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環境壓力的嚴峻製約迫使我國不能繼續遵循傳統的A模式🤸🏻♂️,同時限於我國的發展階段也不能立即沿用較高發展階段的B模式,為此,我提出與我國未來15年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發展模式,簡稱C(China)模式。在C模式中🧖🏼,中國的經濟仍保持既定目標的增長🫳,同時資源消耗和汙染產生有一個先減速增長,然後再趨於穩定的過程。也就是說,中國需要通過C模式來實現所希望的環境奇跡。
C模式可以說是1.5-2倍數發展模式。就是說,中國到2020年經濟總量翻兩番的同時🫵🏽,允許資源消耗和汙染產生(但是汙染排放需要嚴加控製)最多增加一倍左右,用不高於2倍的自然資本消耗換取4倍的經濟增長和相應的社會福利🎚。
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已經得到世界公認,其遠景繼續在得到樂觀的評價⤵️;但對中國發展的資源環境問題🌐,國內外的許多人卻表現出日益增長的擔憂🙁。面對中國經濟奇跡和中國環境威脅的觀點沖突🚱,面對2020年中國經濟將在2000年基礎上繼續翻兩番的目標🏙,我們需要提出這樣一個戰略性的命題:中國未來的發展能否走出一條“低物質化”的發展路徑,從而在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創造為世界註目的環境奇跡?這裏✭,我想對中國需要創造環境奇跡的理由(為什麽的問題)、經濟增長的環境奇跡的含義(是什麽的問題)、實現環境奇跡的途徑(怎麽做的問題)做一些討論。
一、為什麽需要創造環境奇跡
從2000年到2020年,是中國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在這一發展階段,中國在繼續創造經濟翻兩番的增長奇跡的同時🤷🏻♂️,十分需要創造一個讓世界看得到的環境奇跡。提出這樣的命題,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的背景性思考。
1、背景一:對中國發展的資源環境憂慮在增長🙆🏻。當前,世界輿論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抱有非常樂觀的預期。例如🫅,高盛公司2003年底發表《與BRICs一起夢想🌙👩🏻🚒:展望2050年》的研究報告🤦🏻♀️,預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所謂金磚四國(BRICs)的經濟總量將在2050年前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六強(“G6”🫚,即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其中特別提到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在2039年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但人們在樂觀估計中國繼續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關註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問題。2006年🏨,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其《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續文明》一書中再次指出中國資源環境的可能挑戰。按照布朗的描述,目前中國在大多數基本資源的消費總量上,已經超過美國。為此他提出:如果隨著中國的經濟繼續增長,達到人均消費水平與美國等量齊觀的時候𓀍,又將會出現何等狀況?布朗的結論是,中國面臨的挑戰是領先從傳統的經濟模式(所謂A模式)轉向可持續發展的B模式,幫助構建一個新的經濟和一個新的世界。
對這類悲觀主義論調👨👩👧,我們通常采取的方式是義正詞嚴地反駁🧈🧖♂️。不過,雖然國外人士往往對中國克服困難的能力估計不足😇🤹🏽♂️,但是我們確實需要清醒意識到:與我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目標有很好的研究和預期相比,我們有關經濟增長導致的資源環境影響的研究,無論是在理論準備上還是戰略研究上都嚴重不足🧙。
2🤦🏽💮、背景二:人類發展的稀缺因素出現根本性轉換。從理論上來說,提出中國的未來需要創造環境奇跡🕵🏽,是基於人類發展的稀缺性已經發生轉換的新思考👩👩👦👦。對稀缺性的關註一直是發展理論與經濟政策的重點。在工業化時代來臨前,由於作為生產要素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稀缺的,因此,古典經濟學家將自然資本的限製作為宏觀經濟規模的限製🌤。而工業化時代以來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則認為由物質產品、基礎設施等組成的人造資本是稀缺的🏌🏽,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之間是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替代的,因此不必擔心自然資本的稀缺以及經濟增長的物質極限。
雖然新古典經濟學思想對工業化以來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但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性的經濟規模擴張,已經導致資源環境消耗對於地球支撐能力的超載🚐🈵。對此,1980年代以來崛起的生態經濟學理論開始提出新看法。他們認為,如今人類社會發展的稀缺要素已經發生新變化🖐🏿,從人造資本是主要約束因素轉換到了自然資本成為主要約束因素👩🏻🏫👩👩👧;與新古典經濟學家主張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可以無限擴張不同👩🏼⚖️,生態經濟學家主張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是有極限的,好的發展應該是物質規模為一定情況下的社會福利的持續增加。
