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 翟偉 李術峰)近5年來📏,高校在我國減災重大工程中承擔了大量的減災工作任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僅四川一所高校的科研成果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就達10億元以上。
記者近日從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了解到,我國高校發揮科技、人才培養和多學科的優勢,加強減災科學研究,為促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開展了大量工作。上海恒达平台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近5年來承擔國家重大工程項目64項,其他來自生產和設計部門的項目95項🤾🏼;成都理工大學多次參與國務院委托有關部委組織的崩滑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處置工作©️,如貴州“5·11”滑坡專家調研等,參與了重點流域和重要經濟帶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及防治研究;南京大學5年來先後承擔了各類研究項目50項,相關經費每年在百萬元以上。
有關人士同時介紹,減災科技屬於公益事業🧘🏻♂️,社會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在全國僅有的設有減災相關專業的幾所大學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業困難,並影響了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他們呼籲,國家要重視有關減災人才的培養,切實提高我國的減災能力💄。
摘自:新華網 2003年10月05日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