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解放日報】代表委員熱議韌性城市建設,增強城市抵抗災害能力,提高災後恢復能力 以“硬資源”“軟支撐”應對“黑天鵝”“灰犀牛”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23-01-11  瀏覽:

應盡快明確牽頭部門👮🏻‍♂️,製定上海韌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這個規劃應該重點關註兩個方面,一是著力提升城市多功能性,以多重動態演化路徑與反饋方式,保持城市系統的完整性和平穩性🧏🏿‍♂️;二是要確保城市關鍵功能有冗余和備用模塊🚶‍♂️‍➡️,確保在特殊時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分散風險🌏,使城市系統仍能發揮功能

■本報記者 洪俊傑 王閑樂

從新冠疫情到極端天氣🕊⛹️‍♀️,從地質災害到安全事故,一邊是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另一邊是人口不斷向城市聚集,近年來👘,城市的安全問題顯得愈發重要,也是參加今年兩會的代表委員們關註的一個熱點話題🫰🏽:“沒有安全這個‘1’⛵️,後面的‘0’再多都沒有意義!”

在討論交流如何讓城市更安全時📃,“韌性城市”這個概念被代表委員們頻頻提及。“韌性城市有兩方面內涵,一是增強城市抵抗災害的能力,二是提高災後恢復能力🏃。”市政協委員、恒达平台國際韌性基礎設施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黃宏偉說,在面對極端災害時👩‍🦯,城市或許無法完全防住。但若能通過城市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調配🔊,在遭遇災害後最大程度、最快速度恢復城市基本功能,也可把傷害降到最低💇🏽。

在代表委員們看來,作為一座有著25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需要未雨綢繆,在提升城市韌性上下更大力氣💇🏿‍♂️,做好充分準備來面對不確定性與突發性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總體規劃要善於“多規合一”

近年來🏙,從國家到上海,都多次強調要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在市政協委員、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伍愛群看來,推進韌性城市建設,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並系統發力。

“韌性城市是個系統工程🧔🏻‍♂️,要用系統的觀念和思維來建設。”伍愛群建議🫃🏽,應盡快明確牽頭部門,製定上海韌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這個規劃應該重點關註兩個方面,一是著力提升城市多功能性,以多重動態演化路徑與反饋方式,保持城市系統的完整性和平穩性👐🦸🏽‍♀️;二是要確保城市關鍵功能有冗余和備用模塊🙍🏽,確保在特殊時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分散風險🧑🏿‍🏭🧖🏽‍♀️,使城市系統仍能發揮功能。”

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陸續提出了海綿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適應性城市等一系列概念⛹🏼‍♂️,在黃宏偉看來🐦‍🔥,它們其實都是韌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視作韌性城市的具體措施,所有行動都指向建立更加系統全面的城市防護系統。“以海綿城市為例,如果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就能極大提升城市在面對暴雨洪澇災害時的韌性,同時也從城市防洪、防淹的角度實現了低碳📭、智慧和適應性城市的目標。”

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在製定韌性城市總體規劃時⭐️,應當註重“多規合一”↕️,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有效對接,綜合發力🤌🏼。比如🛀🏻,可以將提升城市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能力作為韌性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疫苗接種、藥物供給、物流運輸、急救運轉、醫院救治等環節全部涵蓋進來👥◾️,當發生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時,能夠給市民提供物資支持、服務支持和心理支持🦸🏻‍♀️。

市政協委員、上海申康醫療衛生建設工程公共服務中心副主任姚蓁建議,在製定明確規劃前,應盡快對上海城市的潛在風險、應對風險能力進行普查,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風險賬本”,為城市風險評估和韌性提升提供數據基礎🐏。此外,還可以開展一批韌性社區或韌性項目試點,形成可推廣、可復製的建設經驗與案例,分時分期分階段推進,確保規劃有效落地。

關註老舊小區等“隱秘角落”

擁有高韌性的城市生命線系統和基礎設施體系,是建設韌性城市的基礎和前提🤯。有代表註意到,目前上海的不少基礎設施已進入超期服役或超負荷階段🏋🏿‍♂️。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區與老舊小區💂🏻‍♀️,水電煤設施管線與防洪設施出現了破損、陳舊、安全標準低等問題。

