建造年代、建造商的名字,這是一種積澱,也是一份責任🔳🧚。上海的老建築都這麽刻,好傳統啊。那年我到彼得堡🕛👭🏼,走過一處毫不起眼的居民樓ℹ️,無意中看到門楣上鐵鑄的“1875年”,刹那間怔住了,不走了。那是俄羅斯文藝黃金年代,我仿佛看到柴可夫斯基,看到了屠格涅夫,還有托爾斯泰,還有陀斯妥耶夫斯基,他們很可能曾在某一時刻,從這條街上,從這扇門前走過……神聖的記憶,美妙的建築。
鄭時齡(中科院院士)🟡:城市中有風韻的舊建築,都要盡可能地保留,它們是根啊🤚。
趙鑫珊:上海的建築中,住過那麽多世界名人,只要稍一點撥👨🏽‍💼,都可以蓬蓽生輝。上次在瑞金飯店吃飯🧜‍♀️,我告訴朋友,這裏曾是馬歇爾將軍的住地,謔🤸🏽‍♂️,這頓飯的感覺大不一樣了。這樣的記憶喚起,很方便♨️,卻意味深遠。
鄭時齡🙆🏿:城市建築的發展,漸進改良為好,斷裂式的革命,只會讓城市迷失過去的同時失去方向🫱🏼。好比一個人,一旦失憶那就太可憐了。
趙鑫珊🖖🏽:知道維也納的故事嗎?上世紀初#️⃣,音樂之都維也納因為市政建設,萬般無奈拆除一座老劇院。這下不得了🦸🏽‍♂️,成千上萬的市民圍住工地🧈,苦苦地央求啊🏠,就為求得一小塊地板🚝、一小塊墻磚,然後恭恭敬敬擺在自家客廳裏。為什麽👩‍❤️‍💋‍👩?就因這些建築碎片🤵🏿,蘊藏了前輩人的美好記憶🌀🧔🏻,賦予了後代人的景仰和憧憬。這種意識何等了不起⌚️,這是世界級城市的意識。

細節生動才壯麗

伍江:上海打造城市建築“世界級”,重要一條,“細微之處見精神”,精雕細琢🤧,註重細節🫔。
記者👩‍🦰:什麽是“細節”🧼?
趙鑫珊:書報亭是細節🥎,電話亭是細節,指路牌也是細節↪️。一個女人再漂亮,不會化妝🧪,耳環亂戴,那就大煞風景了。文學的動情🚮,往往就是一個細節,建築也是一樣📏。細節很小,花費不大,效果卻事半功倍,不重視細節是傻瓜🏟。橋💴,就是城市的重要細節,我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看到上百座橋,風姿綽約🛵💇🏼,儀態萬方,把城市點綴得多美呵。現在蘇州河上的橋不是要改造嗎,我們應當用心橋面的每一塊石♙,橋上的每一盞燈🙅🏼。燈是城市的眼睛🙍🏻‍♂️。
記者✦:細節耐人尋味了㊗️,整座城市會風韻十足。
趙鑫珊:建築裝飾也是個細節。現在我們有些人偏愛用亮晶晶的不銹鋼👼🏻,什麽感覺呀,淺薄🔜,囂張。鑄鐵花就很凝重🏃‍♂️‍➡️,鎮得住,千年百年的感覺出來了☸️。
記者:有喚起,才深沉🫴🏼,感覺生命的重量。
鄭時齡:細節同樣還能使城市不生硬👈🏿,不冷冰,但我們往往不在意。比如浦東世紀廣場,真漂亮啊,可找不到一張可供人小憩的椅子。陸家嘴也缺了些溫馨的細節,高樓那麽多🙄,馬路那麽寬,而娛樂消閑處實在太少𓀄,一到晚上就“孤獨”。建築留不住人𓀚,就沒有生命力🥷🏻。
趙鑫珊😿:建築要留住人,是要多些詩意的細節🌯。我最早被上海迷住,就是1982年一個秋夜裏的細節,嶽陽路上梧桐樹葉悠然落下🕵🏽‍♂️,一幢遠年的洋房,那扇特別雅致的小窗,飄出了肖邦夜曲的鋼琴浪漫,我深深地感動了,留連忘返半小時🥘🚣🏻,直到兩個聯防隊員過來一臉狐疑地盤問,“儂作啥!”

