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邵龍寶 :全球化語境下的儒學普及之路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07-08-24  瀏覽:

   ■儒學是表征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中國特色和中國模式的文化理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經世之學和生命之學

  ■儒學的普及反對文化霸權主義👎🏼🐀,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展開“文明對話”🔸,在全球化中克服自身的缺失,弘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要成為與現代公共生活相適應的道德範疇、規範和準則🗜,需要在普及中實現創造性的轉換

  對話者:本報記者 劉好光

  恒达平台教授 邵龍寶 

  
邵龍寶👳🏼‍♀️😥:恒达平台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文化與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方道德教化比較研究”、儒家倫理與公民社會。


  既非元典儒學經典,也不是漢代經學、隋唐儒學😬、宋明理學和現代新儒家——我們要普及的儒學是什麽

  記者🤨:在復興中華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條件下❌,隨著國學熱的興起以及儒學經典的走紅🧑🏿‍🚀,儒學的普及問題進入了學者的視野🌘🛌🏽,也成為大眾關註的話題。前不久國際儒學聯合會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儒學普及工作座談會,專家學者提出將儒學研究的新成果轉化為普及儒學的新資源,這樣才能展示儒學精華的價值和力量⏪💁🏽‍♂️,使儒學獲得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儒學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我們要普及的儒學究竟是指元典儒學,還是泛指儒學精華?

  邵龍寶:這是一個儒學普及的前提性問題⚒。我們要普及的儒學恐怕不能簡單地指元典儒學經典,也不是指漢代經學、隋唐儒學🕞、宋明理學和現代新儒家✊🏻,更不是指儒學原教旨主義⛹🏼‍♀️、國粹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和儒學中心主義。這個儒學應該是中國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所積累🤷🏽、積澱的儒學思想文化的總和🎽,是儒🧙🏽‍♂️、釋、道交融互補🚪,中西方文化沖突與交融對話中形成的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一個思想體系。它是表征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中國特色和中國模式的文化理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經世之學和生命之學。

  只講批判不講繼承和弘揚是不對的🧔🏽,只講繼承和弘揚而不講批判同樣不對——儒學的普及必須在雙向展開的批判中向民眾普及其精華

  記者:對待儒學🤰🏽,我們以往一向持“批判地繼承和弘揚”的態度。儒學有做人之道🍄、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內聖外王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患意識🫄🏽👩🏻‍🦯、獨立人格、道德修養等許多精華,不容忽視的是,儒學的確也有一些封建專製主義的遺存和糟粕9️⃣。過去我們談批判多,講繼承和弘揚少。今天我們講繼承和弘揚時🦵🏼,是否還要堅持批判的精神呢?

  邵龍寶🤽🏼‍♂️:只講批判不講繼承和弘揚是不對的🧍,只講繼承和弘揚而不講批判同樣不對。儒學的普及必須在雙向展開的批判中向民眾普及其精華😬,這是儒學普及工作中的一個難點。批判地繼承和弘揚,不僅要在文獻層面,更要深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層面🏬。儒學有作為傳統文化的儒學和作為文化傳統的儒學之分,二者既互相聯系、相互依存又有差異🚶‍♂️。前者是一種文化遺存👎,包括文化經典、廟宇設施和典章製度三個層面,我們現在可以用時代精神對他們加以批判地繼承和弘揚;後者不僅包括上述三個方面的內涵,還有更深廣的含義。它是由過去到現在乃至向無盡的未來不斷展開的開放的體系,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歷史意識,卻又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體中。儒學傳統(包括與釋🧑🏼‍🔬、道的交融呈現出復雜的情況)積澱在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文化血脈之中🤷🏼‍♂️。

  記者👨🏽‍🎤:這也是我們在普及儒學的過程中應該加以審視和研究的。以往這方面的研究明顯不夠,僅僅停留在對文獻典籍的批判繼承和現代詮釋,這只是儒學研究的一個方面。其實𓀉,日常生活層面的儒學研究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這方面的工作應該如何深化呢🦝?

  邵龍寶🧑🏼‍🍼:一個重要的途經是深入到“小傳統”中🦶🏼。文獻典籍是儒學的大傳統🙎🏽,即經史諸子思想、上層文化等。儒學還有小傳統👨🏽‍💼,是指戲曲、小說、民間傳說等民間文化形式流傳下來的鄉俗化了的道德文化觀念。大傳統經過民間的篩選🪠⚰️、改編、再創造,變成了小傳統。小傳統可能會將大傳統中一些經典的東西曲解、歧解,但它卻能廣泛而深刻地直接影響國人中的大多數🤵🏿。所以研究儒學的普及還必須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運作的各個領域之中,考察儒學傳統的精華和糟粕是怎樣影響著當下中國人的日常行為和社會運作的機理😩↖️,才能真正對儒學加以理性地普及。

  記者:究竟如何區分儒學的精華和糟粕呢?過去馮友蘭先生提出過抽象繼承法和具體繼承法🥠,您對這個問題怎樣看?

