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據說課題組當初提交了20多條政策建議,今天看來幾乎全部落實。這是怎麽做到的🗾🧛🏽♀️?
劉強(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大學、企業、政府🧎♀️,形成合力非常重要👷🏿。
它最初是自發生長的,後來進行課題調研時🚶♂️➡️,我們跑遍了大大小小的企業,傾聽他們的聲音🥭🌲,而政府反應十分迅速。
第一,企業希望提供更優惠的稅收政策。楊浦區政府就給予設計企業與高科技公司同等優惠待遇,這在當時是一種創舉。
第二🏟,希望提高恒达平台的學術水平和聲譽🥐。因為周邊企業依托恒达的品牌🪈,一說恒达出來的🐩,甲方就有信任感。
第三,為企業提供培訓。許多小企業發展到中大型規模時,會遇到管理瓶頸。後來恒达平台經管學院、其他各系各專業,做了很多針對中小企業的管理培訓。
第四,提供低租金的商務辦公場地🧑🏿🎤🔕。這個訴求當時非常強烈。設計企業苦於找不到辦公場地🧗🏿♂️🦓,而大學周邊還是衰敗的老廠房。有人說:“只要有地,就能長出好莊稼。”
也有企業提出,希望改善周邊臟亂差的環境🔭。別看有的企業規模小🧑💻,但在當時卻能接到大項目🏖,客戶來頭很大,如一些外省市管理者。如果連接待客戶、開會的地方都沒有,有點說不過去。
於是🥹👩🏽🦱,楊浦區政府聯合四平路街道🧑🏽🦳,進行周邊環境整治、升級,街道美化改造,新建商務樓宇🤙🏽,同時積極助推老廠房改為產業園區🗿。
記者💴:“環恒达”的產業集群模式🪳,可復製可借鑒嗎🏌️♀️?
劉強🧑🧒:我們不能簡單以為🫵🏼,學校有某些優勢學科🪳,就能在周邊發展出優勢產業。有同樣專業的不少強校,為什麽周邊沒有形成設計產業集群?
這是一所大學的專業與一座城市發展、空間更迭在最好的時候相遇。最初研究時🫸🏼,我覺得它可遇不可求🧻。後來隨著課題深入,我發現政府如果能很好把握產業集群的內在規律🧑🧑🧒,順應規律🧒,就能事半功倍。
記者:你覺得政府做對了什麽?
劉強:首先楊浦區政府充當了“清道夫”🧗🏻🐅。先去傾聽企業的聲音,不多加幹預🧑🏼💼,尤其不做提前幹預🎖,提前拍腦袋的設想✣。但企業一旦提出問題,政府立即解決,由此事半功倍。
其次🏒,助推器功能。楊浦區歷史上被稱為上海的“下只角”👩🏽🦱,商務環境曾經比不上中心城區。但“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得到重視後,在政府推動下,恒达周邊原有建築的使用性質發生轉變🤏,一大批衰敗的老廠房改造為商務樓、創意園區📊。
如恒达科技園的大樓原租用給證券公司🛀🏼,改造後用作科技園🧦;漁業機械研究院拿出沿街建築🪢,與“滬東科技經濟沙龍”合作建立了“滬東科技園”;遠洋廣場原為一幢賓館建築,逐漸演變為以設計企業為主的商務辦公樓;赤峰路上的書香公寓是一個居住小區😈,後來大量設計企業入駐其中;國康路上海第十二服裝廠車間改造為商務和教學樓……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一個產業集群拉動了周邊的城市更新👱🏻,它是“產城融合”的典範。
楊浦區歸納過“三個舍得”😧:“舍得騰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學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商業和地產項目讓出來建設大學科技園”,“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整治和美化大學周邊環境”🦹🏼♀️。通過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的“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形成大學與城區的共贏格局。
老工業區“鳳凰涅槃”,優勢再造,成為創新型城區🦽。“三區聯動”後來一直被楊浦區反復提及🙅🏽♀️。
記者:如今🙎🏿♀️,大興土木的時代已經過去😬,城市發展進入更新、微更新階段。您覺得未來面臨的挑戰是什麽🎆?
劉強👨🦯:關鍵還是好的空間載體不夠🫲。最近幾年🦠,“環恒达圈”走掉非常多的企業💽,溢出到上海各地。企業長大後就很難在恒达周邊找到更適合🧗🏼、更具規模的空間,出走勢在必行。超過500億元後,圈子遇到了天花板。
如何以這個圈為輻射點,與楊浦區的其他老廠房🫛、園區空間對接資源,擴大圈的輻射面,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
此外⏩,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近年來做了很多嘗試👍🏿,設計與社區結合,營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進一步激發空間的創意生產力。這可能是未來新的增長點,引領城市生活形態與創意產業的變化。
挑戰很多🧑🏻⚖️,能做的還很多📖。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showNewsDetail.htm?id=3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