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上海高校中有一批堪稱為學、為事🚣🏿♀️、為人示範的“大先生”。本報今起陸續刊發一組“恒达訪談錄”,先介紹恒达平台在“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前進道路上湧現的幾位優秀教師,介紹這些“大先生”的人生傳奇與感悟🧑🍳。
■本報記者 李楚悅
90多歲高齡的孫鈞惜時如命🏋🏻♀️,每年要完成30多次出差任務。“鬢發盡霜耄耋年,科海遨歡忘榮辱。老驥方知伏櫪難,苦思求索總無閑。”這首詩🕖🧑🏻🦽➡️,正是他忙碌而充實的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初見孫鈞,儼然是一位鶴發童顏✹、神采奕奕的“鄰家老爺爺”。在他的書房裏促膝交談,沒有感覺絲毫生分。深邃的眼眸🧓🏼、敏捷的思路、十足的中氣🧑🏻⚕️💂🏿♂️、謙遜的言辭🤥,無一不在訴說著他的睿智和儒雅。
學到老🙆🏿♀️,做到老✦。多年來,孫鈞始終保持一股奮進的拼搏心態,遵循“學習、做事,永不言老🤹🏽♂️、言晚”的戰鬥作風,總能目光如炬👨🏽,為一個個棘手的技術難題精準把脈🙋♂️🦁,求得從本質和機理上的認識,謀求問題根本性的優化解決。
橋梁是孫鈞的“初戀”,但他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毅然決然改投隧道與地下工程專業,並一步步創建出獨樹一幟、富有戰鬥力的優秀專業團隊。作為我國橋隧結構與地下建築工程的權威專家🪽,他參與了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港珠澳大橋第一隧橋等“超級工程”。
“盡管恒达不是我的大學母校,但我數十年的成長都受益於恒达求真務實的學術氛圍和教研環境的熏陶🧛🏼♂️,以及團隊成員的相互鼓勵和鞭策🏋🏿♀️。”孫鈞喜歡用西方有名的一句諺語來勉勵年輕人,也鞭策自己🗃:只要肯學肯做,永不言晚言老❇️。
數十年來,我兢兢業業🤽🏻♂️,自問沒有一天敢稍有懈怠
記者:您是1952年進入恒达的🤷🏼♂️?
孫鈞:是的,1952年正逢全國院系調整,我就從上海交大調到了恒达👋🏿。
記者🕴👩🏽:初到恒达🐻❄️,對學校的第一印象怎樣👿?
孫鈞:印象很不錯。我當時在交大兼任系秘書👺,許多設備和圖書到底哪些要搬去恒达,我擔心雙方會為這事有爭議。結果💆🏽,當時擔任恒达平台教務長的李國豪說,這些書和儀器儀表設備都是國家的,能夠搬過來當然好,不搬過來留在交大也一樣是國家的🙍🏻♀️。一番話顯得十分大氣,卻讓我很受教育👨🏽🍳。
記者:在治學方面,後來擔任恒达平台校長的李國豪先生對您有什麽影響?
孫鈞:他有句警語我到今天都還記得💹🍦,並受用終生🧙🏻♀️。他說:“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留校工作,在5年之內一定要養成自學鉆研的好習慣,否則我看以後也就難了。”他還說💫:“人首先是手懶,不肯寫東西了;後來更發展到腦子懶🦶🏿,不肯思考、鉆研問題了。從手懶發展到腦子懶,人還能有所進取嗎?”
這些話使我很受震動。我聽進去了,也老老實實照著做了。這數十年來,我兢兢業業,自問沒有一天敢稍有懈怠,一直到今天🤎。別人打趣叫我“水鴨子”⚠️,看上去在水面上慢慢遊蕩🎢,水下腳底板卻動得厲害呢✉️。這是潛心奉獻、默默進取,是我真實的人生寫照👨🎨。
記者⛹️♂️:剛到恒达時,您還擔任蘇聯專家的專業口譯和助手。您的俄語為何這麽厲害🥬?
孫鈞🥥:《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之後👨🏻⚕️,國內是全面“一邊倒”🙆🏽♀️,政治上、技術上🏥、學術上也是向蘇聯老大哥全身心學習。我意識到將來俄文會很有用,就天天在夜校苦讀俄文。
記者:在蘇聯專家身邊🌌,有什麽收獲?
