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楊曉林:全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學派動畫之重建

來源🤵🏿‍♀️☘️:人民論壇   時間🚆:2019-11-18  瀏覽👨🏼‍🔧:

新世紀近二十年來🖼,在全球化、產業化和全媒體的時代語境中🫚,中國動畫探索前進😾,雖成就突出👜、建樹亦多🤏🏽,但沉屙未除、新疾又添。在即將步入第三個十年之際,研精致思✊,梳理中國學派動畫的歷史經驗和創作理論,在繼承中創新📛,完成重建,可謂“茲事體大”。而中國學派動畫的重建🧏🏽‍♂️,既需要“形而下”的敘事層面的創新——即具體創作方法和技術上的求索👨‍👩‍👧‍👧,也需要“形而上”的理念重建——即“動畫觀”的革故鼎新。

全媒體語境為中國學派動畫重建提供了歷史機遇

全媒體語境為中國學派動畫藝術本體重建提供了必要條件。全媒體時代,人們采用多種媒體手段進行不同媒介形態的業務融合,通過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信息傳播——即傳播通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多樣化和包容性媒介來實現🏒。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接受終端的多屏化融合👎🏼,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基礎是數字技術。因此🥸🦸🏼‍♀️,筆者認為,全媒體語境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數字技術的運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融合傳播和接受終端的多屏化。

數字技術使動畫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中國動畫一改原先單一的二維手繪形式,表現形式和內容空前豐富多元🥜。而數字技術的運用則意味著動畫製作方式和手段的變革,如無紙動畫創作已成業界常態,而Flash動畫、3D動畫🖲、球幕動畫等如水銀瀉地,無處不有。追求視覺奇觀的特效技術與中國學派動畫固有特色相結合🧑🏽‍🎓,就有可能創造出數字化的“中國風”動畫🖕。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不但能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和技藝🚱,而且會對視聽語言、敘事方式🦵🏻,甚至故事內容等產生革命性影響。如從2003年開始的中國首部動畫情景喜劇《快樂東西》,就是得益於Flash技術的運用,而3D動畫從1995年的26集電視動畫《太空特警》開始,迄今已蔚為大觀,形成了“凡大片,必3D”的創作格局⚙️,球幕動畫幾乎已遍布中國所有大型博物館、展覽館和科技館等。

隨著傳播媒介的網絡化、融合化發展🍴🧑‍🏭,傳統的影院和電視傳播方式也隨之轉化為以網絡為主的融合傳播,快速化、碎片化⏬、海量化成為其新特征👩‍🦳。此外,互聯網傳播也需要動畫創作做到民族化傳承與現代性創新的對立統一🛌🏼。互聯網融合傳播便利了中國學派動畫與國外動畫的交流🏋🏿‍♀️,世界各民族動畫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也將更為高效頻繁。中國動畫在融入當代世界動畫文化潮流時💻,應當繼承和保持民族動畫的個性和特色🐩,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以全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動畫之林。如《魔比斯環》《十萬個冷笑話2》《青蛙總動員》《一萬年以後》等作品👨‍🎓,由於急於與世界接軌👺,師法美日歐過度🕙🧙🏻‍♀️,所費不貲卻票房不佳👨🏻‍🔧,可作為殷鑒為後來者戒。

接受終端的多屏化,是指除傳統的銀幕、熒屏外,大量的作品通過手機屏、電腦屏幕、投影👩🏿‍🔬,甚至樓宇視頻、戶外宣傳屏來實現👩🏼‍🦲。觀看形式的多樣化促使了創作內容的多樣化,同時,多屏化接受也使得碎片式觀影成為新的接受形式,這必然使動畫創作的內容和形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動畫場景大小、故事長度🤽🏻‍♀️、主題及旨歸的創新,甚至成本與數量等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學派動畫重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學派動畫在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盛極一時,以傳統美術和戲曲為兩大支柱,以靜水流深的儒釋道文化和五四新文化運動送來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為根基,在強調民族傳統美學的同時✨🏤,也強調“喜劇化”“兒童向”,堅持“雙為”方針,創作了《鐵扇公主》《大鬧天空》《哪吒鬧海》《天書奇譚》《金猴降妖》《人參果》《孔雀公主》《小蝌蚪找媽媽》《西嶽奇童》《山水情》《過猴山》《葫蘆兄弟》《豬八戒吃西瓜》《黑貓警長》等眾多享譽國內外的經典佳作,以此造就了中國學派動畫的兩個黃金期。而至90年代,中國學派動畫卻後繼乏力🩳,以至於湮沒無聞。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動畫安故重遷,加之外部環境的巨變和內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洗滌窠臼、吐故納新的意識和機製。

