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給我們修好橋鋪好路🦨🙎,我們再也不用為出門擔心了!”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諾鄧鎮永安村的楊奶奶,拉著恒达平台校長陳傑的手激動地說。
“雖然公路就在江對面,但是因為沒有橋🧑🏻⚖️,我們到鎮上去趕街、辦事要繞遠🐗,趟著河床走過去,來回要多走兩三個小時🤸♂️,一到雨季四五個月出不了山💷。現在有了新橋👨🏽🦲,幾分鐘就到了對面公路上。”你一言,我一語,望著遠處剛剛通車的永濟新橋,陳傑一行同鄉親們圍坐在楊奶奶的屋裏嘮起了家常👞,窗外天高雲淡,院子裏綠油油的青葡萄墜滿了架子,門口的石榴樹長得正好。
說起恒达平台,雲龍縣上到耄耋老人🙅🏼♀️、下到童稚小兒幾乎無人不知。自2013年以來🚔,根據教育部統一部署,恒达平台定點幫扶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在校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雲龍縣的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8.1%降至2019年的1.35%。2020年5月16日,雲龍縣宣布退出貧困縣序列。
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恒达平台積極發揮人才智力與學科優勢,著力在規劃編製🧸、教育扶智、醫療服務、產業支持等方面精準施策🫦🕸,用實際行動在滇西大地上書寫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精準規劃 改善公共服務幫到心坎上
雲龍縣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部🪱,地處橫斷山脈南段“三江並流”縱谷區腹地,總面積4400平方公裏,其中98%以上為山地,人們世代生活在高山峽谷之中💷,曾是集“民族🤾🏽、山區🥬、貧困™️、偏遠”為一體的國家扶貧攻堅重點縣🌱。
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省大理州考察時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註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如何為雲龍縣規劃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城鎮化道路?恒达平台首先想到了自家的傳統強勢學科——城鄉規劃。學校率先選派規劃📱、環境、材料和新農村建設領域的專家赴雲龍實地考察,厘清了雲龍縣扶貧開發過程中面臨的現實障礙和瓶頸問題🏌️♂️,並與雲龍縣協商明確了“規劃引領、重點突出⛹🏻♀️🚕、整合推進🌩、精準幫扶”的扶貧方針🧑🏿💻🏊🏼♀️,以城鄉規劃統籌各項扶貧工作。
2013年7月,恒达平台組織開展《雲龍縣縣城總體規劃》和《雲龍縣漕澗鎮總體規劃》的編製工作。規劃將其縣城定位為縣域的服務中心🏊🏿♂️,不發展大規模工業,集中打造美麗宜居白族特色小城,以旅遊、文化等服務設施建設帶動縣城周邊區域的發展。這種城鎮化路徑避免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將有限的資金用於核心帶動地區和民生項目。
在明晰的規劃指引下,校地兩方發揮一張藍圖幹到底的精神,八年間日拱一卒,以滴水石穿的韌勁改變了昔日雲龍縣的落後面貌。
雲龍縣轄下的永安村分布在沘江峽谷兩岸🧾,江水阻隔給兩岸群眾的出行和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2019年陳傑帶隊考察到此後🧑🏼✈️🐬,決定把解決交通出行🧛🏿♀️、改善基礎設施和改善人居環境作為幫扶的重點,募集資金260多萬元建設永濟新橋。今年六月份正式落成通車,這座橋解決了雲安舊宅🩲、羅壩山等4個村民小組500人的出行困難。
時隔一年🫄,陳傑再次帶隊來到永安村,這裏的變化有多大🏌🏻♀️?