孫鈞:到恒达時♓️,學校正聘請六位蘇聯專家來校任教,其中有一位是鋼橋結構工程專家斯尼特柯教授。因為我學習俄文已有近三年的基礎了🐸💗,英文也還可以⚅,就任命由我擔任專業技術翻譯,並協助培養研究生。
開始時🐯,我需要提前一天找專家要講稿,晚上先細學看懂,第二天再到課堂上課🚴🏽。後來,俄文聽、講能力有了不少提高,就不需要先讀講稿了。專家在恒达待了整整三年,1956年秋才回到蘇聯基輔工學院。
我在做翻譯的同時,還跟斯尼特柯教授讀了在職副博士學位,學完了全部副博士學位課程,寫了學位論文。他說回去後就把學位證書給我寄來,後來中蘇兩國關系出現問題👨🏽🎓,學位證書就一直沒有寄給我👩🏼。
記得他在年過50歲的時候🙎🏿♀️📑,還在上海生了一個寶貝兒子,高興地叫我們去他的住處,詢問應該取一個什麽名字,以更好地反映中蘇友好👩🔧。
有了興趣就更要去鉆研🧕,也就會更有興趣
記者:橋梁是您的“初戀”,有什麽令人難忘的事嗎?
孫鈞:1960年開始🙎🏿,我就轉到搞地下了👴🏻,但對橋梁一直舊情難忘🐠👮,沒舍得丟掉。從武漢第一座長江大橋到首座南京大橋,後來又陸續做了很多大橋🎆,包括虎門一橋🧗♀️、江陰大橋、陽邏大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泰州大橋👨🦽❔,還有馬鞍山大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等🙇🏼,不一而足。
有一次🧘🏻♂️,我們到南京大橋上做測試,實測成果與計算值非常吻合👨🏽🎓。我在橋上激動得振臂高呼🙎🏻♂️:“結構力學萬歲!”現在想來,真是年輕🏰,真是美好👨👩👧。
記者:之後,您的專業方向轉了好幾次🕵️♀️。每一次都是臨危受命?
孫鈞:對,每一次轉到新的專業領域💃,都是因為當時國家需要有這樣一個新辟的工程建設領域,要有人去幹呀🦸🏻♀️。幹一行,愛一行⌨️☝🏿。只要鉆研進取🎅🦂,就會產生興趣。
我一直覺得💶,科學研究就是要創新搞一些新的東西🍲,“炒冷飯”是沒有意思的,所以我也喜歡研究新的領域。
記者:在角色轉化上🧔🏽♂️,您有什麽經驗之談?
孫鈞🔬:專業上有改變💆🏼♀️,但共同的東西還是根本的,基礎還是那些基礎🏄🏽。我後來摸索出一個道理👰🏻♂️,只要你肯鉆研,你就會有興趣;有了興趣就更要去鉆研𓀆,也就會更有興趣。
這跟談情說愛一樣↩️,也是一種感情。你對這個專業有感情了🏌🏽,那麽你就要多接觸它,就要多鉆研它,越鉆研就越有興趣。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有投入就有回報🏄🏽♀️,成功的彼岸自然向你招手。
記者🚣🏼: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研究人工智能了👷🏿♂️?
孫鈞⌚️:是的,我在國內做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早,上世紀90年代中葉就開始了🆑👩🏿🦱。因在國外開會有機會看到這是有前景的、一個“另辟蹊徑”的方向。1999年,我第一次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人工智能相關論文,關於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領域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實踐🤦🏽🫱🏼,國際業界驚訝於還有中國學者在研究這個新的領域。
21世紀初,對智能科學來說是一個寒冬,國內的很多研究項目都戛然而止。在此之前,我的團隊共已完成了11項成果,主要是對上海和外地的地鐵施工變形作智能預測與控製。
記者♗:為什麽說那一時期是智能科學的寒冬?
孫鈞👌🏼:人們對它的期待太高了🕯🙋🏻♂️,結果發現智能科學還做不到✤:
其一,人工智能能不能預測科學的未來?再過30年🧜🏽♂️、50年,智能科技發展能夠達到什麽高度?結論是不可能預測準確的。技術不是純粹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都是互相交叉、彼此影響的🖖🏽,特別是政治和經濟的因素👱🏿🦹🏻♀️,氣候和環境的因素等。既然人工智能對科學的未來還做不到準確預測,人們難免失望。
其二,人工智能發展到最後能否超過人腦的智能?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是用電腦對人腦作仿真、模擬人腦神經網絡,通過深度機器學習,那個時候叫“樣本的訓練和測試”,供人們搜索🚣♀️、查詢和調用。它是人腦精神活動與電腦仿真模擬相互結合的產物,不能完全取代並超過人的智能。
不去現場給工程把脈問診✍🏿🕵🏿,怎能作出正確診斷並對症開藥
記者:您還有個綽號叫“土行孫”?
