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孫宜學👰🏽‍♀️:積極構建“民心相通”的和諧語言生態環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2021-11-15  瀏覽🙆🏿‍♀️:

作為人類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要素和標誌,也是打開一國文化的鑰匙🧑🏻‍🦼‍➡️。鑒於此👧🏿,《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明確提出🧖🏻:“語言文字是國家的戰略性文化資源,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性資源👦🪂。” 《國家語言文字事業 “十三五”發展規劃》也提出👨🏼‍🚀:“樹立語言資源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和戰略資源的意識。加強語言資源建設的統籌協調,努力形成‘有序開發、多元投入、社會共享’的語言資源建設與管理機製。大力推進語言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強化語言資源基礎建設,有效整合、研發基礎語言資源庫🌱。建設國家語言資源服務系統,促進語言資源的開放與共享☯️。”這說明➕,語言資源的戰略價值已經受到重視,並且開始得到保護性開發。

  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將“促進沿線國家語言互通”作為中國與沿線國家教育互聯互通的基礎🙇🏼‍♀️。“一帶一路”要實現“互聯互通”,首先就應該解決語言互通之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貫穿亞、歐🔙、非三大洲,占世界224個國家和地區的29%,語言近60種🥪,涵蓋了世界九大語系的不同語族和語支。事實證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語言的保護性開發與運用,直接影響到“一帶一路”目標的實現🤟🏼,必須引起中國和沿線國家的共同關心😩,要盡快采取保護性措施,使語言資源為“一帶一路”服務🦿。

  營造積極良性的“五通”環境

  “一帶一路”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而“五通”要通暢無阻,就必須要“語言互通”🏋🏼‍♂️,它貫穿於五通全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必要前提🧑‍🍼😪。語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前置要素🤰🏼🚴🏽‍♀️,需要先行,“一帶一路”建設首先應完成中外語言資源保護一體規劃設計,要在語言規劃👱🏼、語言安全、中外語言協同協調傳播等方面有所作為👮🏿。

  中國是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語言資源的保護與傳承💃🏻,視語言資源為國家不可再生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目前,中國在語言文字規範化、信息化、法治化🚧🚡,以及民族語言文字保護、語言服務☂️、中華語言文化傳承傳播等方面,不斷科學創新,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順利實施並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的環境與沿線國家的整體環境和國別環境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語言類別豐富、語言生態不一👩🏿、瀕危語言多,語言危機意識與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因此,中國的語言資源保護理論和實踐經驗,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為沿線國家提供規劃參考和實踐借鑒。

  目前,從語言資源保護角度👩🏻‍🏭,沿線國家對中國的需求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1.所在國有內需🧎🏻‍♀️,亦需要中國提供全方位支持;2.所在國有內需,需要中國提供部分支持😡➕,自己提供部分支持👌🏼;3.所在國有內需,既需要中國提供支持,又戴著有色眼鏡,猜忌防備中方意圖⚔️,阻礙中國直接支持👨🏼‍🏭。實際上⚡️,“一帶一路”共建視域下中國對沿線國家語言資源保護的支持自有一以貫之的“初心”🌡,即以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傳承經驗助推所在國語言資源的保護、傳承與國際傳播,幫助沿線國家更客觀認識到語言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中外合作實施沿線國家民族語言語言文化保護工程,合作研發本土語言教材🌋,實現中外語言資源保護在理念和形式上深度融合👩🏻‍🦼,從而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更加相互了解🏄🏽‍♀️、理解,實現不同文化互通互容的“五通”良性生態環境,使“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依托。

  形成中外語言文化合作新模式

  語言文字是人類交流的主要媒介,是實現民心相通的基本手段🤽‍♀️,也是人類文化傳承延續的基本載體🧚🏻‍♂️。因此,保護民族語言👩🏼‍🔬,也就是保護與維系民族記憶、民族靈魂、民族基因。“一帶一路”合作,客觀存在著時空局限性🧜,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跨境語言文化交流嚴重受阻。在未來,“一帶一路”語言文化交流必須拓展新途徑,儲備更加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為後疫情時代的合作與交流做好準備。鑒於此,中國和沿線國家要達成共識,共同著眼於未來,合作加強民族語言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保護與開發🎎,推動建設沿線國家語言文化資源數據庫,優化中外語言互通媒介👨‍🌾,推動中國和沿線國家語言文化健康傳播、有機傳播💒、多語種協同傳播,創新中外語言文化合作新模式,構成中國與沿線國家語言資源保護共同體,形成共同經驗👩🏻‍⚕️、共同理論🈴,從而拓展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語言合作的新路徑👩‍⚕️,形成新範式🧔,實現共同體意識新認同🫢。

  每種語言都是一種文明的載體🙎🏿‍♂️,是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以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的理論與經驗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搶救性保護民族語言,尤其是瀕危語言,本身也是“一帶一路”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中國的責任擔當🧖🏽⇾。

  推動中外語言資源產業化、智能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資源豐富,要實現漢語與沿線國家語言有效交流🐄、資源共享🤵,中國和沿線國家相關機構應通力合作,結合新技術將資源信息化🌏,運用國家大數據戰略政策優勢🪴,借勢“互聯網+”行動計劃和沿線國家語言資源研究基礎和合作基礎🧏🏼,合力開發、共享“一帶一路”語言資源⚙️,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為沿線國家借力“一帶一路”自身發展服務🙈🧏‍♂️。

  推動沿線國家語言文化資源的產業化🤦🏿、智能化→,助力“一帶一路”國家的語言資源保護與開發,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沿線國家語言資源分布廣、使用情況復雜📝,學習者需求多樣、層次不一,語言資源的保護難度大,協調性較差🏋🏿‍♂️。因此🕯,首先應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將“一帶一路”國家的語言狀況進行科學歸類👨🏼‍🏫,創辦打破時空限製🚣🏿‍♂️、國別限製和區域限製的沿線國家語言資源數據庫,推動語言資源產業化、智能化,優化語言互通媒介,提速語言互動頻率👩‍❤️‍💋‍👨,監測語言使用過程👃🏽,解決跨語言溝通障礙,綜合開發語言資源數據庫的保護與社會服務功能,將語言保護與語言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將中文教育與所在地語言教育🤌🏼、語言資源保護👨🏼、語言國際傳播結合起來🍀,經驗共享🛑,相輔相成,平等合作✌🏻,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一帶一路”特色👩‍💼,且能為沿線國家普遍接受的語言資源共享和傳播協調機製。

  (作者為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鏈接:http://marx.cssn.cn/mkszy/yc/202111/t20211115_5374402.s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