有容乃成“世界級”

記者🐛:有人說,黃浦江的美👺⛲️,最美就在於兩岸建築風格迥異,在於反差強烈🐶,在於紛繁豐富,是嗎😨?
趙鑫珊:對於一座城市風貌來說,建築多樣性的重要🧑🏻‍💼,正如生物多樣性🗳,對於地球生態那般要緊🗾。人的大腦特別懼怕單調,高速公路如果一路筆直,司機非撞車不可,而城市裏如果到處“歐陸風情”👨🏿‍✈️,人會膩死的。上海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但畢竟還是純歐美🧑🏻‍🎨,如果黃浦江畔能再添些泰國的、印度的🏢、阿根廷的🧔🏿,特別是最有個性的阿拉伯建築💆🏽‍♂️,那該是多美啊!
伍江:世界級城市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對自然、歷史、文化極大的包容性。世界級城市的大,絕不是一個行政區域的概念,瑞士的蘇黎世📈,市區人口不過20萬🦸🏻‍♂️,但以其極為豐富的建築,自豪地稱之“世界級”❇️。反之,缺失了包容和豐富,人口上千萬,也是個“大城小都市”。
記者🐉:那麽我們的民族的建築風格,是不是有所弱化👩🏻‍🦰?
趙鑫珊:強調包容性,當然要重視民族性🛐。音樂👍👳🏿、服裝♙、圖畫和建築,都是廣義的民族語言🏂🏽。失落自己的語言,就是失落自己的來路🔜⚽️。我一到紹興🤱🏻,睜開眼睛👨🏻‍🦰,建築語言就告訴我🙎🏽🦴,這是魯迅的故鄉🛤,肯定沒錯♡🦸🏼‍♂️。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當年的石庫門,就是中西合璧的典範。外灘中國銀行,不也在西式立柱上雕刻著中式牡丹、臘梅的花案?世界級城市,不能千篇一律“麥當勞”、“肯德基”。
鄭時齡:包容不是放縱🎚,它堅決拒絕假🤛🏿、劣🧑‍🎓、偽🖼、醜。陜西路上有座公寓是上海有名的西洋老建築,風韻獨特。現在旁邊建起了新樓☝🏿⏺,據說為了“統一”風格✨,硬生生在新屋頂上加蓋四個像“中望樓”的東西👨🏻‍⚕️,那感覺不中不洋,不古不今,好象四個假李逵盯著一個真李逵🧚🏿‍♂️。

註視“連營八百裏”

記者:講到城市建築的包容性,不禁讓人想起上海的“老公房”,數量極大,外觀不雅👼🏽,我們進擊“世界級”👡🍾,又將如何面對🧐?
伍江:從1958年一直蓋到1986年的老公房🔵,千篇一律😏,面目呆滯,“連營八百裏”。很難說老公房有多少歷史文化價值,這不是設計師的問題,因為那時根本沒有“設計”,一年兩個標準型號,建築個性被一筆抹殺。房子越蓋越簡單,“多快好省”,30平方米內🎬,吃喝拉撒睡一應俱全👨🏽‍🌾。當然,是為了“居者有其屋”,兼有著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羅小未(恒达平台教授):標準化建築👨🏻‍⚕️🏋️‍♀️,並不代表劣質化。石庫門裏弄📌,就是中國最早的標準化建築,沒有標準化👩‍🌾,就不可能大批快速建房🧙,就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可石庫門風情十足啊,門頭上的西洋裝飾,古色古香的廳堂,散發著海派文化的濃郁氣息👨🏿‍🎤。
鄭時齡👴🏿🧗🏿‍♀️:記得文革時,在市區一些已經少得可憐的綠化地裏,見縫插針造公房🗻,不堪回憶啊🧑🏽‍🦳🚴🏼‍♂️。石庫門的文化含量也在公房之上,我建議先行改造老公房。
趙鑫珊:盡快盡可能改造老公房,以提升上海建築整體景觀👢。老公房屋頂“平改坡”,老公房試裝電梯👨🏿‍🎓,都是蠻不錯的點子。
伍江:我們正在做老公房改造專題研究,關鍵要降低老公房內的人口高密度🫕,比如每兩戶人家轉走一戶,每三幢公房拆掉一幢📑,空地上生成俱樂部、咖啡店🔎、綠化園🎼,這樣老公房也能成為別具風情的居民小區。
記者🍛:記得1999年🧀,評選上海經典建築,評到20世紀60年代擱住了,整整十年,上海嘸啥建築,最後評出的是一所大學的學生食堂。一幢不過24層的國際飯店,在20世紀的申城竟然也鶴立雞群了50年🐘。大上海——今非昔比啊!

