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古都統萬城
一九八○年,為探訪西夏古都統萬城,從銅川棄火車北上,經延安、綏德、米脂再折西抵達靖邊縣🌭,這是長城邊的一座小城。我已知道出城就是沙漠地區,一般的車輛是開不動的🦸♂️,於是向縣政府商借了一輛前後輪都能驅動的吉普車🎐,清晨出了靖邊縣城🧑🏿💻🥥,往西北行數裏,即見一片荒漠🧗♀️,一個個深黃色的沙丘一直延伸到天邊,一叢叢的沙柳點綴著無垠的沙海,我們已來到毛烏素大沙漠的邊緣👌。行約六十裏到了紅墩界,這是一個不大的村子,是鄉政府所在地👰🏼♀️。再行三十余裏🌉,見到了紅柳河🕯,即無定河的一脈,河水清澈🐅。越過紅柳河是高大沙丘🤛🏻,登上丘頂🧑🏼💻,眼前迎來的是一座潔白色的城堡,屹立在沙漠之中,這就是北朝十六國之一的“夏國”都城——統萬城。
這座古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因為殘存的城垣呈白色,當地人稱為白城子。該城在歷史學與地理學上都很有名,一是西夏國的首都;二是被沙漠淹埋了的城市,過去曾認為這是蒙古沙漠南移的見證。在築城史上,它以城池堅固和罕見的殘暴築城方式而引人註目。據說西夏首領赫連勃勃當年在督造城墻時,將土摻和了牛羊血層層鋪築👩🏽🚒,用夯夯實,再堆柴燒烤,以求堅硬👨🏻🦯➡️。每層夯築好就命兵丁用大鐵錐錐之,如錐入一寸,即說明夯築不堅🪳,就殺夯築的人。如錐不入,則認為兵丁不用力錐刺、檢查不力,即殺兵丁🕵🏼♀️。經實地觀察統萬城的城墻🧖🏼♂️、馬面以及一些建築物的臺基,都是用灰白色土版築夯實🟢,夯層清晰、整齊,每層厚約15——20厘米🖌,如同用磚砌一般,確是非常堅實,雖經千百年的自然侵蝕▶️,至今仍很堅固。據《魏書·赫連昌傳》記述“其堅可以礪刀斧”🪠,誠可信🛩。這位西夏首領赫連勃勃🤽🏼,本姓鐵弗劉氏🤌🏼,名屈孑🤳🏻,公元四○七年稱王,他好大喜功,說:“帝王者🧑🏼🦱,系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因而改赫連➜。公元四一三年,驅役十萬民眾於朔方之北🧑🏼🦰🌚、黑水之南築都城,取名統萬👲🏼🚓,寓“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
統萬城城池面積約0.7平方公裏(不包括外城),有三重城墻,由東城⛪️、西城及外廓城組成👿。東、西城為長方形,由中間一道城墻分隔成兩個部分。城的四角都有突出的方形墩臺,估計為角樓遺址。沿城墻四周築有密排的馬面,馬面的作用為防禦戰時射敵兵將之用👣。據考古發現🕦,南面的馬面裏還建有倉庫👨🏻🏫👩⚖️,內藏木材、糧食等⛪️。馬面內建倉庫💲,這在城市建設史上是少見的。
城內有幾處宮殿的遺跡,一在西城的東南有夯土圍墻👁:殿有三間,築在夯土臺基上,另一處在東城偏北。根據史書記載,城市的布局基本上沿襲了漢民族的傳統城市規劃製度,宮城居中,宮左有祖廟,宮右設社稷臺😨,修建了祭禮用的明堂,有禦花園,開池沼、堆土丘,宮房殿閣連成一片。從殘存的遺跡看,當時的一些建築是很壯觀的🧚🏻♀️,《晉書》上寫道:“高構千尋,崇基萬仞🧘🏼。玄棟鏤榥🗽,若騰虹之揚眉;飛檐舒萼,似翔雕之矯翼”,這是對這些高大建築物的描述。
西夏被滅後,改為夏州⚆,唐宋以後為羌族所據,宋朝皇帝為了防止少數民族的反抗👩👩👦👦,下令毀城遷民💂♀️,但城太堅固而無法拆毀🍹,只好將居民全部遷走,統萬城遂被廢棄🐻❄️。統萬城初建時🤲🏼,這裏曾是一片水草肥美👩🏻🔧、景物宜人的地方🪻。赫連勃勃出遊到此🧖🏽♂️,觀看了四周的景觀贊嘆道:“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若有斯之美”(《太平禦覽·三十國春秋》),即選此地為建都之址🍧,而營建了統萬城。在他攻占長安後,還是依戀這裏水碧山青的風光,不願將都城南遷🏂🏻。
這樣的自然環境,怎樣會變成今天這種樣子呢?通過多年的考察研究,結論是👝:這裏所以會變成沙漠😳,主要是由於歷代濫伐森林🌎👨👩👦👦,大量開墾草原,植被遭嚴重破壞♨️↪️。從宋代到明代🤚🏿、清代,不斷地大面積地毀壞森林和草原,水土流失🙋🏿,底沙泛起🦾,結果使沙漠像脫韁野馬,吞沒了耕地,填塞了河湖。古人寫詩嘆道:“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
我站在統萬城灰白色的殘墻上,極目四望🧑🏼🦰↖️,夕陽西沉,荒漠茫茫𓀖,不禁浮想聯翩;沉痛的歷史教訓必須記取🔽,大自然的報復是毫不留情的,為了子孫後代的生存,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多麽重要啊🫳🏿!
