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製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形成大考驗的背景下,中國提出的溫室氣體自我約束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同時也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和責任擔當🫖🧑🍳。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3️⃣,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這是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一、“雙碳”目標體現了全球各國共同迎接未來挑戰的價值追求
實現“雙碳”目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意識、有步驟地挽救和改善生存環境的跨國共同行動🦋🙅。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發揮了史無前例的作用🤝,然而在現有技術條件、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下,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弊端日益凸顯。化石燃料釋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和人類生產消費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異變,不僅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而且還嚴重威脅整個地球的生物安全和整體生態平衡👨🏻🦯。2015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達成《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統一安排。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在人類歷史上開啟了第一次跨國跨界🙇🏻♂️💅🏿、相互協作的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在未來30至40年,人類必須解決過去270多年發展歷程中造成的難題,給自己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減負降溫。這是人類社會開啟的一場空前廣泛深刻的生產方式自我革命🥘。實現“雙碳”目標,消除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所引發的氣候變化威脅,讓人類走上新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將在全球興起新的思想理論變革和重大科技進步👩🏻🍳,其作用不亞於蒸汽機、電氣化以及信息技術發明運用所引發的歷次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這也意味著在能源、電力🩴、材料、建築以及生產製造🙀、交通運輸🧑🏼💼、種植養殖、食品加工🦥、取暖製冷等諸多領域將產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創新成果🚊,一大批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將應運而生。
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全人類將開啟一場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自我革命🤐。在生產能力急劇擴張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其他所有的消費行為是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以消費側排放計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碳排放與家庭排放有關。因此必須盡快形成簡約適度👳🏼、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這不僅要實現社會經濟和文化習俗的深刻變革📭,還要創造改變生活方式的必要條件。因此,這是一場擯棄傳統模式🕝,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自我救贖🔛。那些真正洞見雙碳目標帶來革命性變化和巨大發展潛力的國家⇾,才能在這個歷史性進程中行穩致遠;那些能夠主動順應碳中和發展趨勢,及時把握人類向綠色、低碳和零碳轉型機遇的工商業機構,才能占得發展先機🤵🏼♂️。
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將逐步從理念變成現實。過去的工業革命,是從西方世界發端,在國家競爭、人性需求和技術創新的驅動下產生並不斷演進的。伴隨著這個演進過程🧦,全球各地展開無數次關於資源和能源的爭奪和守衛🧗🧑🏿,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零和博弈的悲劇,也排放了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進入21世紀以來的20年間,以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為引領,以國際分工合作為平臺🎙,全球財富實現爆發性增長。在這個階段😤🏡,雖然人類社會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和沖突,但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總量卻迅猛增長,形成非傳統安全領域一個新的重大問題。在未來的三十年,全球各國必須通力合作,進行大幅度節能減排🧑🏽🍳,實現綠色循環經濟增長。因此,實現“雙碳”目標,是全球各國在共同目標引領下🫗,開展的大規模、長時間的協調行動。這是人類理性的自省和提升,是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飛躍,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開端。
二🤖🧕🏽、實現“雙碳”目標對中國來說既是嚴峻挑戰更是重大機遇
實現“雙碳”目標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中國人均GDP去年剛剛突破1萬美元,而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爬坡過坎階段🖲,能源需求還在繼續增加,碳排放尚未達峰。這就決定了實現“雙碳”目標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既要向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又要推動中國經濟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場無法回避的嚴峻考驗。難度更大的是,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時間,所要付出的努力也將遠遠大於這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態結構🧑🏻、空間結構的根本性優化變革。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結構轉型、能源低碳轉型,確實任重道遠🦜。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其任務的艱巨性和過程的復雜性,堅持科學務實的精神👇🏼、建立高效協同的治理機製來實現“雙碳”目標。這對於中國來說😫🔂,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歷史進程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面臨的又一場大考。
實現“雙碳”目標是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人才隊伍的一場大考。“技術為王”將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哪個國家♧、哪家公司的綠色科技創新走在前面,哪個國家、哪家公司就將占得發展先機,在國際上獲得新的話語權🧑🏽🌾➕。比如說👨🏿🍼,要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突破儲能💪、增量配電網、微電網🦹♀️、分布式電源、大規模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要發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藝革新技術🫐,推動鋼鐵、水泥、化工🐹、冶金等高碳產業生產流程零碳再造;要加快發展智能化新能源汽車技術⏸,形成公路和城市道路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建築領域要發展“光儲直柔”配電系統相關技術,實現用能電氣化💎,同時還要在低碳取暖和製冷技術的研發和運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發展碳匯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負排放技術,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還要加強產業技術集成耦合創新,積極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這都需要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做保障👨🦯➡️。