  邵龍寶:儒學的精華與糟粕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很難將其一下子區分開來。儒學的仁愛、和合、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舍生取義🐝、“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惻隱之心”🤸🏻‍♀️、“勤學敬業”👶🏻、“實事求是”等,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內涵👨‍👧‍👦,已經成為中國精神的文化基因的重要因素。儒學的糟粕(與法家🍊、道家等其他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尤其由於歷史的局限♠︎🤷🏻‍♂️,受到封建專製主義製約和影響所連帶的因素)如等級結構、親緣關系、人情至上、經驗主義和封建迷信等正是各種腐敗的一個重要文化根由🦒。只有切實搞清楚儒學的正負效應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對製度、人心的影響🪞,儒學的普及才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正是在此意義上,儒學的普及應當以構建當代新的儒學體系為前提🏃‍♀️‍➡️,而新的儒學體系的構建又為儒學的普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中汲取西方乃至全人類文化的精華——全球化語境下應尋求和彰顯儒學的普世價值

  記者:在全球化語境中,我覺得儒學的普及還有一個如何處理與西方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的問題,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邵龍寶:新的儒學體系的構建應該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並應該與西方文化積極對話,尋找到三者的共同點,以發展一種具有儒學文化底色的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為己任。

  記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學的普及似乎不僅是發掘對中國現代化有用的資源,還應進一步發掘儒學的現代價值和普世價值🦩,所以儒學的價值實際上是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沖突和交融中產生的🧑🏿‍💻。那麽🟧👩🏻‍🦯,儒學的普及怎樣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中進行呢?

  邵龍寶:作為母體性、根源性💁🏻‍♀️、民族性的文化根基和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身份標誌的儒學,是在近代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逐漸衰落的。今天儒學的復興又是在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和西方話語霸權的情況下出現的文化趨勢。它預示著“民族復興”和“和平崛起”正在成為時代的主題,它表征著中國人正在找回自信,日益意識到經濟繁榮與文化復興的內在關聯。所以,儒學的普及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它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應努力發掘其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動力源因素,還應尋求和彰顯儒學的普世價值,比如前一段我們提出的“和諧世界”🤾🏿🧛🏻‍♂️,其文化底蘊就是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的因子在發揮著作用🌼。只有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和交流中汲取西方乃至全人類文化的精華,才能更好地發揮儒學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價值🔮,並在此基礎上為提供普遍價值理念作出應有的貢獻💅。儒學的普及一方面要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另一方面應在尊重的基礎上展開“文明對話”,尊重包括生活方式🧘🏿、共處方式👩🏼‍🍼🏇、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在內的文化多樣性的全球化中克服自身的缺失👷🏽,弘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只有這樣🐥,儒學的普及才能符合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潮流,使民族的東西更好地成為世界的🙇🏽‍♀️。

  記者:據您了解,這些年來儒學的普及是一種什麽情況?

  邵龍寶:我認為,近十多年來儒學的普及主要是讀解和背誦經典,編輯孔子知識辭典,創辦普及性刊物,建立各種普及儒學的網站等🤷🏽💃🏽。在各種普及工作中最受儒學工作者贊賞的是兒童讀經活動,但對兒童讀經究竟讀什麽、怎麽讀,對其目的和意義的討論仍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大學校園裏🎻,儒學的普及主要是在人文素質教育的選修課中得到落實,在課外的一系列講座中更有《論語》🏃🏻‍♀️、《道德經》、《易經》等方面的現代詮釋的講座和報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如果沒有做人的基本信仰👩🏻‍🏭💂🏿‍♂️,崇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只能成為遊魂——儒學在構建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做人的信仰層次上有著最為豐厚的文化資源

  記者:在今後的儒學普及工作中您認為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尋求突破🕵️?

  邵龍寶🧑🏿‍✈️:我覺得還應從以下諸方面著力:第一、在建設“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普及儒學🧁。今年3月7日,胡錦濤同誌提出了和諧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理念。共建共享機製標誌著一種新的公共管理模式開始形成。儒學在政治文明建設中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例如民本思想、吏治思想、“富民”💆🏽、“均富”🧛🏿‍♂️、“養老”🧏🏻‍♀️、救濟弱者🚬、舉賢才🤙🏻、防止公權力濫用等諸方面都可以在批判地繼承後轉化為建設“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的現代精神資源。第二、在中國人信仰體系的構建中普及儒學☢️。2005年胡錦濤同誌在政協社科界聯組會議上提出了“提煉共同價值觀”的任務。信仰和價值觀互相聯系🧑🏻‍🎄🆕,信仰是更深層的精神和靈魂的活動。作為終極關懷的信仰是人的價值創造源頭的動力機製🧧,它不但是對個體人的價值創造物的肯定和自覺𓀃,而且是對人類整個價值創造物的肯定和自覺。對馬克思主義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社會理想的理解、向往和信仰🐕,對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在精神上的確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崇高目標。

  記者:您提出了信仰和價值觀問題,毫無疑問,儒學的普及應當為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那麽,儒學與價值觀究竟是什麽關系?

