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城市碳中和是“長跑”,腦力替代碳力很重要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3-09-08 瀏覽:
隨著全球碳中和目標成為現代文明國家的標誌,如何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手段賦能碳中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城市碳中和發展不是‘短跑’而是‘長跑’🧑🏼💼。對長跑來說🐜,路徑選擇最為關鍵。”昨天在滬舉行的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暨第七次全球環境展望第二次作者研討會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吳誌強提出🫃🏽,要以科技動力策源實現永續發展,挖掘城市減碳增匯的“碳砝碼”及其作用規律,為每個城市量身定製綠色🧕🏿、智慧、創新的發展路徑,推進城市邁向“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腦力驅動
“一個城市只有兩種發展動力🌅,一種是碳力🧑🏽🎨,一種是腦力👨🏽🏫。”面向未來的城市,究竟該如何選擇🦸🏿♀️?為了找出問題的答案,吳誌強及其團隊通過近20年的跟蹤,收集整理了全世界各個城市的碳排放長期積累的數據🤵🏼,將各個城市的碳排放、碳中和進行了架構🛁*️⃣,產出了——CQ(Carbon Quotient Evaluation System😗,碳商評價體系)🫡,對每一個城市的碳排放、碳中和進行診斷🧠。
城鎮化和碳排放量息息相關👷🏽。吳誌強團隊將城市碳中和分析的精度實現到每平方米💂♂️、每一棵樹、每一棟房屋㊗️,據此計算每個城市的“碳排”和“碳匯”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多個突破。比如🧜,將分析尺度從國家細化到城市,並建立了全球城市碳商評價體系City CQ。City CQ基於城市“碳天平”理論模型,從城市“碳排”與“碳匯”兩個方面,結合城市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進行城市碳中和建設水平的綜合評價🐄。據悉🪠,他的團隊對單個城市碳排放測度的精準度已從52.32%提高至92.15%。
基於大量數據和研究🧐,吳誌強發現,影響一個城市碳排放的第一要素是產業結構。此外,他們還於偶然間發現,一個城市的碳排放與當地科技人員數目呈反比。吳誌強團隊測算出全球700個城市的碳商🌷,平均值高於100即為高碳商🧍♀️,低於100為低碳商🔘。結果顯示,2022年排名第一的城市得分133分🎗🍬,平均值大於100的城市基本上都是腦力驅動型經濟。
“城市發展一旦由腦力驅動,碳排放的規模就會下降。”吳誌強說➔,“假如某地碳排放高🙋🏼,這個地方科技人員一定少。這對我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原來科技砝碼這麽重要”。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手段賦能,定製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
“過去,人類享有的快速發展和美好生活是建立在對地球資源的透支之上👨👨👧👦。”吳誌強表示🕷,城市發展既要追求人民美好生活“高線”🧰,也應當堅實地築牢城市安全“底線”👳♀️,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所在。
根據吳誌強及其團隊的測算,中國碳中和能力表現較好的城市多集中在南部及東北部分地區🛴。從城市看👨👧👧,南京👰🏿♂️、寧波、泉州、天津、上海和廣州正處於碳排大規模下降階段☎️。
如今👌🏼,吳誌強團隊正基於機器學習算法挖掘城市碳排與各產業從業人員人均產值耦合規律。
團隊通過對城市各個產業的分類精準分析,為每個城市提供不同產業的配置方案🧁,引導城市實現碳中和。“我們的診斷精準配置到了每個街坊,進而可以通過城市規劃手段對城市碳排📳、碳匯進行精準控製。”拿城市綠化來說👨🏽🦱,刻板印象中,鋪設草坪是降低碳匯的首選😏。然而,根據團隊分析研究😫,草坪的碳匯貢獻遠不如喬木。
據悉🎹,吳誌強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還運用於自貿區和自貿港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中🧙🏻♂️。
不過,吳誌強也強調,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群落性,有一定連接度。僅依靠單個城市無法實現一個群落的碳平衡目標。未來團隊還將不斷汲取全球範圍內城市碳中和最好的案例學習,向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區逐個對接,找到城市的那條綠色、智能、創新發展道路。
本報記者 吳金嬌
鏈接🚣🏽♀️:http://dzb.whb.cn/2023-09-08/7/detail-82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