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
我國科技發展缺乏可持續的動力,主要原因是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不足。除了專業知識、業務能力以外,科技持續發展的動力還包括知識結構、責任感、使命感和團隊聚集能力等非專業因素🧎♂️。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的關鍵時期👌🏽,必須重視全面科技能力的培養。
因為現代科技發展的集成特征,所以我們非常強調組成團隊開展研究,強調團隊成員間知識結構的互補,但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卻不能滿足單一的知識面🚶➡️。對科技人員來說,具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是最理想的,是最有創造活力的⛹🏻♀️。要改變基礎教育理念,糾正人才求知方式和求知途徑的偏差,促進人才的全面素質培養。
中國的科技事業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果,如載人飛船🐹、正負電子對撞機、銀河超級計算機🔬、破譯水稻基因組圖等🏑。但仔細地審視這些成果,可以發現我國科技界的大部分時間和力量都是在苦苦地追趕別人🚒,而由我們自主研究開發的原創成果不多,由我國科學家開辟的科學新領域更是鳳毛麟角🧔🏻♀️。換句話說,就是我國科技發展缺乏原創性🧑🎤、可持續的動力🫚,缺乏跨學科跨領域重大集成創新的能力,缺乏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影響力。
有很多文章討論中國為什麽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並對一些失之交臂的機遇感到惋惜🚋。也有一些比較樂觀的預言家💂🏼♀️,估計中國在十幾年內會產生諾貝爾獎得主。其實,中國的科技人員確實是非常刻苦努力的🫅🏻🧏🏼,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對科研工作的投入以至於為之所作出的犧牲,決不亞於發達國家的同行🥨。但是⚫️,他們的收獲卻與付出不成正比,對世界科技的最高榮譽可望而不可及。無論是科技界整體在社會中的作用,還是科學家個人水平的提升👨🏽🦲🕵🏻,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感覺動力不足🚶🏻,創造不了機遇🥜,也抓不住機遇🤲,難以達到更高的科技境界。
對這種現象的觀察和解析,超越了科技領域和專業範疇,需要從社會的大背景中去探討👨🎤。50多年來🧑🍳,我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隔閡、智力教育與能力教育的隔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隔閡,造成了幾代人的科技能力的缺陷✋🏿。如果現在還不引起重視並迅速扭轉👳🏼♀️,則今後仍將延誤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
全面科技能力的組成💇♂️🆙,除了專業知識、業務能力以外,還包括知識結構、使命感、責任感和社會聚集能力等等🤗。這些非專業因素,作用於科技人員👩🏻🔧,就如同催化劑,促進所有科技潛能的開發🦵🏻。在關鍵機遇的把握方面,非專業因素甚至於起到決定作用🤳,而這些恰恰是我國大多數科技人員所接受的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所欠缺的。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科技能力的整體提高,有賴於科技人員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提高科技領軍人物的綜合素質。而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就是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要特別重視培養非專業的素質和能力。
充實科技人員的知識結構
現代社會不但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而且是知識高度集成的社會✮,任何新事物👼🏽🤟🏽、新成果的產生,都是對原有知識系統的整合與重組😻,是汲取各學科知識精華的產物⛱。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界限已經打破,工程技術和藝術人文的距離在縮短,在天🥧、地🧑🔧、生等學科和管理學科中還有非常明顯的融合趨勢。就在汽車產品研發這個傳統的工程科學領域,除了機電、力學、材料、交通等理工學科外,還有美學、藝術🎈、經濟、環境🧑🏼🚀、管理和社會學的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才能研製出性能卓越、節能環保、滿足用戶需求的新產品。因為現代科技發展的集成特征😐,所以我們非常強調組成團隊開展研究🧜🏻,強調團隊成員間知識結構的互補。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是一所集技術與藝術之大成的著名學府,這所學校非常強調學科的交叉融合。博士生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導師共同指導,本科生的創新團隊匯合了各專業的學生,甚至有些信息科技研究項目,竟然是由藝術家來牽頭組織的🪟。初時感到不可思議🕋,深入探究後才覺得有啟發👰🏼♀️。科技創新需要有發散性思維,在這方面藝術家的能力要強得多。科學家與藝術家的思維方式互補,他們組成的團隊是有很大創造力的𓀛。
