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劉中民:把醫院防疫能力提上來

    來源:健康報   時間:2020-07-06  瀏覽: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此次疫情中,國家救援隊、幹細胞治療、疫苗研究、藥物試劑研發↩️、心理救援書籍,成為我院的“五大神器”,這都證明了科學應對疫情的重要性。如何把防疫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為未來的防控模式?我想,後疫情時代🙎🏿‍♂️,我們可以關註“三做”與“三變”🤾🏻。

    常態化防控下的“三做”

    醫院恢復正常診療秩序後🏩,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三做”,那就是:防控做細🙎🏼‍♂️、治療做精👨🏽‍🦱、復診做實。

    “防控做細”🦬,就是始終不能有絲毫松懈👩‍🦼‍➡️,保持“主動應對🚍、規範應對、科學應對”,進一步完善製度和流程,始終把規範診治、防止院內交叉感染🧑🏿‍🔬🖐🏻、防止醫務人員感染作為工作重心,確保“患者零漏診”和“醫務人員零感染”。我們要求所有醫護人員既要講大局、講政治,又要講科學、講規範🏂🏿🉐,加強培訓🤟、組建隊伍,並積極進行科研攻關🧎‍♂️‍➡️,探索新方法、新技術🔃,爭取在mRNA疫苗🤦🏽‍♀️🖕🏼、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治療做精”🦆,就是業務水平上精益求精、服務質量上高標準要求🙎🏿‍♂️。一方面🍠,我們有高水平的專家團隊,在醫院開展“名院”“名醫”“名師”“名技”“名護”的“五名”工程,目的就是加強學科建設☀️,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另一方面,優化診療環境🫙,打造智慧醫院,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契機👎🏼,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以“高水平技術+高標準服務”讓患者滿意。

    “復診做實”,則是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手硬”。目前,我院門診量🧎🏻‍♀️‍➡️、住院患者及手術人次恢復到去年同期九成。我們以資源分配和績效為導向🏆,狠抓急危重、疑難疾病的診療,保障廣大患者的剛性治療需求,同時積極開展臨床新技術🙅🏽‍♂️❌,提高醫療診治水平和能力🏡💹,並且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構建醫療生態圈,通過分級診療,形成區域協同發展。

    我們需要“平戰結合”,在確保日常醫療服務的前提下🤳🏼,重點加強一些學科建設🕴。例如📧✍🏿,災難醫學學科🏜,在恒达平台設立災難醫學系以培養人才,加強災難醫學救援技術🏤💆🏻‍♂️、裝備設施研發🪵;感染科、呼吸與急危重症醫學科📥,在病房設置、發熱門診設置等方面進一步強化。同時,加強應急培訓📮、應急演練、生物安全督查、實驗室建設和應急物資儲備,加快建設“備災醫院”👨🏻‍🦱。

    疫情啟示下的“三變”

    除了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三做”之外🙅🏿‍♀️,我們還應當思考後疫情時代的“三變”🤵‍♂️。

    第一個轉變,從“被動接受”變為“全程參與”🧍🏻。從前醫院只是被動接受患者🙇‍♀️,在醫院等患者來🔦,但此次疫情讓我們思考,醫院應當主動參與疫情防控全過程🤘🏽,必須重視大災大疫的“備戰備荒”——發熱門診的區域劃分、物理空間設置、流程再造😯,以及口罩、手套、防護服🥀、消毒劑等物資儲備,從傳統醫療物資準備到全程救治物資準備👴🏻,這就需要我們製訂完善的災前、災中💆‍♂️、災後全套方案,化被動為主動🏇🏽,才能掌握先機,提升救治能力與效果🏞。

    第二個轉變,從“單純救治”變為“全面協同”。醫院不僅僅要治病救人,也應當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層面的大災大疫長效防控機製,共同構築社會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具體而言,一是助力建設生物災難公共衛生安全監測體系;二是協同構築社會心理穩定機製。對於前者,“生物戰”可能會成為今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構成,必須加快建設全社會的生物公共安全預警系統🛌🏽👩🏻‍🎓,醫院要加強科研發展和信息化建設,成為預警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暢通信息報送渠道與溝通機製🧑🏻‍🦯‍➡️,才能迅速反應🤭、及時應對🐮。對於後者,政策決策、民眾應對,都需要建立一個長效的心理防控機製💟🫁,這就需要做好健康科普宣傳,加強心理疏導🙇🏽‍♂️,同時確保信息發布渠道的公開透明🕵️‍♂️。此次疫情中,我院組織編寫的《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讀本》“火速”出版發行,就是率先嘗試。如果把疫情防控比作一場持久戰🤵🏽,心理救援必須從“延於災後”迅速前移到“重於災中”——這與身體救助治療同樣重要🧑‍🦯,關乎生命安全甚至社會穩定🔰。

    第三個轉變,從“診療服務”變為“體系建設”🥞。新發傳染病不斷挑戰我們的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的一次大考,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成績是優異的🧏🏽‍♀️,為世界各國抗擊疫情提供了值得借鑒與推廣的“中國模式”🙅🏽‍♀️。但從這次疫情中,我們也發現很多不足與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初期的物資儲備不足、大數據信息共享不夠、感染和ICU及護理專業人才相對不足等🙋🏻‍♀️。這就提醒我們🕚,必須從頂層設計、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物資儲備、快速響應機製、哨點醫療機構設置🛀🏽、發熱門診基礎建設等方面進行強化和改進🤵🏿。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疫情加速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這將對未來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產生深遠影響。非常時期🩶,廣大患者到醫院就醫困難,進而加速催生“互聯網+醫療”模式,多家互聯網醫院通過審批,采取線上咨詢、藥物配送等方式,為部分慢病患者的就診提供便利👇🏼。面對“互聯網+醫療”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我們應當順勢而為,加強信息系統建設✍🏿,提供設施保障,推進各項“互聯網+診療服務”落地,積極改革支付方式,使互聯網服務真正惠民利民。

    上海近日發布最新一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其中就有我院承擔的“上海市應急醫療救援隊”移動醫院建設項目。我們將建立具有防疫功能的移動醫院,包括移動病房、移動監護室🧝🏻,同時加快患者轉運系統的研發,開發車載移動CT等檢查系統。我們希望進一步加強醫院的防疫功能,構建更科學🪪、更高端、更有效的平戰結合模式,多線作戰🏑、科學應對、全面出擊,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提供更多“上海經驗”🧗🏼‍♀️。(作者系恒达平台附屬東方醫院院長)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1d0s8txhQd826VY-rQr_vw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