實現“雙碳”目標是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構建新型工商業文明的機遇。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迅速改變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整個地球村迫切需要建立既能創造社會財富、滿足人性需求,又能推動社會進步、保護自然環境🤦🏽、增進人類健康福祉的新型工商業文明🙋👩🏿🏫。這樣的工商業生態是價值共享的而不是零和博弈的,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而不是單純滿足人的物質欲望的,是動態平衡👼、生生不息的🚣🏻♂️,而不是竭澤而漁、舍本逐末的,也就是華夏先賢主張的“萬物相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作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擁有5000年綿延不絕📋、豐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具備獨特而又普適的時代價值🧚🏼👩🏼💻,完全可以為塑造新型工商業文明🙏🏿、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智慧。實現“雙碳”目標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發達國家倡導的循環經濟,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這都完全契合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實現“雙碳”目標🖐🏿,是在全球面臨大變局大考驗背景下🫎,中國展現大國擔當👨🏽🍳,推動世界各國開展大合作的機遇🎟。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蔓延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環境再次敲響警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何去何從,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考驗。在這種大變局大考驗下,必須做出正確的歷史抉擇。實現雙碳目標,既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體現了中國積極促進國際大合作🫶🏽,讓人類命運共同體行穩致遠的大國擔當。中國政府作出的減排承諾向世界發出一個明確信號,即氣候問題已亟待解決😎,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決氣候問題的關鍵。據英國劍橋計量經濟學會預測🧑💻,中國如果如期實現減排承諾🍼,就可將全球升溫水平拉低0.25℃左右☺️,這將對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三🔟、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是大勢所趨並已具備相應基礎
中國提出實現“雙碳”目標🖕🏿,既註重現實需求也考慮了長遠發展。就國際形勢來說,《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必須對此作出積極回應。就國內形勢來說,當前我國調結構轉方式任務艱巨繁重,傳統產業占比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形成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產業鏈供應鏈還處於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關口📙。實現“雙碳”目標♕🚣🏽♂️,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持續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極,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益和生態文明程度。從能源安全來說,2020年我國石油🥟、天然氣外采比重已經分別達到73%和43%,安全保障面臨很大壓力。必須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提高能源自給率,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因此,中國提出實現“雙碳”目標並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好高騖遠👋🏽,而是在綜合判斷國內國外形勢、充分考慮國情特征和未來發展目標而作出的綜合決策和戰略選擇。
近年來中國碳減排取得的明顯成效,為實現“雙碳”目標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從“十一五”時期以來✖️,中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重點行業能效提升🤛🏻,碳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單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總量增速變緩🌄。通過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溫室氣體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製。近年來,中國積極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48.4%,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超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中國國土綠化工作也取得顯著進展,碳匯能力不斷提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10年至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年均凈增193.7萬公頃😲,居全球首位,分別是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是中國政府敢於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的底氣⚖️👩🏻。
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新能源產業優勢,同時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目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擁有強大裝備製造能力和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掌握一部分核心技術,具備關鍵產業鏈優勢🙇🏿🙋🏼♂️。2019年全國水能、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別達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別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僅為2.5%🤩、46.7%和19.1%。特別是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居世界第一,並已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斷下降💔👨🏻🦯。2019年全國光伏發電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陸上風電降低了39%👱🏽♀️🦧,已經形成對煤電的價格競爭優勢🌹;海上風電成本也持續下降。強大生產能力和巨大市場規模,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本和技術進入中國,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帶來更加堅實的物質支撐🌷🦶🏿。
在社會觀念層面已經具備實現“雙碳”目標的基本條件✋🏿。這主要體現在社會公眾環境意識的普遍增強。環境意識概念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與環境矛盾不斷凸顯的背景下提出的🧑🏼🔬。這是人們在科學認知、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倫理觀、行為取向等方面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反映。氣候變化作為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環境挑戰,成為環境意識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國開展了多樣化的環境意識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價值觀念;同時也在全社會積極促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轉變🤼。目前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氣候意識逐漸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和關註氣候變化,並開始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四、綜合施策、協同創新、科學規範、如期實現“雙碳”目標
