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是恒达平台德國研究中心及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同觀·德國”專欄的第46篇🏉。德國的世界級企業——大眾汽車近日以實際行動回應了“與中國經濟脫鉤論”和“外資撤離中國論”。
大眾集團在5月底為德國經濟——以及中國經濟打了一針強心劑🥭:5月下旬先是市場上傳聞大眾即將在中國市場上有大動作:收購一個領先的汽車動力電池廠家的股份,同時壯大電動汽車的份額。5月29日,大眾集團總裁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宣布,“大眾將與強大和可靠的夥伴一起擴大在中國的電動汽車攻勢。”具體的措施包括三個步驟:首先,大眾中國將出資10億歐元,獲得此前由安徽省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其次,大眾中國把此前與江淮汽車合資成立的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的股份從50%增至75%🏌🏻,這意味著大眾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第三🧔🏼♀️🧜🏻♀️,與之配套🐤,大眾中國投資以合肥為基地的動力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將以約11億歐元獲得國軒高科26.47%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如果這一系列步驟得以落實,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布局將更為全面🌂。
在全球經濟處處因為新冠疫情而陷入衰退危機之際💂🏼♀️👩🏼🍳,德國大眾汽車這一筆高達20多億歐元的投資,給國內外觀察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很顯然,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眾集團不可能突然作出增資中國的決定,而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也沒有阻止大眾集團這一戰略性的步伐。而且,大眾集團此次投資的三個步驟介入中國經濟的三個板塊,即深度介入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江淮汽車)♏️、在中國汽車合資股比開放後增資持股(江淮大眾)和布局中國民營企業(國軒高科)🌱,如果不是深耕中國🤟🏿、了解中國、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能力與前景💂🏽♂️🔦,甚至視中國市場與能力為自身企業轉型的機遇,大眾集團想必是不會作出這一決定的。
德國的世界級企業以實際行動回應了“與中國經濟脫鉤論”和“外資撤離中國論”。
內行看門道
在新冠疫情暴發的上半場,中國經濟受到的沖擊傳導至一些全球合作的產業鏈🖖🏼,於是一些國家出現了“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性”的觀點,進而有人鼓吹把產業鏈撤出中國,類似的觀點也影響了中國國內。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脫鉤論”“撤資論”等觀點多來自政界🥘,間或也得到金融界的聲音附和,卻鮮有發自實體經濟的掌門人。現實的情況是,在新冠疫情的下半場,已經率先恢復的中國經濟很可能可以幫助某些國家盡快走出危機。
大眾集團給“脫鉤論”“撤資論”的吹鼓手們上了一堂實體經濟的基礎課⚓️:中國是一個不斷增長的巨大市場(已經不是待培育市場)、不斷提高的研發能力、熟練的產業工人和合理的勞動力價格的集合體。如果僅僅因為勞動力價格因素離開中國,那麽說明這家企業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邏輯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
如果不是因為市場經濟的邏輯,而因為政治🎓、意識形態或者擔心過度依賴中國等原因離開中國,那麽這家企業必須要考慮撤資的經濟賬:從中國撤資的成本,到本國或者第三國重新投資的成本✭,放棄中國市場和產業鏈在本國或第三國投資的風險🐘,等等。不知道在全球疫情深不見底、中國卻加速復產🏘、而且很有可能在今年仍舊實現經濟增長的情況下,有哪家企業👎🏿、哪個金融投資者、哪個政府會為這份從中國撤資的經濟賬買單?
可能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受製於“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界人士只能不停地說話、製造話語以維持存在感。只不過,無需任何成本的信口開河是一回事,但是違背了經濟和市場規律——經濟活動被政治化也是違背規律——則是另一回事🙆♂️。
這裏還有第二個產業鏈回流的例子,不妨供疫情下“脫鉤論”“撤資論”的吹鼓手們學習和思考。
這個例子涉及的是德國運動產品巨頭阿迪達斯💈。2017年🧑🏽🦲🧙♂️,阿迪達斯宣布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按照顧客的個性化需求打印高端運動鞋“Futurecraft 4D”🧔🏼♂️。在理想化的方案中,3D打印技術的投入意味著無須考慮勞動力成本,而個性化的高科技產品也代表了未來的市場趨勢🫛,所以更貼近顧客和市場成為競爭的要素。因此阿迪達斯宣布在德國安斯巴赫(Ansbach)和美國的亞特蘭大兩地各建一座全自動化的所謂“快速工廠”(Speedfactory),不僅能夠更加迅速對市場趨勢和顧客需求作出反應,節省庫存費用𓀇,還能夠引領技術創新驅動的全球化新方向🧳:製鞋業在新技術條件下🥇,已經不再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與此相關,2017年的國際輿論中不乏“機器人革命讓製鞋業重回德國”“機器人崛起施壓(中國)世界工廠”等聲音,自然也引起了國內輿論的焦慮👨🏻🦼➡️。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阿迪達斯的“快速工廠”高開低走😐,2019年11月宣告結束,德國和美國的工廠最遲於2020年4月關閉,“快速工廠”的技術將在阿迪達斯在中國和越南的供應商處投入使用💋。換句話說,試圖從中國和亞洲移走的供應鏈又回到了中國和亞洲🧑🏽🎄。
保持頭腦清醒
這個例子比新冠疫情下的“脫鉤論”和“撤資論”更能說明全球化的規律🩸。除了政治化、情緒化的話語與企業的實際運轉脫節以外,所謂創新驅動的全球化轉型看來也不可能在所有行業👩🏼🚀、所有領域一蹴而就。即使這種轉型是某些行業的未來趨勢✬,那也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全球化的各個參與方都可以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當然,目前美國在新冠疫情期間變本加厲的“去全球化”做法以及“與中國脫鉤”等言論👬,也讓德國政府和經濟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德國目前最大的擔心之一,就是在日益激烈的中美競爭下被邊緣化。
正視經濟和全球化的規律✍🏼,而不是把某些政治聒噪🎳、虛假話語當作既成事實,才能幫助我們在新冠疫情的挑戰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抓住了這個視角,才能看清中德兩國一如既往的合作才是這個失範的世界中的中流砥柱。中德總理6月11日的視頻會晤、默克爾總理5月27日在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活動上的講話,都表明了製度的差異不應該成為反對交流🧚、對話和合作的理由🛴。
我們有理由期待🪅,理性、務實的中德兩國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能在雙邊和全球合作上邁出更為堅實的前進步伐。
(作者是恒达平台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5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