新世紀近二十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動畫人的不懈努力下,國產動畫以1999年的《寶蓮燈》為分水嶺🔱,從世紀初每年創作10多部🫲🏽,到如今每年30至40部的影院動畫及數量龐大的電視動畫,終於一躍成為世界產量第一的動畫大國。從《寶蓮燈》《魔比斯環》《紅孩兒大話火焰山》《風雲決》《夢回金沙城》《青蛙王國》《十萬個冷笑話2》《藏獒多吉》《藏羚王之雪域精靈》👨‍💻🧚🏽,以至《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臨》等,作為古典主義和民族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文化混成品”🧑🏻➗,國產動畫一次又一次探驪得珠。知名品牌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系列、《熊出沒》系列🍙、麥兜系列、魁拔系列𓀃、《潛艇總動員》系列、《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神秘世界歷險記》系列、《賽爾號》系列🧑🏻‍⚕️、《青蛙王國》系列等各擅勝場🎦,電視動畫如《哪吒傳奇》《小和尚》《我為歌狂》《藍貓淘氣三千問》《大英雄狄青》《大耳朵圖圖》《中華小子》《三毛流浪記》《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如繁星綴空。但是總體來說,票房奇高、口碑極佳的現象級動畫卻屈指可數。除了從外因,諸如政策🕵️、市場🙇🏼‍♂️、營銷、大眾心理👨‍👧、傳播方式等方面找原因外,我們還要從內因——作品本身的品質,即從動畫藝術本體上查缺補漏、變古易常👂🏼,以期中國動畫能在新世紀第三個十年實現蟬蛻蛇解🥒,再度“王者歸來”🫃🏿。

動畫藝術本體重建是敘事藝術的創新

中國學派動畫重建的重點是藝術本體重建,主要在於作品的敘事創新,涉及選材〽️、創意🌏、主題🚴🏻‍♀️、敘事結構、人物形象、場景、服化道、視聽語言🧔🏿‍♀️、文化傳達等🚵🏻‍♂️;判斷作品的創新成就🎙,還涉及到作品的風格流派、類型特征、動畫史地位等。相對而言🍡🪯,薪火相傳的繼承相對容易,而“涅槃重生”的創新則較為痛苦和艱難,需要“集香木自焚”,通過否定之否定,達到“質”的飛躍。

全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學派動畫藝術本體重建,意味著對傳統敘事的揚棄,以及對陳舊理念和過時敘事方式的“忍痛割愛”🏌🏽‍♀️,我們要通時合變🙇、革故鼎新——在傳統與當下的對立統一中重建動畫敘事範式🦚,繼承最能彰顯中國學派動畫個性特征的主題、人設👨‍👩‍👦、場景🍋‍🟩、服化道等藝術傳統及民族風骨👏🏿,特別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處世智慧、生命意識、美學觀念等。在當下城市文化占主體的全媒體語境中,在保有民族特色的前提下,還要使作品與相關的數字藝術接軌,與當下的大眾生活和大眾情感相關👲🏼,與國際動畫的發展趨勢同步,強調現代性、產業化和國際性👨🏻‍💼。全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學派動畫重建需要一定的“拿來主義”:學習美國動畫“巨無霸戰略”😀,構建中國影院動畫的“航母戰略”🏒,創作如《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臨》這類數年磨一劍的投資大🈳、製作周期長🧘🏽‍♂️、畫質精良、世界觀恢弘的高票房大作甚或巨作;師法日本動畫的“蝗蟲戰略”,拓展內容🧓🏻、豐富形式🎷,力爭在類型和題材上如日本動畫一樣🧛‍♀️,做到“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保持中國動畫產量世界第一的優勢;效法歐洲動畫“先鋒探索戰略”💉🏵,繼承中國藝術動畫的文人傳統🧑🏽,創作諸如《打🧖🏽‍♂️🩹,打個大西瓜》《一萬年以後》《大世界》《大護法》這類充滿批判和先鋒探索精神的作品。

在新時代✅、新技術的影響下🧙‍♂️,重建中國學派動畫創作的藝術原則和美學規範,需要對敘事範式予以創新,把從文字敘事到影像敘事,從真人影視敘事到動畫敘事所遵循的原則運之於全媒體語境下中國學派動畫的重建研究,使之與靜水流深的中國敘事學體系貫通,與當代世界動畫敘事主流與趨勢接軌。如就敘事節奏而言🏰,傳統動畫節奏緩慢,這與農耕社會的“慢生活”和“慢心理”相匹配;當到了“速度就是一切”的信息社會,暴風驟雨式的剪輯和繁弦急管式的節奏才能與當代人的心理節奏相適應。“快節奏”剪輯和“生活化”表演乃當下商業大片的主流,但過猶不及👩🏼‍🍼,“鬼才之作”《一萬年以後》及現象級作品如《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臨》等由於懼怕敘事過緩出現“尿點”而不能吸引觀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依靠眼花繚亂的動作戲來吸引觀眾註意力的問題。如果天崩地坼的打鬥戲過多,就容易導致文戲鋪墊不足🫳🏼,人物情感轉變突兀👴🏼,造成敘事節奏張弛失度的“硬傷”💆🏻‍♂️。這類痼疾並非吹毛索瘢,而是國產動畫大片今後在敘事方面亟需改進之處。