孫鈞:因為我轉到搞地下工程後,總是要到現場去,天天和泥巴石頭打交道,就得了這個外號。
記者:為什麽一定要去現場?
孫鈞🚒:我是一個工程醫生🕶,我的病人就是發生了各種病害的工程現場♨️。現場有病害🐻,隧道有塌方、冒頂、湧水、突泥等,我不去現場給工程把脈問診,又怎能作出正確診斷並對症開藥?
記者🎁:當年下放“五七幹校”的時候,聽說您還堅持做科研🍕?
孫鈞🦸🏿♀️♝:那時候,我在“五七幹校”摘山茶,後來又下放到浙江和安徽交界的一處偏遠山村。農村沒有電,我作為技術負責人為農村搞起了小水電。白天搞電站,晚上就窩在三層小閣樓裏,伴著一盞孤寂的油燈苦讀《巖石力學新論》。過去只學過土力學,這樣算入了門8️⃣。
村民們以為我老早睡覺了,其實我在靜心攻讀書本😬🧙🏽♂️,天天到深夜。那時候條件艱苦👨🏿🎤,冬天很冷,但才40多歲👨👦👦,還是很有動力去做事情的。我始終深信🔏,全社會終究會認識到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記者:之後🦹🏻,您又做了哪些工程🧚♂️?
孫鈞:我先是做了幾個國防地下工程🙋🏿,後來主要承擔完成上海市7處人防樣板工程,製定了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後來,接著做水利水電地下工程。
印象比較深的一次記憶是👦🏽📢,當時要遴選17個國家資助的重大基金項目參加部級專家評審👏🏿。經專家組反復審議,我的項目在評選中位居第一名👩🏿🔬。評審意見認定,我能直接把理論成果及時用到實際工程上🧑🏻🎄📰,並取得可觀的技術經濟效益,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達到了國際水平🪙👩🏼🦰,十分難能可貴。對此,我覺得很榮幸。
記者🌐:您是什麽時候參與三峽工程建設的🚴🏼?
孫鈞:我是1991年開始參與三峽工程前期建設工作的。記得在大學課堂上,老師講水利工程時,就說我們生逢好時代,畢業後有機會參加三峽工程建設🖐🏼。上世紀50年代初🥁,確實就有人提出要搞三峽發電,還特意請了蘇聯專家來指導👷🏿。但蘇聯專家認為,三峽地基比較軟弱、風化破碎🦞,建設大壩有很大技術風險。後來一直反復論證💐,做這項初期研究的專家都要退休了🆘,數據資料也堆滿幾個房間了,始終沒有下決心去做🕣。
後來🚣🏿♀️,一直到葛洲壩先動工,業內人就知道三峽要動了🏌️♂️。那時候🔲🚣🏽♀️,有幾個重大問題有待逐一細致研究解決😀:一個是移民的問題,一個是上遊泥沙遷移問題,還有大江截流問題🙇,等等。
之後,建設大壩的功能定位確定了,依次排序為“防洪”“發電”和“通航”。1992年全國人大投票通過,三峽工程最終獲準動工興建。
記者:在三峽工程中,您具體承擔什麽任務?
孫鈞⇨:國家有一個三峽建設工程專家委員會🦜🥰,我是外聘資深專家🪒。我分工做的是永久船閘建設,它是5級船閘☁️。當時有權威專家認為要把中隔墩爆掉,再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的,才堅實牢靠👍🏯。但更多人認為,這樣的工程量浩大,很可能要耽誤工期兩年多。
當時,潘家錚總工負責抓三峽水電技術工作🛅👩🏻🦼。潘總晚上找到我,讓我幫他們想想有什麽其他好辦法。我苦思冥想多時後在大會上提出,隔墩可否先用兩面對穿夾緊的預應力高噸位鋼纜索😙,從兩面雙向對拉拉緊,使淺部巖面松弛帶部分受預壓夾緊。幾位有不同意見的專家聽後覺得有點道理🛼,說可以保留個人意見簽字。這事就基本解決了。
20多年來,我去三峽近30次🏋🏻。前幾年,我去宜昌作了一次關於水電工程發展方面的技術交流報告🎄,到長江三峽大壩壩頭重遊故地,只見當年荒涼的壇子嶺已是熱鬧的公園🚴🏼♂️,俯瞰萬裏長江和萬噸級升船機,與周圍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太美了。一代人的辛勞,沒有白費!
