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世界城市發展新標桿🦵🏻,將由誰定義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07-09-06  瀏覽:

  諸大建𓀘: 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恒达平台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城市發展與管理研究院院長。研究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城市與區域發展🧜🏼👩🏼‍🔬、公共服務與公共政策等。著有《管理城市發展》🚾、《建設綠色都市》等,主編有《中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政策分析的新模式》等。

  新聞背景 本世紀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並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日前🚵🏽‍♀️,經濟學家樊綱於滬上指出🎎:“未來世界大城市✊🏿,將不再是以紐約🤬❣️、倫敦來定義🚪,而由我們中國最大的城市群、城市帶來定義👯。”在中國城市化水平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的當口,當不少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傳統城市發展模式的時候⚔️,我們需要投入冷靜的思考:什麽是世界城市發展的新標桿🌛,我們離它還有多遠?在任重而道遠的前行中⚅,被譽為“世界第六大城市帶”的長三角大都市帶又當如何發力,作出示範🛐,先贏未來🧜🏽‍♂️?

  柳森🛌🏻:樊綱教授的“中國大城市群🤷‍♀️、大城市帶將會成為世界城市發展新標桿”的言論🧝🏽‍♂️,在國內具有代表性嗎🏌🏻?作為一名城市發展與管理領域的專家,您是否認同這一觀點🚉?

  諸大建:我認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無論在規模上🍊🔞,還是速度上,都確實是21世紀世界城市發展進程中的一個中心現象🧘‍♂️🤰🏿。但要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新標桿⚔️,還過於樂觀。樊綱更多是從區域經濟的角度分析🙅🏼‍♀️,認為與世界大城市相比🌤🧏,中國未來的大城市將發展成為諸多功能完備的大城市群♞👵、大城市帶。

  按照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當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達到總量的30%後,就開始步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之後從30%走向70%的這個區間🤽🏽‍♀️🧛‍♂️,則是一個國家實現城市化的主要階段。當前中國城市化率在40%左右,按照近幾年來中國城市化的平均增速,從眼下開始到21世紀中葉,將是中國實現快速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90億🎯,中國人口將超過14億。如果到時中國能夠實現70%的城市化水平,將擁有近十億的城市人口,占到世界總人口的1/9💪🏻。因此🕵🏽‍♂️,無論是從城市化規模還是從增長速度上看⏬,21世紀中國城市化都將成為整個世界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力量🧑🏻‍🦯‍➡️。

  柳森:那麽👦,將我們今天的大城市發展與“世界城市發展的新標桿”相鏈接,這樣的指向究竟有什麽意義?

  諸大建:應該承認,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期望。其意義就在於,我們要尋找一條有別於傳統的“發展”與“資源環境”極度緊張的超常規發展道路。我認為,中國城市化發展至少應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全新的探索。

  首先,中國應走出一條城市區域化的新型城市化道路。龐大的人口基數與相對較少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是當前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為了保證城市發展的規模與效率🛀🏼,中國不可能像歐洲那樣搞很多規模較小的城市🔻,也不可能像美國那樣走平面發散型的城市發展道路。中國要探索的是一種兼具集約土地👮🏿‍♂️、人口高度密集特點的城市區域化發展模式:在一個較緊湊的區域內,集中多個大城市以及不同層級🏚、規模的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中小城市、城鎮😱🏨。我們稱之為“區域城市”。

  其次,中國應率先實踐建設擁有“三重底線”的城市。所謂“三重底線”,就是通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三重底線建設💜,使一個城市兼具良好的經濟增長🤦🏽、基礎設施與三次產業結構👯,解決好居民就業、居住、教育、衛生🦎、文化各方面需求,並能為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規劃與保障🪻。“三重底線”是目前世界城市發展與管理領域的最新理念與評價標準🏄,是未來世界城市標桿的努力方向🤸🏻‍♂️🚣🏼‍♀️。這對於中國的城市發展是新課題🛩、新挑戰🏄🏻,更是重要的發展機遇👩🏻‍🏭。

