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樊秀娣:杜絕不負責任的科技評價,這3個“關口”必須把嚴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1-08-17  瀏覽👨🏻‍🎤:

    近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中強調要堅持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堅決破解科技成果評價中“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做法,提出要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等問題。

    眼下諸如科技成果評獎✌🏻、科技人才選拔以及科技項目招標等各級各類科技評價存在“泛濫”和不夠科學等問題,這種不負責任的科技評價已在一定意義上影響到了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方向。學界上下對此已有充分共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勢在必行👵🏽。

    不負責任的科技評價是指主客觀上都不能保證科學性的評價活動👩‍🦽‍➡️。它們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評價目的的不負責任。不可否認,目前具有影響力的科技評價活動一般是由政府部門主辦🔰🤹🏻‍♂️,而這些行政部門開展評價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彰顯權力和政績。

    很多時候行政領導不管實際需要與否、條件具備與否,好辦“高大上”的科技評價活動🔷,以此來強化地位和獲得上升資本。

    當然,也有一些“草臺班子”純粹靠賣評價“證書”斂財。這種商業活動中的把戲出現在科技領域,足以說明科技領域同樣需要不斷凈化👵🏻。

    二是對評價方法的不負責任。行政主導的科技評價⚂,本質上就是外行評價內行。由於科技成果的高度專業性,行政化的科技評價只能采用論文數🧑🏽‍🦳、SCI相關指標等可量化指標來作為評價標準。

    事實上📻,這些可量化指標並不能全面🚧、客觀反映成果的質量和貢獻。

    即使有同行評議,但在現行學者官員化或官員學者化的背景下🧔🏼‍♂️,同行評議反而成了“學術權力”讓位於“行政權力”的合理合法途徑🛌🏼,這種同行評議只是應付外界質疑的“擋箭牌”𓀁。

    三是對評價結果的不負責任。行政部門包攬評價大權卻不對評價結果承擔責任。

    那些震驚海內外、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的造假科技成果,卻能夠輕而易舉地通過高規格評審✋🏽,評價主辦方無需承擔任何責任🫲。在筆者看來🔠,為了防止重蹈覆轍,至少也應給出一個警示性說明吧!

    還有一些科技獎項、人才計劃已經異化為在科技人員身上“貼標簽”,對此評價主辦方負有相當大的責任,遺憾的是此類評價活動非但沒有得到糾正,反而還在五花八門地進行。

    政府部門的科技評價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和決策權,如果其科學性不能得到保證,負面效應則難以估量🧖‍♂️。

    首先,背離了科學技術研究的目的。科研是為了探索真理、發現規律、解決問題🏊‍♀️,如果科技評價唯論文等量化指標💂🏿‍♀️,將會把科技成果局限在論文上🥛,導致“唯論文而論文”的現象發生。

    其次🧙🏻‍♀️,會加劇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只重形式不看內容的科技評價為假冒偽劣論文“鉆空子”大開方便之門,也喪失了對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者的製度性監督🚵🏻‍♂️,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

    最後,不利於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國家科技發展需要一大批對科研抱有極大熱情和信仰、甘願坐“冷板凳”的科技工作者。

    不負責任的科技評價“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將會導致相當一部分潛心科研的學者因沒有像樣的“成果”而被早早“淘汰出局”。

    破除不負責任的科技評價必須從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做起。

    一是要嚴把“評價主體”關口。評價主體是評價活動的第一責任人🌮。《意見》指出“誰委托科研任務誰評價”“誰使用科研成果誰評價”,要突出評價的用戶導向、應用導向、績效導向。

    評價活動主辦方必須始終把科技評價的科學性🥷🏿、合理合法性和公平公正性放在首位。國家要加強對評價主體開展科技評價活動的監督和管理。

    對於評價中出現的重大失誤,首先要依法追究評價主體的責任,如發現評價活動中存在營私舞弊等問題🤾🏽‍♂️,更是要嚴懲不貸🥝。

    二是要嚴把“評價製度”關口⚪️。科技評價需要專業的人與嚴明的製度相結合➿。《意見》強調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形成符合科學規律的多元化分類評價機製”💁🏿。

    各級各類科技評價活動要公示評價標準🙋🏽‍♀️、程序和規則👖,提供可操作的申訴機製🤶🏼,自覺接受學術共同體成員及社會公眾的問責和監督,最大限度地強化評價主辦方的責任意識👋,保證評價活動的實際效果🏌🏻。

    三是要嚴把“評價績效”關口🧑‍🦳♠︎。評價的最大作用是激勵。《意見》強調要更好地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要整治那些以對科技人員分等、設限和“貼標簽”為成效的科技評價🗼🏄🏼‍♂️。

    國家已經三令五申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要把科技評價與領導政績、學者名利脫離開來🏃🏻‍➡️,堅決遏製科技評價中以“五唯”為資本的“馬太效應”。

    要從根本上杜絕不負責任的科技評價問題,減少不必要的科技評價是第一要義🏊‍♂️。

    《意見》強調控製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調整評獎周期,是非常明智之策。

    科技人才成長有其內在規律🔒,多頭🧪、繁瑣的科技評價只會助長浮誇🧘🏿‍♂️、功利之風。

    建立以科技成果內容質量和實際貢獻為標準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堅持以“成果”論“英雄”,為科技人員創造寬松🧚🏼、安靜的科研環境,相信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一定會“瓜熟蒂落”📆。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 (2021-08-17 第5版 大學周刊)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D4XPds0nvgYENKaD3otDXw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