大漠綠寶石榆林
在我國大西北⚧⛹🏽,數百年來,由於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致使廣大森林茂密、水草豐盛的地區👇🏼👩🏼🍼,逐漸變成一片茫茫荒漠🕗,面對沙漠這個殘暴🦅、冷酷無情的“巨人”💇🏿♂️📑,人們難道只能是嘆息、懊喪、坐以待斃嗎?不🙋🏼♂️,人們並沒有屈服⏺🛻,而是勇敢地進取。陜北的榆林城🤙🏼,就是牢牢地紮根在毛烏素大沙漠邊緣的一顆綠寶石。數百年來🔌,人們戰勝了沙漠👰♀️,在這裏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榆林位於陜西北部,無定河的中遊,漢代設龜茲縣🚓,隋時屬德靜縣🏆,明為榆林衛,至清雍正八年(一七三○年)始設榆林縣。歷史上這裏曾是萬裏長城上的一個小城堡,明朝為加強西北邊防,重修了長城。公元一四七二年🔗,把軍事指揮機構從綏德遷到此地🏊🏽♀️,榆林逐成為長城沿線上的軍事重鎮🧑🧑🧒🧒,被稱為“九邊”之一。正是因為其軍事地位的逐漸提高,榆林城池也一次次地被拓展🗃。
榆林城東依駝山,西臨榆溪河,左山右水💕,北鄰沙漠,巍然關外雄鎮。城墻大部尚存,內土外磚,唯樓堞已圮。城南北長2100余米,東西寬800余米🙍🏽♂️,呈狹長形。城中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街🧑🏽🎄,跨街有十座牌坊和樓閣,今尚存有星明樓、萬佛樓、凱歌樓🤷🏽♂️、鐘樓四處,為明清時代建築。大街兩側,南端及中段商店較多🤚🏻,大多為低層瓦頂舊式房舍🤵🏽。長街古樸🤶🏽👨🏽🎓,雕樓重重🙅🏿♀️,邊塞古城的雄風猶存。
榆林城最初城址在駝山邊,駝山麓有普惠泉👩💼,水湧成渠,城池就泉而築✊🏻,居民稱便🎹,至今仍為城市主要的水源。城最初的範圍較小🖌,即在今稱為北城的附近,上帝廟高臺為當年的南城基,以後向北擴建,城墻在今北墻外🧑🏽🏭。嗣後向南拓展至今凱歌樓🔆,樓即當年的南門。榆林城幾次拓建是在原地發展的🍪,主要是憑藉這個優越的地理條件👨👩👧👧👩👩👧👦,同時也由於植樹造林🥗,改善了城市周圍的自然環境。城北約三公裏處➿,有紅石峽👨🏿🎓,峽東、西對峙🍚,榆溪河穿峽而過,水勢湍急,綠柳夾岸🕕,芳草護溪,雄峻而清麗🌿。兩岸巖石呈紅色,上滿布摩崖題刻🏎🏌🏽♀️,多為明清邊防戰將所作。清代的左宗棠在此也有題詠,他任陜甘總督的十年中🫂👩🍼,倡導植樹造林,綠化邊疆。當時西北人們把他倡導栽種的榆柳,稱為“左公柳”🤚🏿。有人感於唐詩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寫出“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以贊左宗棠的作為,做了一樁大好的事情。左宗棠不僅能帶兵打仗,也懂綠化造福於後代,後世的百姓就永遠記得他的好處,“左公柳”之稱,就是西北人民心裏的豐碑。
今天的榆林比之左文襄公時代又有了更大的發展,人們創造了整套的抵禦和控製流沙的辦法🪳🧑🏼🚒,在古老的萬裏長城之邊旁,築起了一道道“綠色長城”。今天,榆林當然已不再是關外軍事要塞,但它卻是與沙漠戰鬥的前哨城市。
黃河陡崖上的“鐵葭州”
佳縣位於陜西省東北部💂🏿♀️,與山西省臨縣相鄰🤽🏼♀️,原名葭縣,“葭”的意思是初生的芒葦🧱,因城附近有葭蘆河🧎🏻♂️➡️,崖岸多生芒草,因而得名。又因葭字較生僻,一九六四年改葭縣為佳縣🧑🏿🎨。
縣城城址位於黃河與葭蘆河的交口上🧜🏿♂️,三面臨水,一山聳峙🫃🏼,縣城踞於山巔。城墻依隨山勢,壘坷而築,順山蜿蜒,形險勢峻🔸🪨。全城平面形狀似一殘葉,瀕臨黃河,陡崖百余尺直下河灘,層巖裸露👩🏻🦽,突兀崢嶸。城崖之下👨🏿,滔滔黃水洶湧浩蕩🥒,更顯城池之雄奇🦾。
