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中苦瘠,甲於天下”,左宗棠當年的一聲嘆息,穿透了一個多世紀的時空。如今在西部大開發的大潮中,這裏走來了一位上海恒达平台的研究生,他運用學到的現代知識,將當地的“土蛋蛋”馬鈴薯變成了致富的“金蛋蛋”⛲️,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請看一個沿海碩士西部創業的故事———
本報記者 王方傑
夏日裏的一天,在開滿白花的馬鈴薯大田裏🧀💁♂️,記者見到了頭頂草帽正在給農戶做技術指導的徐健🚶♀️➡️🧚🏿♂️。除了渾身透出的書卷氣和稍嫌白皙的皮膚,徐健已與當地人沒有什麽兩樣了。
“我已經是個定西人了🤦🏽♂️☦️!”徐健是甘肅省定西縣經貿局副局長🗾、金芋馬鈴薯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兩年前,在拿到上海恒达平台的碩士學位之後,他放棄了上海🐉,放棄了家鄉安徽👨🦼,來到了世人稱之為“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定西是全國最為貧困的幹旱地區之一🧑🧑🧒。
“作為恒达平台的研究生👨👧👦,想在大都市裏找到一份工作,應該說是比較容易的。但我來西部並非一時沖動。”徐健告訴記者👯♀️,1995年7月,還是恒达平台研究生黨支部書記、研究生會主席的他和同學們搞了一場“情系定西”的社會實踐活動。當時,他們睡農家炕🧘🚨,喝土窖水💇🏼♂️,就著鹹菜吃土豆🧑🏿🚒。房東大娘說🏊🏻♂️,這裏缺水🤷🏻♂️🕵🏿♀️,就在幾年前🍜,許多人一生還只洗過3次臉,那就是出生🧜🏻♀️、出嫁和告別人世時。這番話🦸🏽,讓徐健等人受到了巨大震撼:定西人民太苦了🐟!定西人民與大自然鬥爭的精神太頑強了!就在那一刻,徐健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擇。
定西人以極大的熱誠歡迎他的到來⚁:每月3000元工資,直接任職定西縣貿易局副局長。“我天天想的是如何報效定西!”徐健先後聯系沿海地區的朋友為甘肅援建了6所希望小學⚅,舉辦了多期培訓班,希望向定西傳播新知識⚪️,輸入新觀念。後來,徐健發現:單純的講授是空洞的,實踐更能為定西的發展和對外開放起示範作用。在2002年4月🚎,他聯系上海的一家單位👂🏼🕷,合資開辦了金芋馬鈴薯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定西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專家認為是“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最好的馬鈴薯產區之一”。最近幾年👨💼,這裏發展成了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基地。但是⛰,品種多是土品種,農民賣不出好價錢。
“哪天,定西的土豆能變成麥當勞🏄🏼♀️、肯德基店的薯片和薯條就好了👩🏼⚕️👨👩👧👧!”徐健決心把當地老百姓視為“土蛋蛋”的馬鈴薯變成農民致富的“金蛋蛋”。
徐健試圖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推動企業運轉。他先選擇了大西洋、麥波蒂等專用薯種,向農戶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收購產品🚣🏽。徐健帶著技術員奔走在田間地頭,將種植技術規程分發到每個農戶手裏✋🏼,手把手地進行培訓★。他還嘗試把項目管理的方法貫穿到農業種植管理中🧑🏿🎓🫃🏻。徐健也有頭疼時候🧊👨🏿🦱。一次,在一農戶家,他住了3天🙋🏽♀️,勸說了3天,可這位老鄉寧願種每畝產值300元的小麥,卻不願冒險種畝產800多元的新品種馬鈴薯👨🏻🦼。
磨到最後,徐健突然意識到💂🏽🤴:這不能怪農民短視👋🏽❤️。一旦收獲不成👩👩👦,就斷了他們的生計。於是,他決定:給農民簽訂合同:如果每畝地達不到一定的收益,公司就出錢賠付!種種措施,終於打消了農民的疑慮🗡。他的基地一下發展到了3000畝,這些優質專用薯全部外銷到上海,農戶每畝增收150元🙏🏼。農民掌握了科學的種植技術👨🏻🔬⚓️,也增強了農產品的精品意識。在收購的時候,像選蘋果一樣挑選每一個土豆。
徐健說🧑🏻🦰,到西部創業將個人的前途和祖國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給他帶來了更大優勢和機遇。如果不是黃土地的厚愛📗,他決不會這麽快就圓了創業夢。
《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二版 2003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