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全球環境科學家大會上獲悉🗣👩🏿,2022年🫗,上海PM2.5年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截至2022年底,上海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較2013年累計降幅均超過50%🦌,綠電占全社會用電比重上升至36%;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約120萬輛🚴🏻🤮,軌道交通總運營裏程達831公裏,兩項指標均為全球城市第一🤳。
這是中國努力實現“零碳排放”的一個縮影💆🏻♀️。9月7日,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全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大計👨🏻🦽➡️。
【碳商是什麽】
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吳誌強在《City CQ誕生🧛♂️:城市碳中和的數字化跟蹤》報告中提出♻,CQ就是對每一個城市的碳排💅🏽、碳中和進行大量的診斷。每個城市的碳排都包括了大量的、人為的影響,特別是工業影響👨🏻🦰。不管工業的占比是多少,不管工業的類型是哪些,都會對碳排放起到決定性作用🙆🏻♀️。碳匯也是這樣,采用哪些碳排的形式就會采用哪些碳匯的形式,相互之間就形成了城市“碳商”,也就是City CQ(City Carbon Quotient)🦎🐡。
那麽,碳排放和什麽有關?第一,碳排放和城鎮化相關。從2010年至2020年中國每平方公裏的碳排放數量中可以看到📦,2010年到2015年這五年增加的碳排放明顯增大🏕,但是到了2020年與2015年相比😺,增長已經固化下來,沒有很大的變化☝🏿。事實上,這就可以認證碳排放和城鎮化的分布、城市人口的分布、城市建設的分布是極其相關的👨💻💂🏼。
其次,人均碳排放和各國家的經濟總量相關,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經濟結構的精細化發展也非常相關📲。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用碳🥺、排碳的效率上都是不一樣。中國的碳排放正從一個較高點逐步向低轉化的過程中。
吳誌強表示,目前正在對全世界設立碳中和、凈零、氣候中和目標的69個國家和地區及其700個城市進行跟蹤👏🏻,達到了很高的精度👯♂️,可以看到每一個城市碳商的換算結果👱♀️,也可以看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的碳排和碳商的排行榜變化情況。未來,還可以用人工智能來評價城市雙碳,同時可以挖掘出非常多的規律🤱🏼,可以通過碳商知道城市的排行榜👨🦼,知道哪些城市在什麽發展階段會處於哪個組,會有哪一種百分比的構成。
【能源轉型如何兼顧公平】
在能源轉型過程當中,如何兼顧公平和公正性?博茨瓦納大學清潔能源研究中心Kevin Nwaigwe教授認為,公正的轉型📩,不會忽視任何一個人群,因此首先需要關註能源資產🌖。目前,全球大約90%能享受電力資源💅🏿,但還有大約4000萬人沒有電力基礎設施可以使用🔠。比如說,一些最不發達的國家🏊🏼,大概53%的人沒有能源設施⬜️。所以,在能源轉型過程當中必須照顧到這些人😏,要提供能源共享的資源。
比如說,在能源轉型的過程當中🦸🏿♂️,應該去尊重所有當地居民或者說原住居民的一些權利,不管部署什麽🫸🏽🖋,必須把這些人放在中間㊙️,要以人為本💁🏽。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的資金去幫助推動能源轉型,在設計這些金融機製去實現零排放目標過程當中,也要關註這些人的權利和權力🤬。
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的問題,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製在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製在1.5攝氏度以內🫠。荷蘭PBL環境評估機構高級研究員Detlef van Vuuren教授認為,首先🏈🙉,各國之間要建立互信,確保如期實現零碳排放。
其次,各國之間要加大合作。通過國家之間的互相合作⛲️,去共同去應對危機,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找到全新的全球合作,實行環境的轉變。比如👩⚕️,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電力在歐洲供應不足,而非洲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這就意味著,歐洲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在非洲獲取氫能源,把氫能源運輸到歐洲。不僅僅歐洲從非洲進口氫氣,而且也能夠幫助非洲建立自己國內的氫氣供應🕳,促使非洲國家加強氣候變化的策略和政策。因此🟤,全球合作是處理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一環👩💻。
作者:李蕾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52195&si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