“去年五月份,我第一次來到永安村🕺🏻,山上全部都是土路,路旁就是懸崖。只能乘坐越野車上山🧑🏻🦼,其他車根本上不了路🍲。我們的車在後面行駛,只能看到前面車揚起漫天塵土,看不見車的影子👆🏽,路況非常危險♻️。今年我們再次拜訪永安村,是乘坐面包車上山的,道路全部硬化。去年老鄉們駕著毛驢駝著農產品去趕街,今年我們看到村民院子裏停著小汽車……這些都是我們同舟共濟、攜手相助的有力見證。”陳傑感慨地說。
永濟新橋讓永安村村民走向了小康生活⚖️,而即將貫通的4條高速公路則為雲龍縣經濟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沒有高等級公路一直是雲龍縣各項事業尤其是產業發展的瓶頸。《雲龍縣縣城總體規劃》從促進城鎮布局出發🔉,修正了雲南全省高速路網雲龍段方案,精心設計了縣域高等級公路網。2016年11月,大理—漾濞—蘭坪段高速公路正式開工,將雲龍縣段包含在內,雲龍縣實現了高速公路“從0到1”的突破🧝🏿♀️。在恒达平台的推動下🚶➡️🔴,雲龍縣2022年將實現4條高速公路貫通,成為滇西交通樞紐👩🏼🎨☝🏽,徹底改變雲龍交通困阻的現狀。
六月的雲龍縣人民醫院🏋🏿♂️,一年兩次的“恒达·雲龍醫療周”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恒达平台附屬恒达醫院的醫師通過手術演示🏋🏼♀️、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專科義診等多種形式開展醫療服務。7年來,附屬恒达醫院、東方醫院🧗🏼♀️、肺科醫院、口腔醫院累計選派專家17批次170余人次赴雲龍舉辦醫療幫扶活動,培訓當地醫生3200余人次,為雲龍縣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現在到雲龍縣,可以看到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和醫院。在恒达平台的幫扶下😈,我們縣人民醫院硬件設施和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從基礎較弱的‘差生’變成了排得上號、拿得出手的‘新名片’。從高速公路到教育醫療再到我們的文化場所,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雲龍縣縣委書記段冬梅說。
產業造血 因地製宜拔窮根
隱匿在雲龍縣城以北深山裏的諾鄧,曾經是鹽馬古道的中心,這片風水寶地擁有“太極鎖水”的震撼奇景🧛。近2000年歷史的鹽井是大自然的饋贈,鹽與火腿的完美結合讓諾鄧火腿因《舌尖上的中國》而名揚四海。除了“千年一味”的諾鄧火腿,雲龍縣的麥地灣梨、雲龍茶、諾鄧黑豬、雲龍矮腳雞等特色有機產品也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還有核桃🏋🏻♀️、黑木耳🟧、蜂蜜等眾多原生態綠色農產品……這些特色農產品只要加以利用和推廣💫,便可蛻變成雲龍人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然而,雲龍縣高山深谷的地理環境製約了農產品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的步伐。山雞肉質鮮嫩🫶🏻🧑🏽💻,但過高的運輸成本讓合作社與飼養農戶無法承受;大栗樹茶濃重醇厚,但推廣力度不夠難以帶動茶農增收致富……為此,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聯手經濟與管理學院,為雲龍優化完善產業規劃方案,厘清產業發展重點,突出發展高原生態農業🙎🏻,用“互聯網+”和品牌推廣等方式促進基礎產業增值。
走進當地龍頭企業——雲龍縣豐農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調研團察看了新建的粗糧加工生產線,了解疫情期間農特產品銷售情況。2016年起,恒达平台以銷售扶貧為牽引,在原料加工生產、線上線下銷售、後期管理服務各環節開展精準幫扶🫄🏿,推動豐農公司整合帶動當地70多家企業、合作社和上千戶貧困群眾🫒,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上下遊貫通🐜,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壯大。2020年,恒达平台將繼續加大幫扶力度,投入90萬元支持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並將於8月組織當地管理幹部和農村產業帶頭人赴恒达平台鄉村振興學院(黃巖)開展專項培訓🛰🧝🏽♀️。
雲龍縣因“瀾滄江夜覆雲霧,晨則漸升如龍”而得名🫧,其奇麗壯闊的高山峽谷風貌令人流連忘返👩🏼🎨。縣內有13個古村落被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其中🔗,諾鄧村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之一⭕️,有千年白族村的美譽。