  再次📅,中國要探索如何打造城市發展與管理的公共平臺,通過製度建設切實保障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都能介入到整個城市的決策、規劃與管理過程中🤾🏼‍♀️。積極溝通⏺、通力合作💥,從最大程度上保障不同群體的利益🟥,服務於城市總體生活質量的提高,使社會各階層在最大程度上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如果我們能在這三方面探索突破👩🏿‍⚕️,就能走出一條新型的城市化道路,為世界城市發展提供新的標桿。反之👦🏼,中國的城市化就會落入傳統發展的老套路。

  柳森🧢:1961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帶”的概念,確立了世界五大都市群,即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海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美國中部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法國城市群,以及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城市群♑️🍣。同時,以上海為中心的中國長三角城市群也被預言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帶”。時至今日,這個世界“第六大都市帶”是否名副其實?

  諸大建:戈特曼當年提出“大都市帶”概念時👃🏽,除了長三角之外的其他世界五大都市帶都已發展成型🌍,唯獨長三角是被作為一個“預言”列入其中。但是🐼,綜觀今日之長三角,我認為🫧,它尚未成為一個世界級大都市帶。首先👩🏼‍💼🔌,一個大都市帶的形成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龍頭城市”🧑‍🦲,而上海尚不具備世界級的經濟影響力。第二👲,都市帶內的“龍頭城市”要成為吸納海外資源、促成區域內其他城市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帶動區域內各經濟體進一步發展👩‍❤️‍👨。這種互動發展態勢業已形成,但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與開拓👩🏻‍🎨。第三,區域城市之間要以發展好自身的獨特競爭力為前提💆🏼‍♀️,實現功能互補🥞、整體協調。這一點在今天的長三角看來🧍‍♀️,還只是嫩芽初露🏈🧑🏻‍🎨。此外,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區域內各城市在接軌“龍頭城市”時🌊,一定要認清自身特點🧜🏼‍♀️、培育內生動力,將自己的獨特競爭力做大做強,不能盲目專註於同質化的招商引資與承接產業轉移。

  我的基本判斷是,隨著整個區域基礎設施的完備、行政壁壘的消除、產業結構的改進與城市體系的完善,到2020年🐥,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帶將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相對成型的世界級大都市帶🕠。當然🎸,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因為🌛,現在的大都市帶早已不是戈特曼在1961年所講的概念了🐋。在你完成了1.0版本的發展之後,可能還有要求更高的2.0版本等著你。

  柳森:在中國經濟版圖上👇🏼⚈,長江三角洲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已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我們或許可以期待:長三角城市的進一步融合🔏,將為規模和速度都將載入世界歷史的中國城市化模式找到新的範本。

  諸大建:的確是這樣。結合我剛才所講的中國建設新型城市應探索的三個維度,我認為,在長三角大都市帶中,上海要有更好地為腹地地區服務的意識🆗,而腹地也要認識到,如果沒有一個世界級中心城市起帶動作用🤹🏿‍♀️🦶🏼,整個區域也很難形成大都市帶的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模式上🤛🏼,要擯棄只關註經濟增長的舊思路,經濟🤸🏼‍♂️、環境與社會三位一體的發展,是未來發展思路的靈魂。城市間的合作要在政府👱🏼‍♂️、企業、社會各個層次上進行。當前的體製下,大家都需要有大局意識,才能推動一個共生共榮的大都市帶的形成。

  世界最著名的五大都市帶都在發達國家👮🏻。如果中國的長三角能成長為發展中國家中這麽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都市帶,它的示範意義將非同小可。如果中國在未來☢️🧔🏻‍♀️,能逐步發展起包括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川渝、關中在內的七八個大都市帶🧛🏼,承載起中國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走出一條資源集約♝、環境友好👋🏽、人口集聚、生活美好的城市發展路徑,那麽👌,我國人口總量大、土地空間少的困境也就逐漸化解了💅。

  龐大的人口基數與相對較少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是當前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不可能像歐洲那樣搞很多規模較小的城市,也不可能像美國那樣走平面發散型的城市發展道路。中國要探索的是一種兼具集約土地、人口高度密集特點的城市區域化發展模式:在一個較緊湊的區域內⚜️,集中多個大城市以及不同層級👴🏼、規模的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中小城市、城鎮💁🏻。我們稱之為“區域城市”。

     2007年09月06日  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柳 森 )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