對照中國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狀況,我們可以發現生態經濟學描述的模式其實更符合中國當前實際🕵🏼。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需要更多考慮兩個問題,即一方面是節約資源和環境👋🏻,大幅度提高中國經濟的自然生產率,另一方面是開發利用人力資本,實現用人力資本替代自然資本的經濟增長,而不是像發達國家的傳統模式那樣走拼命節省勞動但是耗竭性地使用資源環境的道路。這樣的看法已經在一些有遠見的經濟學家中出現(例如在200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的講話等)🤛。
3、背景三👨🏻🍼:從強物質化模式到低物質化模式的變革。從發展戰略上來說,面對稀缺對象從人造資本轉換為自然資本,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將不得不更多地關註資源環境的高效利用👧。因此,創造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奇跡,就是要超越發達國家傳統上的強物質化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低物質化的中國式發展新道路🐎。具體說,創造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奇跡,是要做兩方面工作。一是在總量比例上🥼,要在提高中國經濟規模的同時,有力度地控製中國的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在世界上的比重。目前,我們的資源消耗總量和汙染排放總量在世界上的比重,大大超過經濟增長的總量在世界上的比重🖕🏻。例如,2006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5.5%🤑,但資源消耗大大超過這樣的比重🧙♀️。其中,能源消耗24.6億噸標準煤(占世界的15%)👮🏽♀️,鋼材消耗3.88億噸(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億噸(占世界的54%)💤。這自然有中國當前處於物質積累和規模擴張的階段性原因,但同時也有著經濟增長過度消耗資源環境的粗放性原因👷🏼。因此,需要大幅度改進🪕。二是在人均水平上,就是要用比傳統方式低的人均資源消耗和人均汙染排放來實現高的人均經濟收入和人均生活水平,例如到2020年💁🏻,如果我們能夠用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資源消耗(特別是人均能源消耗、人均水資源消耗、人均土地資源消耗、人均重要礦產資源消耗)和人均汙染排放(包括人均廢氣排放、人均廢水排放🛣、人均生活垃圾產生),實現在2000年基礎上人均GDP再翻兩番的經濟增長目標以及相應的社會發展目標,那麽就可以說是創造了經濟增長的環境奇跡。這樣,中國發展的資源環境問題就不會被某些提倡“中國威脅論”的人拿去作為把柄;這樣🆎⤴️,不僅能夠促進中國發展的國內穩定與和諧發展,而且也真正實現了中國發展在國際環境中的和平崛起。
二、什麽是經濟增長的環境奇跡
然而,必須找到一種新的能夠內在地減物質化的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具有創造環境奇跡的可行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創造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奇跡,不是對現有線形經濟發展模式的外在修補或者簡單調整,而是需要通過根本性改造倡導一種基於循環經濟的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本的發展模式🚒。
1、線形經濟:資源環境壓力增長的經濟。所謂線形經濟,是工業化時代以來形成並且當前占主導地位的✪💁🏻♂️,由“自然資源-加工成原材料-加工成品-產品使用-廢物排放與處理”流程組成的,具有單向的物質流動形式的經濟模式。其中,製造出來的產品經過銷售點實現產權從製造廠商到消費者的轉換,從而進入產品的使用階段💆🏿♂️;在產品使用壽命即將結束之時,經過拋棄點進入傳統的廢物治理階段🕊👨👨👦。
從根本上說,當前的資源衰竭、環境退化等危機,正是工業化時代以來線形經濟模式負面效應的積累性爆發。因為在線形經濟中🧙🏽♂️,人們通過生產和消費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大量地提取出來🏇,然後又把汙染和廢物大量地扔棄到大氣、水體、土壤和植被之中。經濟規模的數量型增長是與資源環境的高強度消耗正相關的。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必然伴隨著資源的大量開采和汙染的大量排放⛳️👅。
有充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表明,只要堅持線形經濟的發展模式🧰,即使做許多附加的資源節約和環境治理工作🌴,也無法在根本上擺脫資源高消耗的嚴重困境和先汙染後治理的被動局面🤷🏿♂️。因為即使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工業化國家,也可以到處看到他們由於線形經濟的發展模式而導致的高物耗、低產出、高排放的情況。例如🕦,在美國用於製造新產品的原材料投入之中🕯📠,有94%的原材料最終是以廢棄物的形式產出的🩸,而僅有6%的原材料被轉化為了最終產品。
2🛶、循環經濟:內在地減物質化的經濟🧑🏿🍼。與線形經濟不同的是,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地球和諧相處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耐用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夠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和最持久的利用,從而把經濟增長對資源及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瑞士學者Stahel(2006)形象地把傳統的線形經濟叫做“河流經濟”,將崛起的循環經濟叫做“湖泊經濟”🦢。基於盡可能地對物質多次利用的基本思想,對線形經濟的物質流程進行調整,可以構建出循環經濟的物質流程。與線形經濟不同,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產品的製造、使用和處理過程中嵌入廢物👩🏽🚀、產品及資產三個層面的循環。其中,廢物的循環改變了過去末端處理的簡單做法🤾🏻♀️👮🏿,著力於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產品的循環則是強調耐用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後產品的再利用,盡可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𓀜;以上二者均涉及到產品的產權變換🍵🙇🏿,而資產的循環不存在產權的變換🚻,主要是倡導“從銷售產品到提供服務”的理念。
