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 張閎
問:當前,我國的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在日益擴大。然而,相比物質財富的累積,我國中等收入人群的文化修養顯然“慢了一拍”。這一群體給公眾留下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追求奢華享樂,忽視健康環保,重視外在虛榮。請問,應該如何看待“中等收入階層”所代表的“中產文化”及其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上海廣東路 斯梅爾
答: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中產階層”、“中產文化”的話題被反復提起。有人認為,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正在急劇膨脹,屬於該階層的共同文化也正在孕育和發展🍲。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也紛紛對這一階層在完善我國社會結構、推動資源流動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任何一個社會製度下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會出現“中產階層”,但是否能形成一種階層文化,為成員所認同,為公眾所認可,顯然需要更多的磨合與努力。舉例來說,一個年收入20萬元左右的中等收入者,可能是大都市外資企業的白領,可能是高等學校的教師,也可能是專業技術人員和基層政府官員,還有可能是鄉鎮小企業主或普通商人🖖🏿。這些人都屬於經濟收入上的“中間階層”,但他們在價值觀念🧅、文化趣味🧚🏼♂️、生活方式上,恐怕有著相當大的差別。
因此,要想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階層形象和認同,絕非僅僅依靠經濟收入等因素來獲得,而要更多地依賴成員共同享有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生態,一種包含經濟👩🏽、社會和政治因素在內的具有共同世界觀的文化🏌🏽。
在西方社會文化史上,“中產階級(階層)”這一概念有著特定的文化歷史含義𓀙。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概念和文化概念,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生活方式。中產階級(階層)是一個文化範疇,是“一套新的社會關系👩🏼🎨、一套新的經濟實踐🧝🏽、一系列新的嗜好和欲望——簡言之,即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西方社會規模龐大的中產階級並未因其數量上的優勢,而輕松地取得文化上的主導地位。這個中間階層始終處於夾縫之間,他們的政治身份曖昧,文化身份模棱兩可。在上流社會和精英階層看來,中產階級在文化上是消極的,缺乏文化的原創力,沒有能力形成統一鮮明的文化形象,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消費階層。底層社會則對中產階級充滿意見,並視他們為上層社會強大的同盟軍甚至是幫兇。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演變,西方社會的中產階級逐漸由一個簡單的利益共同體,一個生活方式粗鄙、文化趣味平庸的平民階層,變成了社會文化的中堅力量。
中產階層並非僅僅構成一個社會的中等收入階層,而是介入到建構一種屬於中間社會階層的“公共領域”🤾🧑🏽🎨、生活社群、公共生活空間🏋🏼♀️、社團乃至政治,並進而形成一種與其公共領域相對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這裏面,被傳統的精英意識所妖魔化了的,或者被當下公共輿論所美化和時尚化了的中產階層意識,都不是中產文化的真實面目🎤。
今天中國的所謂“中產階層”,缺乏這樣一種公共領域和價值體系的支撐,從而導致他們在文化認同上無所適從🧑🏻🎄。近年來,一股徒有其表的中產文化潮流在這一人群中蔓延開來👩👩👧。人們從幾本西方的小冊子裏,仔細地尋找著諸如怎樣裝潢臥室、怎樣品味咖啡的指南,試圖從物質生活的表面,模仿和探索出某種“有修養”的生活方式🆕。這些依靠時尚的“格調”和“品位”塗料來粉飾個人空間的“中間階層”,看上去鮮亮且令人向往,但經不起社會變化的考驗,經不住時代發展所賦予的責任,無法引領社會文化的進步,也遠不足以維系整個社會“金字塔”結構的穩定與和諧👩🏼🦱✊🏽。
其實,所謂的“中產階層”和“中產文化”,在我國還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他們也許只是一群靠經濟活動糾結起來的“烏合之眾”,其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依舊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依舊只是對奢侈浪費的文化生活形態的模仿和依附。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可能是依靠知識和誠實勞動來獲得財富,並在文化自覺上開始意識到服從社會準則、規範和秩序的重要性,並逐漸願意為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環境而貢獻力量的一群人。因此,至少從目前來看,中國的“中產階層”在文化和價值觀念上,在階層文化形象確立上,還很難形成和贏得廣泛的認同👨🏼🦱。
《解放日報》 (2007年07月30日 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