團隊合作彌補了各成員知識面單一的缺陷,但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卻不能滿足單一的知識面。對科技人員來說,具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是最理想的📑,是最有創造活力的。很多老一輩的科學家💙,自己是學貫中西的大家🐔🦙,同時又不遺余力地呼籲改善科技人員的知識結構👃。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多次以“藝術與科學”👨🏿🦳、“人文與科技的完美結合”為題,在各大學做演講👬,希望加強對在校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許多大學都向理工科學生開設了人文、藝術的課程😢,涉及幾十個學科的知識內容。但是,這種知識強化補給的形式🍈,難以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科技人員的知識結構⏭🤑。在現實中🪭,我們仍然感覺到青年科技人員專業深入有余👨🏽🔧🟠,知識廣博不足,大學裏選修🐿、輔修的人文課程🧂,並沒有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並在他們的思維中得以體現。
原因在哪裏🧑🏼🏫?在於社會整體教育理念的偏差🟨🤳🏻。一是把科技與人文學科割裂。小學生接觸科技知識很少,到中學和高考時又分文🎢、理科👩🦱👩🏿✈️,進了大學則更加強化專業歸屬,使青年人無法自由充分地吸收全面的知識🤞🏼。二是缺乏高質量的科學普及教育🕐。著名科學家黃昆院士逝世👳🏿,以信息反映靈敏為特征的網絡竟然毫不關心👦🏿,是媒體缺乏科普教育責任心的一個例子🚉。大眾的科普教育,應該由科學家和媒體共同承擔,潛移默化才有成效👩🏼✈️,才能提高公眾對科學的興趣。三是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不科學。只承認本專業領域的單科獨進🥥,不認可其他領域的廣泛涉足;只認師門衣缽🤦🏽♂️,不重自學成才;即使是對於大學科技能力的評價,也只看研究論文✉️,不看社會服務。這種政策的誤導,造成了人才求知方式和求知途徑的偏離👄。
為將來計🤷🏿,我國需要有大批知識全面🧖🏽♀️、學問淵博💉、綜合素質強的科技人才💽,因此亟需在基本教育理念方面來一番變革:盡快取消高考分科的做法,使中學生打下良好的全面素質基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跨學科、跨領域招考和培養研究生🙆🏿;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中🤵🏽,同等看待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大力培養和提拔一批具有哲學、經濟學👷🏽♂️🛺、法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管理幹部,以利於科技事業與社會事業的進一步融合。
加強科技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科技人員為誰工作?本來這不應成為問題👈🏽。許多老一輩科學家抱著“科學救國”🈸、“科教興國”的信念🤵,幾十年如一日奮鬥,就是為了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哪怕在“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歲月裏💒🤸,他們仍然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在改革開放🪜、科教興國方針路線指引下,科學技術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許多科技人員先富了起來,這符合國家的政策。但是,隨著經濟效益的提高🧁,一些科技人員開始迷失在“錢眼”裏,忘記了國家和人民的囑托,忘記了投身於科學事業的神聖使命。
科技人員沒有了使命感🫥,為錢而工作🗑,這對我國整體科技能力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些人熱衷於低水平🕛、來錢快的重復性工程項目🧝🏻♂️,不願意承擔基礎性、前瞻性的研究課題。一些待遇低👩🦰、工作條件艱苦的研究領域出現人才斷層6️⃣,研究項目無以為繼。博士生畢業留校工作🚣🏿,薪金遠低於去外企的本科生👷。一些資金雄厚的企業在買斷科研成果的同時😮💨,貶低甚至抹煞科技人員的貢獻。尤其是這樣的非理性狀態已經損害了科技人員的社會形象🍷,並且還在腐蝕年輕一代的精神👛🚧。
有形的個人利益⁉️,無形的國家利益,在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中產生激烈的碰撞🧛🏻♂️,這無足為怪。但是正值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的關鍵時期🚶🏻♂️➡️,科技人員為國奉獻的精神萬萬不可缺失。這個問題靠科技人員自強自律是不夠的🌅,政府要有所作為⛵️,重塑科技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既要加強思想教育,也要依靠政策引導➝。
