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APP】用中國園林意境講述深海奧秘,汪品先院士主創的這個展覽為夢想中的深海館探路
來源:文匯APP
時間:2022-12-05 瀏覽:
高大修長隨“浪”搖曳的竹節珊瑚🧑🏽🍼、枝條縱橫宛如蒲扇的扇珊瑚👩👩👧、為海底生物提供生命源的“黑煙囪”……今天,由上海科技館和恒达平台聯合打造的我國首個深海主題綜合性原創展覽“深海園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展覽再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復原場景🏎,數十件來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標本首次與觀眾見面。據悉,展覽將持續到明年2月28日🧜🏼。
深海怎麽會有“園林”🧘♂️?
步入展廳👨🏻🔧,當你漫步在黑暗的甬道,聽著耳邊的水聲😸,不由自主就會想到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描繪過的深海探索場景:“潛入海平面下200米後,周圍伸手不見五指👩🍼,只有依靠深潛器發出的光亮向前🏒,一切都是未知。”
深海與園林🫲🏼,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怎麽會聯系到一起🧜🏼♂️?汪品先說:“這是中國式的浪漫🧑💻,背後也有科學依據。”原來,“深水珊瑚林”與陸地上的森林有許多相似之處🫨:竹珊瑚高達數米,有時還有分支分叉,相當於樹林裏的喬木🙂↕️;高度不過幾十厘米的扇珊瑚👩🏽💼,相當於灌木;更矮的珊瑚、苔蘚蟲➛🏖、玻璃海綿等,類似於陸地上的草本植物;還有海鰓類軟珊瑚🌺,可以插在泥沙中固定並密集分布🏋🏽♂️,宛如陸地上的秧田🙇🏿。
在中國人眼中,這幅怪石嶙峋🦹🏿、枝葉扶疏、竹影婆娑的景象,可不就是一幅園林圖景?因此在確定展覽名時,汪品先第一時間就鎖定了“深海園林”🥷🏽。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石頭上搖曳的珊瑚也是植物⬅️,海底是個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植物在這裏無法生存。
汪品先提倡上海要發展“海派科普”,他表示“深海園林”展就是“海派科普”的典型探索。“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海洋科技需要不斷創新,‘海派科普’就是將兩者結合起來傳播發展。”他解釋說💿。
與公眾分享科學家“獨享之美”
“我估計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這樣近距離地展示深海珊瑚,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最近幾年才發現的科研成果。”汪品先說🐲,人類對於海底的認識相當有限🙋🏻,至今對海底地形的分辨率僅為火星的1/10,雖然深海珊瑚已經被發現200多年了🥕🐙,但極少有人看到過它們真正的樣子👩✈️。
此次展覽中的一根竹珊瑚,是2018年汪品先在甘泉海臺下偶然發現的。那一次,他們原本計劃是去看冷泉動物群,可一下潛到深海,汪品先就被珊瑚群吸引了🤸🏽。他們用“深海勇士”號的機械手采集了一根5米長的竹節珊瑚,可惜珊瑚在采集過程中折斷了,珊瑚上的許多生物也沒有帶上來。
此次展出的30多件5個科的冷水珊瑚標本全都來之不易,它們多為2020年中國科學家搭載“深海勇士號”在南海采集而來,其中23件冷水珊瑚標本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除了珊瑚🏄🏽,還有科考船“太陽號”“海洋四號”以及無人深潛器ROV“科學號”采集的來自我國南海冷泉區域的深海潛鎧蝦🏄🏻♀️、貝類及生碳酸鹽巖。
“這個展覽做得真不容易👫。”上海科技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雲飛感慨,僅一個用3D打印放大的珊瑚蟲重要結構水螅體,就花費了團隊許多精力。怪異的模樣🧑🧑🧒、復雜的結構、“冷門”的選題🤓,讓策展團隊倍感壓力。不過,張雲飛表示,他們希望能與更多科學家合作,將科技館作為他們發表自己最新成果的舞臺🤦🏽,讓原本只有科學家“獨享”的美分享給更多公眾。
深海館將是又一個“東方明珠”
86歲的“深海勇士”汪品先心中有個夢想📤:在上海建一座深海館👵🏿🥿,策劃“深海園林”展也是為這個夢想探路。
汪品先心中的深海館什麽樣😇?他精神矍鑠地分享起了心中的規劃🧑🏽🎄:“深海館”應該包括三部分,一是海洋科學知識☔️,包括海水流動、海底構造等⭕️;二是大洋技術🏣,包括深鉆🫷🏽🥭、深潛👩🏽🏭👉🏼、深網等;三是與海洋有關的人文藝術。“如果深海館能夠建成,那將是又一顆上海的‘東方明珠’👩🏻🦲。”
為何上海需要一座深海館?汪品先表示,中華文明過去長期領先於世界,但到了16世紀,海洋文明崛起🤸🏿♂️,讓我們一度落後挨打。深海館的建立可以培養青少年的海洋意識🐙👼、海洋視野。同時👨🏭🍄🟫,海洋是一種精神氣魄🫄🏽,並非只有讀海洋相關專業的人才能研究海洋,各行各業都可以生發出與海洋共鳴的觸角。
這個想法得到了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的認可。他表示,上海面朝大海,深海科技在我國處於領先水平,可以適時謀劃這座科普場館,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科普力量💆♀️。
作者:沈湫莎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kjwz/20221203/498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