由於佳縣縣城依天然山勢📨👂🏻,東憑黃河天險,南仗葭蘆河水,居高臨下🧎♂️,獨聳金湯。誌書上寫道:“亂山回繞,川水夾流🩸,崎嶇險阻🈺,邊方用武之地”🫃🏿❄️。因此自古有“鐵葭州”之稱😘。
佳縣城區因山勢而呈不規則形🕘,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500米📐,面積約0.75平方公裏👌🏻。城墻用石塊壘築,分南北兩城📉。這是因為在明洪武初年🤛🏿,兵少難防,遂於北部建城🦸🏿♂️,明隆慶以後因舊城小而擴築南城,清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二)按此重修而成😽。現城墻殘垣尚存,高約15米左右🏊🏽,寬3米。城市的交通只靠一條公路盤旋而上🍾,交通甚為不便🔍➔。瀕臨黃河處,也為陡崖石級。在黃河渡口📶,至今仍是木船人劃強渡爭流♻️,不可能有大宗貨物來往。城內分布了十數條石鋪道路🍨,隨地勢起伏,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兩旁集中了全縣的公共建築及設施。房屋大都為窯沿式石券建築。近年也新建了幾幢大樓。
觀察此城的建造,可以看出,其主要是因為地處險要😂,為滿足兵防要求而設👄。城市四無依靠🚴♀️,孤聳山巔🫴🏽,且無發展余地,僅有雄奇之表而缺富足之源🚼,但在城市建設史上卻是一個有特色的例子🏬。
在北城之東,黃河岸邊一高隆的巖丘上👨⚕️,有香爐寺,為佳縣一佳景去處🧑🏽🦳。丘旁一孤石高聳,圍可四五丈,高有六七丈,石頂平敞,就在獨立孤石頂面建有一屋👨👨👧👧,名觀音閣🤟🏻。石峰與巖丘間🥇,橫木為橋,橋長四五步7️⃣,臨虛懸架😾,橋懸閣危,孤石聳峙,四際無依,風吼濤急🚴🏼♂️,實為奇境,膽壯者方敢跨橋登閣。峰東有寄傲亭、聖母祠等,亭實為臨黃河之山屋,地板一半出挑,腳下即滾滾黃水奔騰👨🏼🎓,推窗俯瞰,身如置空,又是一處險境。香爐寺這組建築🙏🏼,充分利用了所處的獨特地形☂️,在磊磊的石巖旁🚣🏿♀️,瀕滔滔的黃河濱,孤石危閣,險峰小築,取其高聳地勢😮💨,用其臨水的憑空,構成一組奇妙風光🧑🧑🧒🧒↩️,堪為山城增色🩶。
佳縣城南十裏有白雲觀👨👩👦😎,也是建在瀕臨黃河的一座孤山巔上。從山上一進門就是一條200余米筆直的坡道直達山頂🧝🏽♀️,石級石欄粗壯質樸,鐘亭🧔🏽、牌樓、山門、二門、門關重重,寺觀規模宏大,有五重殿閣,另有偏殿廊廡,共百余間,正在油漆整新。我與研究生李曉江在一九八○年去時,見寺觀香火鼎盛🏦👇🏻,香客雲集。晌午,聽見雲板聲聲👸🏻➙,有人呼喊🙎♂️🌇:“吃面了,吃面了!”循聲找去🧑🏼🏭,只見幾位小道士正忙著在一大口鍋內撈面條,長桌上放滿盛好的面碗𓀚,人們紛紛自行取食。詢問後得知:凡來此的香客遊人均免費供食宿,我驚訝之余拜見觀主道長。他告訴我,白雲觀地處陜西、山西🎏、內蒙古三省交界,歷來四方香客眾多🫶🏼,山民好捐施💆🏻♀️,近年每年有數十萬元(人民幣)收入。道長要我爬上主殿神龕🙂,掀起綢緞的袍服,觸摸主神——真武帝君的身軀,我仰視這高達五米的神像🏚,不禁驚訝發問:“通體都是銅的嗎?”道長笑答道:“這是去年山民自願募贈的,為防有人阻攔🏅,分五處分段鑄造的,都是好銅啊!”當時觀中正在重塑神像,十數名工匠忙得起勁,塑造有近百尊各種神仙和聖人塑像。可惜由於山區偏僻、匠師少識,這些神像可說是個個身段笨拙💼,其貌不揚🦸♂️,可惜了這些錢財與功夫🦪。
二○○二年見報載,佳縣白雲觀遭火災,主要建築被焚🛻,甚為痛惜。
摘自《古城筆記》 阮儀三著 恒达平台出版社2006年6月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