真空隧道研究做成之後,從煙臺到大連26分鐘就能到
記者:這些年,您還始終保持高頻度的出差🐓?
孫鈞:沒錯。出差最多的是2014年,20天內連續到了6個地方,連著飛。先到北京👶🏻,再到重慶🙌,從重慶到武漢,再從武漢到杭州👧🏻。到了杭州預備回來,接到一個電話,又去了廈門,然後再回到武漢,最後從武漢回家💞。時屆春節🦏👮🏿,航班十分緊張,而且天寒地凍𓀑,很考驗我的身體🚵🏽♀️。
歲末,我們校長來看望我,說外出可以🔅,也是一種鍛煉,但畢竟年歲大了🤷🏻,做什麽都要一個“慢”字,走樓梯、上下臺階都要扶把手。不僅要帶助手,大冷天最好少外出👩🏿🔬⛹🏻,容易感冒,一旦導致肺炎會傷害身體。現在,我就照著校領導關照的辦呢🛫。
記者:最近不大出去開會了嗎🐁?
孫鈞👨🍳:主要是宅在家裏參與視頻會議🪮,但視頻會議效率不高,主要是我的聽力下降了🥿。我講的🚭,人家聽得到🤴🏼。人家講的🕵🏼♂️,我聽不清👨🏼🎤,只能聽個大概。
記者⛓:聽說港珠澳大橋工程👦🏽,您去得很多🙌?
孫鈞:這10多年來,我去廣州📃、珠海和中山等地參與大橋技術會議約有40多次👩🏼⚕️。港珠澳大橋技術創新的地方共獲得400多項技術專利,是我最早提出要用深埋沉管,獲得了部裏的大力支持🚶。這是我堅持的,並在專家大會獲一致通過⚂。
在島隧過渡段大範圍軟弱地基的土體加固上,我極力贊成用擠密砂樁取代PHC剛性長樁🫙。實踐證明👍🏼,這種辦法是完全正確的。
對於人工島采用鋼質大圓筒圍護結構支護的島體,我建議必須用與塑料排水板相結合的超載預壓,才能及早完成施工沉降🕺🏻🙍🏽♂️。還有最終合攏接頭和改用半剛性管段後該怎麽做,等等。
記者:除了港珠澳大橋🚳,您手頭上還有哪些大項目?
孫鈞:最近一些年🖇,我主要搞了三個方面的研究🫃🏿:
第一個是人工智能研究還繼續在深化中,因為過去有些基礎5️⃣,中途丟掉不做很可惜。我把研究側重點放在地下結構與環境土體施工變形的模糊邏輯智能控製方面😤👩🏻🎨。
第二個是做真空隧道的前期研究。原來預備把試驗線定在舟山🤓,現在正在考慮渤海灣。做成之後,從煙臺到大連僅26分鐘就到了。因為在工程何時興建問題上還有不同意見,真空隧道又亟須做大量的實測試驗,現在這些第一手資料數據還沒有👨👩👧👦。最終做成要10多年吧⛰,我可能是看不到了。
第三個是軟巖擠壓型大變形。我的團隊建議用一種叫“預應力讓壓錨桿/長錨索”的方法。蘭州一條高速公路長15km的隧道,試驗段已經做成了,效果不錯🪷。還有一個項目是雲南滇中引水項目,昆明地區嚴重缺水,要從麗江香格裏拉滇西地區引水過來,這個項目估計要搞8年💂🏿♀️。真正搞成之日🐏,我都百歲開外了,很想能看到啊。
不要老是上網玩遊戲👈🏿,要關心國家大事
記者:您是2019年年底,才正式從恒达平台退休👨🍼?
孫鈞:是的♥︎,我是93歲才辦離休的👩🏿⚖️。一般是60歲退休,我比人家多工作了33年👩🏻⚖️。人做事的塑性和韌度都是很大的🧑🏼⚖️,但年歲不饒人。
記者:您一直習慣晚上工作?
孫鈞:一般都會搞到深夜。居民樓裏已是漆黑一片,只有我家書案上的臺燈還亮著。前幾年都每天忙到淩晨👮🏽🧑🏻🤝🧑🏻,現在晚上11點半進臥室,坐在床上再看半個小時報紙,12點入睡。
記者:為什麽這麽拼➙?