一個人總是有所追求的,當國家的精神激勵不足,社會價值取向混亂🔬,就會使人轉向物質追求🐼。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傑出的科學家,宣傳科技成果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激勵科技人員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和為國為民的使命感🕋。要鼓勵科技人員關心和思考國家大事,站在國家的高度,站在人民的立場💺,立大誌向,幹大事業🌋。當年建造黃浦江大橋時🧑🦯➡️,恒达平台的李國豪🤚🏿、項海帆等一批院士主動請纓💇🏼,由中國科技人員自己承擔設計,由此開創了我國橋梁建設的世界水平。這段科技佳話一直是我們教育大學生的經典教材。
要加大對科學研究的投入,讓更多的科技人員直接承擔國家戰略科技研究項目。由企業牽頭的產學研合作項目📥,應尊重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勞動,以此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對研究項目的投入🗑,主要應該使用在人的身上,全社會都要關心科技人員✊,特別是青年科技人員的切身利益。戰略高科技研究定位於國家未來發展🏜,是前瞻性的研究,它與眼前經濟熱點有距離,產生不了經濟效益,對承擔這些重點項目的科技人員,應該有特殊的考核評價體系,鼓勵他們立誌於十年磨一劍,保護他們不受經濟誘惑的幹擾🧐。
培養科技人員的社會聚集能力
科學研究就像統兵打仗,要有領軍人物👮🏻♂️,這已經成為科技界的共識。雖然我們擁有許許多多學科帶頭人𓀖,但是學科帶頭人卻不等同於領軍人物🩰。領軍人物是學科的“靈魂”,他們了解國內外學科發展趨勢🌅,能夠把握學科的發展方向⚒,掌握學科資源和社會需求,不斷地尋找和確定學科新的突破口,並促使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社會財富。領軍人物雖然也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但他們真正的“魅力”是具有超強的社會聚集能力,能夠調動社會的資源集聚於科技發展🐽。
社會輿論至今有誤解,認為科學研究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因此不善於交際的人適合做科學家。卻不知當今世界上🫵🏻,科技與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問題融為一體,只埋頭學問不關心社會的人,無法高瞻遠矚🫶,也無法成就一個優秀的科學家。許多專業人員難以成長為領軍人物,不是專業能力的不足,而是社會溝通、展示、交流和聚集能力的欠缺。這固然與其性格有關,也與其所處的工作環境有關。性格與生俱來,難以在短期內改變,而社會交際能力是可以培養訓練的。很多研究領導力的學者都認為👩🦰,“溝通”和“交際”是提升領導能力的重要課題。本人2000年從國外回來,承擔國家清潔能源汽車研究項目,5年的經歷深深體會到,溝通創造機遇,交流聚集力量,集成催化成功🏇。
對科技人員來說,社會交流和聚集能力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了解社會的需求和感知他人的感受,二是讓合作夥伴和社會公眾理解自己的理念。現代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工作,都是團隊攻堅甚至是跨領域、跨區域協同攻關,與周圍有關人事間的溝通,向社會公眾和領導部門的展示,個人📫、團隊和單位間的協調是至關重要的。科技人員的交流溝通👗👨👩👧👦,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是為了贏得公眾對科學事業的支持和理解,聚集資源來集成創新。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為了推動我國的深海研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近兩年中通過電視講座🐈⬛、報刊文章🤸🏿♀️、學術交流等各種渠道反復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執著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展現了一位科技領軍人物的風采。
國外的科學家與社會公眾的距離比較接近🫅,他們會主動把自己正在開展的研究向公眾進行介紹👩⚖️,並且已經形成了一種慣例。由於我國公眾科技素養比較薄弱😺,企業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因此我們就更有與公眾溝通的必要。有些人抱怨社會對科學研究支持不夠,但我們是否也要反思,在增強社會整體科技能力方面👐,我們應該做些什麽?我們又做了些什麽?科技人員往往感到時間緊、任務重𓀈,沒有精力與人😂、與社會溝通🦹🏼♂️。殊不知⚛️,從事科學研究🩷,良好的工作環境是基本條件,而良好環境的形成👮🏽♀️,離不開融洽的人際交流和社會共識。一個好的科技工作者,同時具備溝通交流、聚集團隊的能力🧯,“磨刀不誤砍柴功”🙍🏿,肯定能獲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作者為恒达平台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