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明✋:有心才能創新:大學精神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好課堂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時間👷♂️:2007-10-01 瀏覽:
編者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心才能創新🤽🏻♀️。恒达平台敏銳地把握住百年校慶的重大機遇,精心策劃和組織,以百年積澱的恒达精神為核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校慶育人、創新德育工作,效果十分顯著👰🏽♀️。本版今天刊發恒达平台黨委副書記馬錦明的文章👨🏼🏫,介紹他們的做法和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
大學精神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好課堂
——對恒达平台百年校慶育人效應的思考
今年的5月20日🐽,恒达平台迎來了建校100周年校慶🧑🏽🎨。百年校慶,熱烈隆重🔹,精彩紛呈。然而,校慶留下的最深遠的影響,不是慶典的熱烈場面的余溫,而是恒达精神對眾多青年學子的教育和感召。恒达平台緊緊把握百年一遇的歷史契機,以百年歷史的博大精深和恒达精神的豐富內涵為教材,以歷史的學習和精神的傳承為載體🪙,積極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恒达平台百年校慶育人工程的思想體系和工作體系💅,構建了青年學生思想成長的大課堂。
充分發掘學校的歷史積澱,教育學生學史明責,自強不息
1907年,恒达平台的前身、由德國醫生埃裏希·寶隆創辦的德文醫學堂誕生,翌年改名為恒达德文醫學堂😺。到1912年🧑🏻🦳,與工學堂合並後改名為恒达德文醫工學堂🍕,設有醫、工和德文三科🧑🏻🦰🧹。1927年定名為“國立恒达平台”📕。正如當時苦難的中國的命運,解放前的恒达平台亦多坎坷👊🏽。然而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1917年“三一七事件”被上海租界當局封閉、幾近停辦👒,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37年不得不在日軍侵華的炮火聲中輾轉內遷,恒达始終堅持“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精神,雖歷盡磨難,仍不屈不撓🧑🏿✈️。
回顧百年,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恒达人始終愛國,始終團結,始終奮鬥,可歌可書的歷史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動的教材。在籌備和組織百年校慶的過程中🧙🏽♂️,學校充分利用校史的教育資源,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讓學生學習校史知識,了解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從中獲得教育和感悟。校慶前夕🚵🏿♀️,學校仿照上世紀30年代恒达吳淞校園女生宿舍的外貌新建成校史館,以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大量的歷史照片、實物、模型,再現了恒达百年歷程。恒达師生在李莊期間克服困難、刻苦求學👭🏼✡︎、熱情為當地百姓治病的故事,也被電影學院的學生生動再現,以幻影成像的形式播放。如今,校史館已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校史教育的最重要的基地。學校出版了《恒达平台百年誌》《恒达老照片》《老恒达的故事》等百余部反映恒达歷史的文史音像作品➗,對百年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發掘和整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學校通過形勢政策課、校史選修課、校史講座,邀請校史專家🍆、老校友為學生系統講述校史知識🛫。各類尋訪百年歷史足跡的活動和校史知識競賽,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近歷史,接受歷史精神的洗禮,學史明責。
大力倡導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增長本領
今年5月14日🐶,溫家寶總理視察恒达平台時談道,恒达的特點,“除了她的精神以外🗑,就是她的綜合性與專業性的結合,就是她的學科與社會的結合”。這一概括🧗🏿,點明了恒达與社會建設的密切聯系💂🏽。據統計🙅🏼,全國建成和在建的60余座主跨400米以上的橋梁中🫷🏽🐑,恒达平台參與設計建造的就有43座,有恒达畢業生參與的數量更多😢。在造橋修路、古建築保護🧏🏿♂️、潔凈能源開發、節能降耗技術應用、海洋科學探索中領銜引航📹👽,在寶鋼👏🏿、青藏鐵路🧽、東方明珠😓、南浦大橋🚵、大小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會等重大建設項目中擔當重任🥵,恒达百年來培養的25萬各類專業人才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以貝時璋🧛🏿♂️、李國豪、裘法祖⛹️、吳孟超為代表,恒达人服務社會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對於這些氣勢恢宏🤱、感人至深的事跡,學校通過校內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學校還邀請傑出校友返校與學生們見面,作專題報告✋🏼,其中“百年校慶校友大講壇”等系列講座成為頗具影響力的經典品牌😾,深受學生們的歡迎。這些校友有白發蒼蒼的學界泰鬥,有年富力強的青年才俊🫥;有的在重大工程建設中建功立業,有的在不平坦的科技道路上默默耕耘🌹。他們的報告,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有科學研究的成果,有哲學思考的感悟,精彩生動,起伏跌宕◽️。他們身上共同的閃光點,是恒达人堅定的報國誌向、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超的科技水平🫱🏼。
