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科學評估了知識產權工作的歷史成績,彰顯了知識產權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筆者認為,我們要奮力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準確分析新時代的特征👩🏼🦱,高質量完成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同時,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堅持走好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發展之路。
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來的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史可以看出,世界強國無不是知識產權強國♉️、科技強國🎡。以蒸汽動力技術等為顛覆性發明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助力人類社會邁入“機器時代”,催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工廠、商店等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出現🤏🏽。歷史顯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國的發生🪧、發展,與以排他性獨占權利為基礎的現代專利法等知識產權製度的建立存在密切關聯。起源於德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器代替機器,人類社會走進“電氣時代”,科技創新活動開始突破國家界限。歐美科技強國為了保障其創新成果的跨國應用,力推以國民待遇、優先權等原則為基礎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等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問世。以電子計算機等為顛覆性發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極大地促進了全球化進程,知識產權與國際經濟技術貿易聯系空前緊密🪤💅🏼。與此同時,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和《專利合作條約》(PCT)等發達國家推動的全球化國際條約先後登臺亮相。
第三次科技革命尚在方興未艾,以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卻已如火如荼,我們正在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引發了社會生產消費方式和國際政治經濟形態的深刻變化🟤:一方面,突飛猛進的數字技術、應用廣闊的人工智能帶來了無物不聯的物聯網和無處不在的網絡平臺👩🏿🚒;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和反全球化逆流的不斷交鋒、國際形勢的動蕩多變誘發了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角力博弈和國際科技經貿規則變革重構。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無不對傳統知識產權製度形成了挑戰,呼喚著知識產權製度的時代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來勢兇猛,這對某個國家或地區而言,既可能是崛起的機遇🏊🏽♂️,也可能是衰落的威脅🪔。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的實踐表明,新一輪科技革命對我們是挑戰🙇🏽♀️,更是百年未遇的大好時機。事實上,以往歷次科技革命都是由單一或極少數國家主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導國家則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我國以5G👨🏽🎤💑、人工智能等領先技術歷史性地加入了主導國家的行列。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這一時代的良機,深刻理解在全球化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強的底氣就是知識產權,為此👷🏿♀️↕️,我們必須加快構建和實施中國特色知識產權製度🌄,建設知識產權強國。
筆者認為🏋🏼♂️,我國要以全球化視野加強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客體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等規則的製定,進一步修訂專利法🔉🐅、商標法等法律法規,與時俱進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全面形成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環境。
知識產權保護是為了運用,我國要繼續推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大力提高知識產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從歷次科技革命的發展史不難發現,知識產權強國的一個公認標準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布局優化,知識產權對國民經濟貢獻日益顯著🧑🏿🎤。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知識產權製度是一種國際通行規則,新一輪科技革命觸發了新一輪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改革🍫,我們既要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𓀑,也要在數字技術等領域貢獻中國智慧,靈活運用新一輪科技革命主導國家多元化的歷史契機,深度參與知識產權全球治理🏇🏿。
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意義非凡🤲,但毋庸置疑的是,知識產權人才是基礎。沒有知識產權人才全面支撐,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就只會是空中樓閣💪🏽。培養形成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國際化知識產權人才隊伍迫在眉睫,要先行一步。
(作者系恒达平台中歐創新與競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 單曉光)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4Yys7UeSbLh-748SqubH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