“這說明我們的城市中還存在不少‘隱秘的角落’,平時不起眼的基礎設施,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就是一起安全事故。”市人大代表、四維樂馬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厲明對此感到憂慮🤾🏻。他建議加大各類能源、交通🫄🏼、電信🤦🏼‍♀️、水等管網廊道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標準🧑‍🦱🏂,盡快解決“設施陳舊、標準偏低、超期服役或超負荷”問題👆🏽;另一方面,針對老建築、老舊小區,宜采取“集中成片”“微更新”等精準化方式進行綜合改造🎎,進一步改善設施標準、服務標準,在改善民生的同時消除隱藏其中的安全隱患😝🦹‍♂️。

黃宏偉則提醒,要重點關註地下基礎設施的運行情況👍🏼,“在長期服役的條件下🏗𓀛,外界很難精準判斷地下基礎設施的運行狀態。一旦災害發生,我們也難以快速了解災變狀態🤌🏿🤠。”

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資深總工程師許麗萍認為,除了及時更新維護基礎設施🦻🏿,還要建立健全跨類別、涵蓋災害鏈各部分的綜合監測、綜合預警、綜合研判、綜合施策一體化防控體系⛄️。對於危化品⚖️、交通、燃氣、建築等領域,要重點關註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實現從“被動防禦”向“源頭治理”轉型。

僅憑人力顯然無法對各種風險作出及時發現和預判預警。多位代表委員提到🤵🏿‍♂️,要充分發揮好科技的力量。比如🤲🏻⚉,高度重視“一網統管”在韌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通過大數據和大量傳感器🧅👷🏿‍♀️,打造一個城市空、海🤵🏿‍♂️、地全覆蓋一體化的安全智能系統平臺,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進行分析,對重大風險做到事前預控決策,事中精準應對,事後高效救援。

喚起人的作用提供“軟支撐”

在代表委員們看來🧚🏿,基礎設施💌、科技支撐💛、物資儲備等是提升城市韌性的“硬資源”,提升社區組織動員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應急知識儲備👩‍🍳,則是重要的“軟支撐”。

“全球各大城市都非常重視市民的風險管理意識。”在市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副院長謝國群看來✹,要高度重視並加大防災減災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針對不同人群開展不同種類的教育活動,讓主動預防安全風險成為每個社會個體的自覺行動和責任擔當。“比如👨🏻‍🦽‍➡️,要想引導居民正確理性看待病毒,離不開來自身邊的社區工作者的科普宣傳。加強對病毒傳播的監測預警能力🏌🏿‍♂️,也離不開社區網格化疫情監測機製的哨點作用。”

有學者指出,社區最具主觀能動性的是人,因此要求普遍提高居民的參與性🧑🏻‍🦼‍➡️、擴大居民誌願服務隊伍,並且增強防災應災培訓和安全教育👩‍🏭,打造韌性社區🥲,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復功能👇🏿。

作為“小巷總理”,市人大代表、靜安區曹家渡街道萬航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高淩雲對此深有感觸🧑🏽‍🚒。萬航居民區由12個小區組成,現有2800多戶居民,“如果沒有居民誌願者的加入,單靠居委的力量,大上海保衛戰期間我們不可能完成各項任務”🔗。更讓她欣喜的是,這支誌願者力量並沒有散去,而是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以前樓上樓下互不認識,現在一棟樓都是朋友👩🏽‍🍼。誰家遇到缺藥這樣的困難👨‍✈️,樓組群裏說一聲,很快就有人伸出援手……

此外⛈😇,代表委員們還提出,韌性城市是個復雜的巨系統👨🏼‍🎓,其建設與運行不能只靠政府來管理和維護,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市人大代表🙆‍♂️、大眾交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楊國平建議,建立一支以出租車司機為班底的120應急後備隊伍,在遇到緊急事件時可以立刻支援。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3-01-11&id=346047&page=07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