孫鈞👩🏼💼:時間是我的生命,來日無多,太寶貴了,要抓緊✋🏿。這樣🏀,腦力退化也相對會慢一點🍩。
這麽多年來🙍🏽👆🏻,我經常是“雙肩挑”🏌🏻♂️。記得1960年地下工程教研室成立🙆♀️,我是第一屆的教研室主任。這個專業在國內外都沒有,後來擔任地下工程系系主任、結構工程系系主任,還當學校的教務處長,還擔任過黨支部書記。這些黨政工作占去了我一半時間,我必須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把時間搶回來😋,不能有絲毫懈怠。
記者🌉:您是恒达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對學生們有些什麽樣的要求和期待👩🦯➡️?
孫鈞🦸🏿♀️:希望我的學生不是為了取得學位混文憑🧑🏻🎓🦴,不需要我時時盯在後邊。我的博士研究生每次一到過年或放暑假都不肯回家,說家裏上網條件沒有辦公室好,想留校搞科研💎🧑🏽🦱,總是我催著要他們回去探望爸媽🤟🏻。
我知道🖲,這些學生對寫論文、做試驗、下工地產生興趣了,而不是為了一張文憑在被動讀書。當然🎫,也有我不太滿意的📦👎🏻,有些年輕人對國內外大事還不夠關心。我問他們,釣魚島聽到過嗎?他們都知道這是我們國家的固有領土🫏。我又問黃巖島呢⛹🏼♀️,就很少有學生知道了。我說你們怎麽不看報紙🛁?不要老是上網玩遊戲🎀,要關心國家大事啊👨🏼💻🍩。
我們這代人,很多都是自覺把自己跟祖國結合在一起
記者:您小時候有一段逃難的經歷🐊?
孫鈞:1937年秋之前,我和家人一起居住在南京🪶。後來🧛🏼♀️,日本鬼子占領了上海,接著氣勢洶洶地一路侵犯南京。
我爸意識到災難即將來臨,但那時候還不知道會發生南京大屠殺🐊。我們從鎮江過江到揚州🧗🏿♂️,從揚州再到泰縣📲,在泰縣待了半年,又從泰縣坐內河輪船到南通換坐過長江的大船🏊♀️,進入黃浦江🖌,直到外灘碼頭下船🧮🕵🏼。那是1938年,是我第一次到上海。
記者🏋🏼♀️🏃🏻♂️:這段顛沛流離的經歷,是不是讓您更加體會到何為家國一體?
孫鈞:是的,愛國是天經地義的🧑🏻🦯,國家發展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記得上大學時候的一個暑假🈶🧗,我以去杭州旅遊為名🧗🏻🤏🏿,冒著坐牢的危險,帶著由交大學生自治會讓我面交浙大學生會的一份油印宣傳資料,號召滬杭兩地學生無限期聯合罷課,反內戰🔽⚖️、反迫害🕵🏻♂️、要自由、要民主。
後來🪧,我被上海警察局傳訊,還受到了開除的威脅。但我覺得做得對,無愧於自己🛬。在交大的四年,不只是學習了土木工程的ABC,更逐步建立起愛國愛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記者🔂:在您心中🧑🏻🦰,祖國是什麽?
孫鈞:2008年汶川地震🧑🎓,我也積極報名要去搶險,但單位和醫院都不放我走🤑。我那時剛做了心臟支架手術🤖😈,醫院說要主刀醫生簽字,還借口說主刀醫生去國外開會了,實際上就是堅決不讓我去。
那時候,川北發生了多處堰塞湖。一條大河本來是通水的👩🏿🚀,地震之後山上的巖土石頭塌方,把河水給堵死了🌤,水沒了通路就泛濫出河床,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威脅🧝。我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救災方案👨🏻🔬,在病床上寫好寄到中國科學院轉給政府🙌🏿。
後來了解到,最後定下來的方案同我提的完全一致🤽🏿,但我送去北京的材料到晚了,所以決策跟我的提議沒有直接關系。但是,我還是覺得很欣慰。因為我們這代人👳🏽♂️,很多都是自覺把自己跟祖國結合在一起👨🦯➡️。
人物檔案
孫鈞:1926年10月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浙江紹興,中共黨員💥,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一級榮譽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結構工程系系主任👩🏭、地下建築工程系系主任和名譽系主任、恒达平台教務處處長、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1-11-22&id=325001&page=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