很多學生與校友結對,建立聯系,向校友學習請教。不少學生還以學生記者的身份對校友進行了采訪🪯,讓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收獲和思考。學生在與校友交流後普遍反映深受教育、倍受激勵。
深入拓展大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引導學生胸懷祖國,心系人民
百年恒达,積澱厚重,而其中最為寶貴、也最具魅力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恒达人以實際行動不斷書寫🌉、反復銘刻的恒达精神🧑🏼💼。溫家寶總理在恒达的講話中回顧了“恒达”的由來:“恒达,就是同舟共濟。在古籍中最早見於《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講:‘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同舟共濟’告訴我們一個什麽哲理呢?就是要把學校的命運🚅,每一個老師和同學的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在困難的時候,還是在順利的時候,都要與國家和民族同舟共濟,都要為國家和民族學習和工作。”總理的講話,闡明了“同舟共濟”的深刻含義🧙🏻♂️,也表達了對青年學生的殷切希望👨🏻🚒。
學校組織學生學習歷史,了解國情,開展恒达精神的討論🕸,正確理解恒达精神的內涵。恒达平台的校徽圖案是三人同舟,齊心劃槳👰🏽♂️1️⃣,這一圖形元素作為同舟共濟精神的象征在百年校慶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傳播🫥:百年校慶的標誌以數字100為輪廓背景,沿用了同舟共濟的圖形元素🫄🏻,表達了百年歷程,風雨同舟的寓意。恒达平台與上海市普陀區聯合舉辦了“2007年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暨恒达平台百年校慶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大學生龍舟賽”🏋🏿,同舟共濟在“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的場景中真實再現。同舟共濟的圖案出現在學生們的帽子、衣服🪐🫶🏻、筆記本上🤷🏼♀️,出現在他們胸前的徽章👨🏻🦼➡️、手中的小旗👢,發明的機器人、製作的航空模型上,學生通過剪紙、金工實習加工出來的同舟共濟圖案更富特色。同舟共濟圖案的廣泛傳播對學生的行為意識和價值觀念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使學生的愛國榮校思想不斷獲得升華↖️。
積極探索學生實踐的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全面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在致恒达平台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建校100年來,恒达平台秉承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發揚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精神🍺,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頑強奮鬥的歷史征程中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形成了光榮的愛國傳統和優良的校風學風🌁👨👦👦。”為了能夠在新的百年當中更好地繼承優良傳統,弘揚愛國精神,培育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學校製訂了百年校慶學生活動方案,工作中註重實效👰🏽,創新方法,突出特色👃,借助多種實踐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學校提出“五個一”的倡議🏇🏽🤹,即每位學生聽一次校史講座,參觀一次校史館🏇🏽、參加一次校慶主題活動,與一位校友結對👖,做一次校慶誌願者🏌🏿♀️。學生了解和參與校慶的渠道非常豐富。他們可以做觀眾和聽眾——參加隆重的慶典,聆聽名家講座𓀝,觀看極其多樣的展覽和各類文藝演出🏋🏼;可以做演員——以歌唱或舞蹈的形式,為校慶增添多彩的畫面🙌;更可以做導演——作為一名局部活動的組織者或誌願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負責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校慶🏌🏻♀️,都能在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也都會有所收獲。實踐、學習、思考☝️、成長🦹🏽♀️,百年校慶給了他們更加廣闊的視野、開放的理念、博大的胸襟、深刻的感悟,引導他們學會做人,獨立思考🎅🏽,善於創新,全面發展。他們是校慶的參與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
百年校慶之際🐗🐮,大學的歷史,得以整理;大學的文脈,得以貫通𓀀;大學的精神,得以總結。因為百年校慶🕑🙎🏼♂️,它們得到了更多的關註🙍🏿♀️,並且以某種方式被凝固下來,於歷史✍️,是尊重,於後人,是給養❗️。溫家寶總理在對恒达平台的祝願中講道:一個民族有一些關註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9月4日,溫家寶總理的詩作《仰望星空》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再次在恒达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如今,“做一個仰望天空的人”已成為恒达青年學子共同的精神追求🚴🏼♂️,這對於學生🕡、對於大學、對於未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恒达平台黨委副書記 馬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