3、循環經濟的三種類型🚳。要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奇跡,我們需要對循環經濟的三種類型及其應用有系統的了解,並爭取在實踐中從低水平的垃圾的循環走向高水平的資產的循環🚸。
(A)廢物的循環🧖🏻。主要是指借助技術與管理的手段對生產中和消費後的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和資源化,是德國和日本等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方面。這種做法有效減少了廢棄物的最終處理量,相對傳統的末端治理有了明顯進步。廢物循環的實踐可以有企業、園區及區域三個層面。只要經濟上有效益,首先可以在單個企業內部建立起閉環的製造流程,以減少單個企業的廢棄物產生量和排放量。其次是通過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把不同的工廠連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從而在更大範圍內實施循環經濟🧛🏼♂️。最後🙋🏿♂️,從城市和區域角度出發,要在處理環節上建立起集中化的靜脈產業園區,將從傳統的垃圾填埋場轉變成為以靜脈產業為主要內容的復合性的廢棄物資源化園區🤟🏼。
(B)產品的循環。主要是指在產品使用過程中,通過盡可能多次使用以及盡可能多種方式地使用來取代過去一次使用的做法,從而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產品的循環也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產品在使用後進入維修中心,可以通過簡單維修即可再使用📟。二是通過回收中心的整機🤷🏼,在產品功能仍然基本完好基礎上的再使用。三是通過回收中心將產品拆卸以後的部件再利用。產品循環的目標是要實現最後填埋的廢棄物排放量的最小化甚至趨近於零(所謂零廢物)💨。
(C)資產的循環。主要是指企業把其製造出來的產品視為資產來加以經營和管理,推行“從銷售產品到提供服務”的發展理念,建立產品服務系統來實現資產的循環。其基本前提是“產品的價值根植於其給消費者帶來的收益和效用”,即產品的真正價值所在應該是“使用價值”而非“交換價值”,這是線形經濟和循環經濟最根本的不同。在線形經濟模式下,交換價值處於中心概念;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使用價值處於中心概念🧏🏼♂️。從產品到服務可以有三種經濟類型:純粹的產品🎺、產品服務以及純粹的服務🤵🏿♀️。純粹的產品實際上不可避免帶有一些服務🫴🏻,只不過是基於產品的服務🔑;同樣,純粹的服務實際上也離不開產品的支持,只不過是基於服務的產品👨🏻🦲。只有產品與服務的最合理組合才能構建所謂的產品服務系統👮🏽♀️,並借此來實現企業的經濟利益🧕🏼、消費者的需求滿足和較低的環境影響這三大目標。比如🙅♀️,通過實施資產的循環,消費者不再傾向於自己擁有洗衣機或汽車這類耐用品🤵🏽,而是傾向於使用公共的洗衣房和享用公共交通等。
三、怎樣創造環境奇跡
在通過循環經濟對線形經濟的替代創造環境奇跡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減物質化發展模式。大體上,中國到2020年的發展情景可以有三種模式。我認為👻,其中的C模式才是適宜中國當前發展階段並且可以實現環境奇跡的合理路徑。
1、A模式——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汙染的強物質化模式不可行。所謂A模式↗️,是采用布朗在《B模式:拯救地球🛫🤹♀️,延續文明》的說法。強物質化模式表現為經濟增長和環境壓力相同步的發展🧎🏻♀️,在GDP做大的同時環境壓力也變得更大了,這就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今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仍然處於A模式的發展狀態。只不過🫚,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是因為過度消費而導致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同步增長;許多發展中國家,則主要是生態效率的不足導致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同步增長,即GDP的增長一方面依賴資源投入總量的增加,一方面伴隨汙染排放總量的增加。
以往中國經濟發展基本走的是A模式道路🕕。例如有人已經提到,早在中國人均GDP為400美元-1000美元時(即工業化初期階段)🧑🏽🍼,中國的汙染排放水平已經相當於發達國家人均GDP為3000美元-10000美元(高加工業階段)時出現的汙染水平。今天我們關註環境奇跡問題,就是要擺脫這樣一種資源消耗型和環境破壞型的發展道路。我參加國家中長期科技戰略規劃戰略研究時,曾和有關專家一起測算過⌚️:如果我國繼續按現有資源利用方式和汙染產生水平📄,那麽在2020年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增長翻兩番的情況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有可能是現在的4-5倍🛒。顯然,這種模式不但意味著社會的嚴重不穩定和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而且經濟發展本身也難以為繼。