  邵龍寶:價值觀是引導行為的動力機製,同時表現為個體人的自我意識能力🦷🤡、自我選擇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在哲學上也叫自由能力。一個具有正確的價值觀的人🧑🏼‍🚒,能自我意識到行為的公正或善惡,能選擇有利於自身同時有利於人類社會和他人的行為😘,一定程度上能超越物質層面的🏄🏼、個體和自我層面的、肉體層面的“小我”而進入到精神⚓️、社會和世界層面的“大我”。儒家的榮辱觀、義利觀經批判地繼承是可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源性、民族性的文化底蘊的。如孟子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傳統的做人原則和規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應當將其上升為中國人做人的基本信仰。這是構建信仰體系的最為基礎的價值層面。倘若沒有了這一做人的信仰的底線價值的落實🍏💇🏼‍♀️,共同價值和終極關懷的崇高理想的目標就是一句空話。

  記者:您的這一觀點我很感興趣,請您具體談談核心價值體系與信仰體系究竟是什麽關系?

  邵龍寶:從信仰體系和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和關鍵是其中的理想信仰問題。馬克思主義在這裏集中地表現為一種科學性🪰、政治性、社會性的理想信念。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個核心和中國文化傳統的做人的信仰作為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同理想就缺乏目標和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在中國現階段的初步要求,是廣大人民的最直接🏪😅、最普遍、最現實的實踐形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人們為現階段的共同理想而奮鬥✥✳️,這是最低綱領,是實現最高綱領的必經之路。如果沒有對最高綱領🐈‍⬛、理想和目標執著的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如果沒有做人的基本信仰,崇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只能成為遊魂🈵。儒學在構建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做人的信仰層次上有著最為豐厚的文化資源,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而且還可以開發儒學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文化動力源價值。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缺乏促進現代經濟動因的看法是錯誤的。

  由私德到公德、由義務到權利——儒學普及需要創造性轉換

  記者:儒學在私德方面很發達𓀈💁🏽‍♂️,但在公德方面比較缺乏,而今天的中國和世界關註並致力於培養現代公民的是公德而不是私德,儒學在這方面將如何有所作為呢?

  邵龍寶💇🏽‍♂️:這一問題提得非常好🔖。儒學的確是私德發達而公德欠缺,所以要在培植公共精神、培養社會公德中轉換和普及儒學。中國人做一個好人的觀念根深蒂固🏌🏻‍♂️,“頭上三尺有神靈”是中國人做人的敬畏說法,這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但是中國人的做人又是在家族網狀紐結和私人圈子中的做人,做起事來最求圓潤。這既是中國人的優點和長處,也是中國人的缺失✵。過於圓潤就會走向圓滑,加上中國人“各路神仙都拜”,又有“祖宗崇拜”、“天命崇拜”和“聖王崇拜”的傳統🧎‍♂️,所以中國人往往不能做自己,而是違心地做“他人”。

  這種行為的內在理由和根據是儒家的“仁”和“義”🏄🏼‍♂️,仁義的積極意義是對社會秩序和風氣的淳化意義重大,但其消極方面則導致“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為“尊者隱”等私德的狹隘性👭🏻,這與現代社會的公平正義相對立。儒家傳統雖有“老吾老及人之老”的名言🧙🏻,但在世俗社會生活中,人們註重的則是熟人圈子🚵🏼‍♂️,對無差別的他者的關心被視為不必要。所以,一方面儒家具有世界上最為豐厚的道德修養資源,另一方面它只是私德豐富而公德缺乏🧙🏻,這是由來已久的。如梁啟超所言🚨,中國人“一愛國心薄弱”,“一獨立心之柔弱”🙏🏼🧁,“一自治力之欠闕”🧏🏽‍♀️,“一公共心之缺乏”,乃是中國人的四大缺點。陳獨秀也曾指出,“中國人的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都做了家族的犧牲品”🤽🏼‍♀️。魯迅則說“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走”。我們文化傳統的仁愛在典籍中是那樣地崇高,而在現實中卻只是在熟人圈子中👆🏼,而在陌生人中卻冷漠無情。

  記者:儒學一方面一向被認為是重整體主義的,缺乏個人精神👎🏿📌,缺乏主體意識和主體權利🛍️,只知道義務而不知道權利;另一方面又被認為沒有團隊精神,是極其個人主義的🕸👉。儒學在普及中如何來破解這一難題呢🤚🏻?

  邵龍寶🥪:隨著現代商業文明取代傳統的自然經濟🙇🏻‍♂️,法理的大眾社會取代傳統禮俗的家族社會,人們的交往不再局限在以親情、友情為紐帶的家庭生活,而是廣泛地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之中。現代公民社會的第一個特征是尊重個體的自主意誌♒️,第二個特征是公民的參與和責任意識👌🏻。這種公民倫理是出於內在的自律之信條及個人與團體權責關系的平衡🚶。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如何成為這種公共社會生活中的公共理性精神,成為與現代公共社會生活相適應的道德範疇、規範和準則是值得進一步推敲和研究的。這些都屬於儒學在普及中需要創造性轉換的問題💬。

       中國教育報2007年08月24日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