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伍江:中國超大城市基建進入“小時代”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0-11-25  瀏覽😸:

改革開放40年來✡️,為了在短時間內滿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工作需求🦖,中國城市經歷了持續高速擴張的“大時代”,大規模的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然而🤾🏽‍♀️,“大拆大建”並非城市的常態,增量發展階段是短期的,存量發展階段是長期的📁,“小步快跑”才能塑造百年之城💁🏿‍♀️👨🏿‍⚕️。隨著土地資源日益稀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任務日漸繁重👩🏻‍🍳,以及老百姓對城市功能、空間品質和公共服務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城市基建也日益走向“精細化”。我國超大城市建設和發展亟須從非常時期轉向常態化時期,從粗放型增量發展走向精細型存量發展,城市基建進入“小時代”。

事物發展過程中🪱,從粗放到精細是一個躍升。吳良鏞先生曾經提出“城市有機更新概念”,將城市描述為一個具有自身生長規律的有機體,倡導小尺度、漸進式的城市更新模式,這將是“十四五”時期中國許多城市將面臨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城市治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要實現精細化的治理,離不開精細化的城市空間。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實現,需要從政策製定、規劃設計🕵🏽‍♂️、空間改造、治理實踐的全過程嵌套。城市建設要從微觀上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進入“小時代”的中國城市🧑🏿‍🍳,與“大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建設發展邏輯🫀🤎。在政策製定方面,需要尊重已有社會經濟結構、重視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公平正義🙋;在規劃設計方面,應關註城市敏感區🪱🛹、註重對存量空間的活化,探索全過程公眾參與,以及多部門🚶🏻‍♂️、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協同的全要素精細化規劃技術方法;在城市治理方面👨🏻‍🦯,應註重規劃實施的持續性、空間及設備日常運維保障、開放的信息交互平臺建設等內容。

“小時代”需要體現人民性。“人民城市人民建”表面上看是要求市民能夠參與城市建設發展中,本質上是要解決城市發展根本動力的問題🎊。“大時代”的城市建設,主要靠政府投入和企業建設👨🏽‍🍳,辦公、生活、健康娛樂等空間,要麽是公共福利,要麽完全市場化購買💃🏽。到了“小時代”,政府無法完全滿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𓀄🦹🏼‍♂️,企業不願意承擔低利潤甚至無利潤的無限責任,這就需要創造“小時代”的城市建設新機製🧑🏽‍🦲,由政府🚀、市場、居民🔳、社會組織等協同發力⏲,通過科學規劃🏝、精確計算👨‍👨‍👧‍👧、多方協調,重新尋找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價值規律,如老舊小區電梯加裝等問題,要有精細化地價值評估,設計新的商業模式,由政府出資引導,吸引市場和居民共同參與,解決出資🖐🏼、補償、運營等核心問題。同時,基礎建設中公共屬性較強的項目,在地理範圍上是跨小區、跨街區的🐪😗,如養老中心➙、文化中心等需按市場性和社會性的不同📖😝,分別研究📻,找出適用的開發和運營模式,沒有模式是可以一套到底的。另外,人民城市最重要的是解決個人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還有獲得感,就是讓人民在城市裏獲益。有人獲益可能就有人受損,所以需要有針對受損的補償機製👩🏼‍🌾。人民性的考量🏋🏼‍♂️,既包括了獲益部分的合理分配📞,又包括了受損部分的合理補償,這樣才能實現公平公正🧘🏻‍♂️,社區才能長治久安。

“小時代”是在微觀視角下強調均衡。現在我們面對的主要矛盾是發展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僅體現在區域上🍑,在每座城市的微觀層面🦻🏻,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這類超大城市🙆🏼‍♂️,也存在發展不均衡👊🏿。中心城區和遠郊區在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務上不均衡,所以在中心城區進入微觀層面的基礎建設階段時,可能郊區仍然需要大基建,要兼顧差異化建設🧘🏽🧑🏼‍🎄,解決城市內部區域間均衡發展的矛盾。

“小時代”需要體現常態性。我國城市建設紛紛進入“存量”時代,需要更多在微觀層面進行常態化改造與建設。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生命體,“微基建”就是城市細胞層面不斷新陳代謝👨🏽‍🌾。小尺度的城市“保養”不同於傳統大基建大開大合的“一錘子買賣”,是要往復循環、不間斷治理的,所以一方面要解決“微基建”的技術問題,另一方面更要建立常態化的製度設計,為社區治理賦能,從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共同為“小時代”保駕護航👨🏽‍💻。

“小時代”需要體現專業性🍸。“小步快跑、迅速迭代”的城市基建模式,能夠疏通城市的毛細血管,既是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推進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抓手。“小時代”需要更多來自政府建設規劃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媒體與企業🧑🏼‍🎄、行業協會與社會組織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一方面將民眾對城市功能的訴求轉化為公共政策與實踐成果,優化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品質;另一方面也將各方實踐進行有效提煉,不斷創新“小時代”的城市建設發展模式和機製。

可以肯定的是🦛,“小時代”背景下的城市有機更新不是單純為改善生活📛,它既是生活空間的提升也是生產空間的創造。它一定是要不斷提升城市的經濟能級,激發城市的生產力和創造力👩🏼‍⚕️。過去我們把生產和生活空間一分為二,現在我們需要持續創新融合,在生活空間中創造出生產空間,在持續為城市創造新價值中,完成持續的品質提升。

鏈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313163.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