2、B模式——要求經濟與環境絕對脫鉤的減物質化模式太理想。與A模式相對的是B模式。這是布朗倡導的未來發展模式。它要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大規模減物質化,目標是在經濟持續正增長的同時,環境壓力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之間開始“脫鉤”✈️。長遠來說,這種目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必須的🛳👓,它是綠色現代化或生態現代化的真正內涵🧑🏿⚕️。
但就當前來說🏄🏼♂️,它最可能是發達國家爭取的目標👨🏼💼。因為,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成熟經濟是有可能通過生態效率的提高來實現經濟與環境的脫鉤的👮♀️〰️。例如,我們已經看到歐洲國家提出了在21世紀上半葉實現生態經濟效率為“倍數4”甚至“倍數10”的發展目標。所謂“倍數4”,就是經濟增長比現在增加一倍🕚,而物質消耗和汙染產生比現在減少一半🚶🏻♀️。
但是🙅🏿♂️,這樣的發展目標能不能馬上用到中國未來15年的發展階段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們同樣粗略測算過,到2020年,在我國經濟增長翻兩番的同時,希望環境壓力沒有明顯增加,那麽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4-5倍;而如果希望環境壓力有明顯減輕(例如比現在減少一半),那麽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8-10倍。這個目標當然是鼓舞人心的🕵🏻♂️👨🏿🦱,然而從我國當前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看,要實現難度很大⌚️。如果一定要這麽做,就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目標需要調整。顯然🤳,這將從另一方面影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3、C模式——與中國現階段相適應的資源生產率提高模式。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環境壓力的嚴峻製約迫使我國不能繼續遵循傳統的A模式👽,同時限於我國的發展階段也不能立即沿用較高發展階段的B模式🌘。
為此,我提出與我國未來15年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發展模式,簡稱C(China)模式。在C模式中,中國的經濟仍保持既定目標的增長👱♀️,同時資源消耗和汙染產生有一個先減速增長,然後再趨於穩定的過程👐🏽。也就是說☸️,中國需要通過C模式來實現所希望的環境奇跡🙆🏿🦹🏽♀️。
C模式可以說是1.5-2倍數發展模式。就是說⛑️🤵🏼♀️,中國到2020年經濟總量翻兩番的同時,允許資源消耗和汙染產生(但是汙染排放需要嚴加控製)最多增加一倍左右,用不高於2倍的自然資本消耗換取4倍的經濟增長和相應的社會福利👇🏿。該模式賦予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一個15-20年左右的緩沖🤽🏽♀️,並希望經過這個階段的增長方式調整🧖🏿♀️,最終達到相對穩定的減物質化階段。從社會公平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發展對於中國以及世界都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一方面💍,在資源消耗和汙染產生上,它比傳統的A模式有一半以上的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它符合生態經濟的公平要求,在給中國13億人提供合理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世界創造更加安全的生存環境。到2020年以後,中國將有可能實行倍數4的更進一步的綠色發展戰略🎚,即經濟總量繼續翻一番,但資源消耗和汙染產生實現減半😓,從而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壓力實現脫鉤發展。但是在中國國內,對上海、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由於發展階段領先,需要率先實行大幅度的減物質化戰略👩🏼⚕️,以便到2020年能夠在經濟與環境雙贏的意義上基本實現現代化🧁。
講演者小傳
諸大建
管理學博士。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恒达平台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國家985工程恒达平台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科帶頭人,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城市發展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曾為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高級研究學者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城市與區域發展、公共服務與公共政策🧖🏽、科技創新與管理等。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著有《管理城市發展》、《建設綠色都市》、《大學與城市——哈佛訪問學術筆記》🚰🧑🏽🎤,主編有《中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政策分析的新模式》、《2010年世博會與上海城市發展》以及《上海資源環境藍皮書》等,譯有《城市固體廢棄物綜合管理——生命周期的視角》👨🏼🎓、《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經濟學》、《自然資本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