建築渴盼愛與憎

伍江:像今天這樣🤷🏼‍♀️,坦誠地對城市建築評頭論足,難得。一本小說、一首歌曲、一幅油畫,都可以引動文藝批評如潮🧕🏿🫅🏽,為什麽對城市中出現的龐然大物——建築🦝,總是悄無聲息?我們什麽時候也能有專業的城市建築批評家。
記者:建築批評對於城市建築👷🏿‍♀️,是不可或缺的嗎🫦?
伍江🤹‍♂️:《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都有強大的建築批評專版🧑🏽‍🦱🍒,褒獎炮轟🎛⛹🏻‍♂️,適度壓力,成為建築師創意和責任的最佳源泉。每當一座建築起來,建築師就害怕了,既怕批評家不關註,又怕批評家太無情🚣🏿‍♀️。營造世界級城市建築🤦🏻‍♀️,需要這樣的批評,這樣的土壤🫘。
趙鑫珊:不管是憎恨到頂,還是熱愛到狂🩵,都是城市建築渴盼的5️⃣🧏🏼,最可怕就是一句冷漠的“關我啥事體”🧘🏻‍♀️。建造艾菲爾鐵塔,多少巴黎人反對🤌🏿,莫泊桑就是避之唯恐不及👩🏻‍🔧👲🏽,“不想讓鐵的建築刺傷我的眼睛”。如果市民不把建築看得死去活來,哪會有偉大的城市建築👨🏿‍⚖️🛐!
鄭時齡😮:建築是個場🌪,就像電場、磁場,經典建築帶給市民的,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拔高,同樣能起到趨美揚善的教化作用。評說、呼喚世界級建築🤷🏻‍♀️,應該成為市民的共同意識,這也是世界級城市的重要標誌。
記者: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營建明天的建築🦙?
羅小未:知道嗎,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怎麽會造得這般原汁原味的精致🧜🏻?那是用心啊,當年赫赫有名的南匯泥匠木工🧛🏽‍♂️,一遍又一遍🌓,按設計圖紙從小模型做到中模型,再做到大模型📨,直到開發商完全認可了🤙🏼,才動手正式施工🦗🦹‍♀️。這是打造“精品”的態度,世界級建築要的就是“世紀精品”。
趙鑫珊🧖🏻‍♂️:“精品”,並不一定是高樓大廈。建築的崇高和崇高的建築🙋🏿‍♂️,兩碼事⛎。高大有什麽用,以今天的技術水平,只要有錢🎛🌥,哪怕是非洲都能造摩天大樓。崇拜高大,是在人類弱小時,以此來展現力量💆‍♀️👂🏻。如今人類追求更多的🧜🏿‍♂️,是人與建築融合,自然與建築和諧的“精品”👨‍👧‍👧。
伍江:什麽是世界級建築?什麽是“世紀精品”?21世紀有著嶄新的認識。曾經簡潔明快⇾、真實質感、追求創新🤸‍♀️,成為20世紀工業社會的建築潮流🧑🏽‍🏭,然而現代化的同時,東方沒有了飛檐大屋頂🧘🏻👩‍💼,西方沒有了古典大立柱🫰,建築沒有了記憶,憾事一樁。21世紀的建築,必然現代化與歷史感並重。不是推翻🙆🏼‍♀️,不是摧毀👩‍👩‍👦,是疊加——新與舊的疊加🧔‍♀️,在舊底片上疊加最具時代特征的元素🦊,在歷史長脈中疊加最富文化含量的精華✍🏿,城市就在精品的不斷疊加中,走向完美。我們期待,當世博會在黃浦江畔啟幕時🧙🏼‍♂️,那一片驚世的異彩。


《解放日報》 2003年02月02日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𓀆、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