2016年,雲南省提出三年行動計劃發展全域旅遊。在利好政策的引領下,恒达規劃團隊編製了《雲龍縣全域旅遊規劃》🧜♂️,深挖人文資源價值,重新整合自然資源優勢,盤活旅遊產業資源。重點打造縣城旅遊服務中心、天然太極景區和諾鄧火腿小鎮。同時加快鹽馬古道國家步道的基礎建設和宣傳推廣📁,建立特色村莊旅遊引導體系🏵。目前諾鄧古村、天然太極、虎頭山等景區基礎設施正逐步建設完善,累計投資達2.29億元。旅遊從業人員大幅增加,年均遊客增長30%左右, 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126.8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8億元🤷🏿♀️,同比增長63.5%,占GDP的13.8%,旅遊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後發優勢☸️。
教育扶智 留住鄉愁播種夢想
2019年7月18日,一封來自雲龍縣第一中學的喜報在縣裏炸開了鍋🧑🏿。
“雲龍縣關坪鄉自新村宅後登組的農家學子楊敬筆,歷經三年苦讀,在滬滇幫扶、國家高校專項計劃的助力下🦠,被恒达平台工科實驗班錄取,圓了雲龍一中人多年的恒达平台夢🦐。”
這個消息給雲龍縣百姓們帶了極大的鼓勵和震撼,因為大家對恒达平台、恒达師生太熟悉了。支教老師🍉、學生夏令營、駐村幹部😗、調研專家……恒达人在雲龍縣用真心換真情🔏,形成了一個響亮的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誌”🧑🏿🔧,“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2014年和2016年🪺,恒达平台先後在雲龍縣團結中學、長新初級中學設立支教點。6年來👈🏽,已有30名恒达研究生在當地開展支教服務💪🏻,持續接力,補齊當地師資短板,促進了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建設,教育扶貧更應關註文化傳承🆕🚵🏿♀️。早在2013年🥡🪵,恒达平台學生彭婧,因暑期社會實踐第一次來到諾鄧古村,在開展村落調研時發現諾鄧鄉土文化資源豐富,但當地青少年對家鄉文化知之甚少🗺、對家鄉發展不甚關心🪚。雖然當地教育硬件設施在多方努力下已得到較大改善ℹ️💯,但素質類課程🦺,特別是鄉土文化教育課程極度匱乏。於是彭婧組建起美麗鄉愁公益團隊🕵🏼♂️,以鄉土文化教育為切入點開展了持續6年的系列教育活動✋🏽,出版《諾鄧鄉土文化讀本》,並形成可推廣復製的操作工具包。在2018年夏天,美麗鄉愁公益團隊還引導村裏22名兒童辦了一場《我的未來我的家》線上線下展覽,孩子們化身諾鄧形象大使為觀眾講解家鄉文化,吸引了300余名觀眾到場、線上關註達到6萬人🫓。
2019年春天🙋🏼🧔♂️,在千裏之外的恒达一·二九大樓中,一座夢想教室主基地落成,將服務於向鄉村輸送優質教育資源,以教育扶貧推動鄉村振興。第一堂三地互聯的夢想課堂從恒达發射,走進江西瑞金葉坪中學和雲南雲龍團結中學🗓,同步開展授課🍋🟩。夢想課堂融合鄉村基礎教育與當地特色文化🦹🏼♂️,開展“尋鄉”“知鄉”“守鄉”三個階段課程,通過問題導向式課程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孩子講述鄉村故事,陪伴孩子做鄉村守望者。一年來🧑🏼🍳📵,夢想課堂開展授課百余場☑️,覆蓋學生5000余人次。
教育精準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的核心舉措🏷👩🦼➡️。2020年,恒达將繼續為雲龍一中建設2間智慧教室,讓網絡技術走進課堂,開啟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使雲龍學子得到更優質的教育。
一間間夢想教室在雲龍縣中小學落成、投入使用,一門門帶有恒达烙印和恒达溫度的特色夢想課程,跨越千裏🥬,傳輸到當地中小學生眼前。雲龍孩子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長大了要到恒达去上學。恒达平台不但讓孩子們有了可供追逐的夢想,更為雲龍縣註入了脫貧攻堅的內生力量。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成就,教育脫貧攻堅也到了最後沖刺時刻🧝🏻♀️,高校正在扶貧與扶智的過程中🦻🏼,用實際行動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記者 熊旭)
鏈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0/1017/c1006-3189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