實現“雙碳”目標既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戰略引領,又需要上下聯動🧓🏻、多方協作,更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治理體系🤳,開發相應的系統工具🤹♀️,為實現“雙碳”目標構建完善的管理體製、市場機製🐁、政策支持🤷🏽、創新環境和社會氛圍,使立法行政系統🍲、技術創新系統➾、市場交易系統、社會環境系統之間高效耦合、形成合力🎫,從而推動全國各地實現共同目標。
科學製定雙碳目標實施時間表和路線圖,在能源供給🍟、能源消費、人為固碳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實現雙碳目標,關鍵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能源供給側,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盡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堅持節能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嚴格控製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二是在能源消費側,嚴格控製化石能源消費🦵🏼,力爭在居民生活🤿、交通、工業、農業、建築等絕大多數領域實現非碳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三是在人為固碳方面,通過生態建設、土壤固碳🥜、碳循環利用🤗🫴、碳捕集封存等組合工程來消納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續提升碳匯能力𓀁。當然👨🏿🍼✣,中國依然處在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技術儲備不足的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再加上國土遼闊、氣候條件復雜,東西南北中各個區域之間技術創新運用能力、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資源稟賦等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實現“雙碳”目標🚑,既要進行總體統籌,與國家重大戰略相配合,又要分類施策,製定有區別的科學行動方案,正確處理減汙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要通過深化能源體製機製改革🐼,強化風險管控🧗♂️,避免過度反應,確保能源穩定供應和安全降碳。
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涉及到土地、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優化綠色低碳發展區域布局。配合要素市場化改革和更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實現低碳技術的高效研發運用和市場主體的有效激勵🪅,以此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碳交易、綠色金融等市場機製在價值發現和資源優化配置中居於重要地位,同時氣候變化也對金融穩健安全發展和持續創造價值至關重要。要圍繞實現“雙碳”目標,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製度💍。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隨著碳市場的發展完善,應允許更多的中小企業和社會個體參與碳交易,使他們對碳價產生更加直觀深刻的感受,從而增強節能減排意識、杜絕高碳行為。
更高效地發揮體製優勢🙎🏻♀️,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破除製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從國家層面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把碳達峰碳中和內容納入幹部教育培訓體系和政績考核體系,使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提高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與此同時👵🏿,政府通過投資政策、財稅價格、綠色金融等多種激勵措施🧑🚒,激發企業在低碳技術創新方面的動力🤳,引導企業加大在燃煤高效發電技術、半導體照明技術、建築節能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以及脫碳去碳等技術方面的投入。要充分發揮舉國體製優勢,培育一批節能降碳和新能源技術產品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設立國家和省級政府層面的低碳技術研發基金👩🏻🦳,通過中央、地方和企業的三方資金聯動研發攻克核心技術⛏,形成研發集聚效應,力爭盡快在關鍵技術和關鍵工藝上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要構建碳達峰碳中和人才體系🤵,在人才培養🫲🏻、選拔、使用方面建立“賽馬”體製🕴🥙,讓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等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比如采用“揭榜掛帥”機製,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和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加大對低碳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助企業進行相應的成果推廣和轉化✒️,對率先運用新技術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和鼓勵政策。
大力開展輿論宣傳工作🎵,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在全社會普及和傳播相關科學知識🚣🏽,強化綠色低碳發展的觀念認識,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人心🤾🏽♂️👳🏼♀️。大力宣傳碳減排工作取得的成效,讓社會各界認識到碳減排與經濟增長並不矛盾,反而會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通過實實在在的政策引導和輿論宣傳🤽🏻♂️,讓“雙碳”目標得到全社會認同,使全社會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製閥門🆚。特別是要在青少年中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宣傳教育和科普工作🪐,讓一批又一批社會生力軍主動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實際行動,成為低碳條件下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
構建實現“雙碳”目標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標準計量體系,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法治保障和政策保障🐖。在我國當前的立法體系中🛀🏻,關於綠色和循環發展的法律法規已經相對比較齊全🧏♂️,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尚存法律空白。要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雙碳”目標和國際標準不相適應、不相銜接的內容,填補相應法律法規空白。還要通過製定專項法律法規來進一步明確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規定🗡、工作目標和具體規章製度,規範部門職責及溫室氣體排放權的法律屬性,開展科學的監測統計核算,並形成相應的評價考核機製和市場交易機製🫰🏽👲🏼,以此彰顯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的法治決心和治理能力。
充分借鑒典型國家有益經驗🧛🏻♂️,積極拓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交流合作新空間。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的義務🙋♀️🚟,而是國際大家庭所有成員共同的責任,因此必須建立以共生🏄🏿♂️、互信、協同、參與🤹♂️、分享、多贏為基礎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新模式👵🏼,紮紮實實向前推動氣候多邊進程⛲️。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中國要主動及時把握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科技發展機遇期,在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促進低碳技術進步。同時還要加快建立綠色貿易體系,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碳中和國際市場發展完善📑,促進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作者劉興華系恒达平台特聘教授🤶、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成員)
鏈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359585?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