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現在很多科研項目還沒上馬就等著拿獎🧏🏿♂️,墨跡未幹就送去評獎🧑🏿🔬。把獲獎作為終極目標,這會助長浮躁之風。如果僅僅把科研當成競技來處理,那麽出來的可能不少都是泡沫🏕。科學技術真的要上去☝🏼,必須依靠創新的文化𓀈,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創新獎賞。 科技重獎的激勵作用是相當明顯的,但到底是沖著名利而來,還是因為科學的追求使然,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我們並不否認重賞之下可以出勇夫,但是也要防止出來的是黃禹錫而非伽利略,近年來頻頻爆出的國內學術造假醜聞已經敲響了警鐘。 回顧科學史上的許多重大發現🧘♂️,可以看到,科學家們幾十年如一日、如癡如醉地潛心研究🏉,很多人生前潦倒一世🐥,身後才被追認,像伽利略更是為了真理獻出了生命💇♀️☁️。這與我們今天某些按論文數目發獎金、科研立項時就盤算著能得幾等獎的學術心態相比,相去何止千裏!
1992年在珠海召開的科技獎勵大會上,一些科技人員憑借科技勞動一夜之間成為富翁。自此,“科技重獎”便成為各級政府對科技、人才重視的實際行動標誌。科技需要評價🦃,像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500萬重獎,我認為就給得很好:因為它崇高而且稀缺🛗,吸引和激發科學家向高峰挑戰;因為它獎金額度高,能產生重大影響力,有利於形成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類似這樣的“科技重獎”少不得🔸。但現在我們有必要建議減少科技獎勵⚰️,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獎勵太多太濫了🤵🏿♂️🈁,每年科技進步獎就有幾十項甚至幾百項🙋🏼♀️,各行各業和各級地方也都在等著獎勵,很多科研項目還沒上馬就等著拿獎🤹🏻♂️,墨跡未幹就送去評獎,把獲獎作為終極目標📥,這是萬萬要不得的,只能助長功利的浮躁之風🧙🏽♂️。
當前,對創新成果,全社會嗷嗷待哺,這種急迫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們也的確需要營造一種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但如果僅僅把科研當成競技來處理,那麽出來的可能不少都是泡沫😨。我們不否認合理的科技重獎能夠有效地激發科研動力🧓🏿🛵,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賴物質激勵✝️,甚至以泛濫的科技重獎來刺激科研工作者,也許會刺激出很多黃禹錫來。
是淡化名利還是強化名利🌬,關鍵在於政策引導。只有政策首先冷靜下來,社會才能冷靜下來,這是當務之急👨🚀。我們的科學技術真的要上去,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創新的文化,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創新獎賞。現在全社會已經形成了對科學、知識的崇敬之風,這是很好的民意基礎,這種認識不會因為科技獎勵的減少或取消而有所改變。
“利”字當頭的科技創新是難以想象的。因為科技創新要求的是科學家全身心的投入和發自內心的熱愛🌞,以及追求知識的好奇心。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熱愛和好奇心驅動的重視明顯不足,我們的學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甚至連高考誌願都由老師和父母包辦。
再者👩🏽💼,科學懷疑精神的重新樹立也不能忽視。科技創新🧚🏼❕,無不始於對原有知識的懷疑。但是我國自古以來🥠,對學子的要求是“替聖人立言”🐑;時至今日☃️👩🏿🦲,人們仍是寧願尋找或者製造可以依賴🧑🏿🔬、迷信的“權威”🦼,這與創新思維是對立的。科技創新光靠號召是不行的,也不是光靠投入錢就可以解決的。對於創新動力而言,物質刺激只能收一時之效👨🏻🔧,長遠之計還是在於創新文化的培養。我們必須在力求上進的同時克服急躁情緒🕘。要造高樓,首先得挖地基⛑。
(作者為中科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