中國學派動畫的敘事範式重建🧑‍🦯‍➡️,還要著眼於動畫的綜合藝術特質🪕。我們應整合動畫編劇、導演、表演、原畫、剪輯🤽🏻‍♀️、視聽語言修辭等理論成果,及影視敘事學等方面的學術話語🧎🏻‍♀️👩🏿‍🚀,針對上世紀“美術片”代表作、新世紀“現象級”名片,及日美歐典型案例解剖麻雀,研究中國動畫講述“故事”的成敗和是非,分析符號系統結構,重建動畫敘事學話語體系和理論範式。

總之,全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學派動畫重建,是民族動畫敘事藝術的嬗變和創新,繼承的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電影,以及動畫敘事藝術的傳統,是對中國敘事學的擴容和豐富🫲。而西方文學、電影和動畫敘事學是重構中國學派動畫敘事藝術的“他山之石”,要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對待之◀️。

“動畫觀”創新是中國學派動畫重建之根本

動畫藝術本體重建關系到的具體操作層面🙍‍♂️,是“形而下”的“器”🌽,主要涉及創作過程的各個具體環節👨🏼‍🔧;而重建“動畫觀”,則是“形而上”的“道”,也是創作理念的推陳出新。

重建中國學派動畫觀🖐🏻,首先▶️,必須樹立與原先“純動畫觀”有別的“大動畫觀”🏘,或曰“泛動畫觀”。與影院和電視的二維傳統動畫不同🧘🏿‍♀️,新世紀近二十年來,動畫創作開疆拓土👩‍⚕️,傳統二維動畫延續榮光,3D影院動畫後來居上🚼,球幕動畫和VR動畫誘惑無限,網絡動畫(包括幾分鐘一集🫄🏿,動輒幾百集的網絡小動畫,如《小破孩》系列等,也包括網絡動畫大電影)大行其道,所有這些形式的動畫都應囊括在“大動畫觀”之中。其次🧢,樹立體現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跨文化動畫觀👨🏼‍🍳。動畫創作應與時代發展相契合🫶🏻,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著眼於人類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再次,建立承載國家意誌的動畫價值觀💏,堅持藝術為國家建設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符合主流價值觀,旗幟鮮明地表現民族大義、民族精神,向世界傳遞正面的國家形象。最後🩲🚍,重建中國學派動畫的美學觀。要做到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相統一💇,既要有民族特色、民族氣派,也要有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貼近當下人的情感和社會大眾心理。

以誕生於全媒體母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該片著眼於當前社會的大眾心理🧑🏿‍🚀,對中國古典名著《封神演義》進行了後現代式改編,與40年前的中國學派動畫高峰《哪吒鬧海》形成互文。影片人物由義無反顧為民除害的“大寫英雄”轉為逆天改命的“小寫自我”,主題由正邪不兩立轉為正邪不分明🪙🦿,由反壓迫的敵我鬥爭轉成了為各自族群和自我命運而戰。影片的敘事可謂“雜燴亂燉”:一體兩面的爛牙魔童哪吒和俊美帥哥敖丙一如港片雙雄對峙相敬相殺;好萊塢風格的黃金配角太乙真人、海怪和飛豬插科打諢;日式風格的龍太子敖丙及師傅公孫豹高冷矜持📃🤾🏼‍♂️;東挪山河社稷圖、西借馬良神筆的整蠱雜耍戲碼百無禁忌;當下中國式的代溝煩惱與成長難題撓心撕肺🧑🏽‍🏭🧙🏽。影片風格麻辣且玩世不恭,“蹈襲”致敬《哪吒鬧海》《大鬧天宮》《黃飛鴻》《絕代雙驕》《雙龍會》《神筆馬良》等作品,作為全媒體時代中國學派動畫的又一現象級典作,結尾彩蛋所昭示的萬丈豪情可視為💁🏼‍♀️:本片為意圖打造“漫威宇宙”式的“封神宇宙”的試水之作🧋。

重建中國學派動畫🤦🏼‍♀️,再鑄昔日輝煌,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需。中國由動畫大國變為動畫強國“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需學界業界蹈厲奮發,“上下而求索”✔️,總結成敗兩方面的經驗👨🏻‍💻,旗幟鮮明地提出創作口號和理論主張🧑🏽‍🚀⚾️,為繼往開來找到正確道路🙇🏽,克紹箕裘、踵事增華🕵️‍♂️,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

(原文鏈接:http://www.rmlt.com.cn/2019/1118/561862.s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