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由此可見,“調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2009年,在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勢頭逐步增強👨🏽🔬,總體經濟形勢積極向好。但是,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偏重問題再次凸顯⛎,由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的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以及一些地方的重復建設,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結構重型化加劇和產能過剩的憂慮🌚。
經濟結構偏重的成因
造成目前經濟結構偏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首先👨🏻🌾,中國經濟結構偏重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中國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汽車⛹️♂️、石化、重型裝備等為代表的重化工業得到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傾斜式發展🛡,我國經濟結構開始呈現出越來越重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90年我國重工業比重為50.6%,1995年上升到52.7%,到2008年,我國重工業、輕工業比重分別為71.1%和28.9%。其次,GDP政績考核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各級政府對重工業喜好。由於重工業對GDP增長的作用明顯👨🏿🦱,為了追求GDP和稅收的高增長,地方政府往往大力扶持和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輕工產業🧖♂️、服務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第三,長期以來形成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導致居民消費不足🦿,造成我國低消費、高儲蓄🙅🏻、高積累,依賴大規模工業投資促增長,經濟結構重型化不斷得到強化。
經濟結構偏重的負面影響
首先🏘,重化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大,經濟增長並不能帶來就業的增長,即俗稱的“高增長低就業”。有統計數據顯示👰🏿♂️,1980年代,我國GDP每增長1%可增加約240萬個就業崗位,而現在只能增加80萬個左右4️⃣。其次、由於不能大量地吸收勞動力,我國農業人口轉移成為工業人口有限👏🏻,導致中國城市化進程緩慢👩🦼🏞。第三😕,偏重的經濟結構導致居民收入增長慢2️⃣,消費需求增長不足。一方面,政府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擠壓了居民收入和企業收入增長的空間🤷🏽♀️,使得居民消費能力和民間投資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支出的滯後🚶♂️➡️,又導致居民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上升⇒。內需的不足迫使政府不斷加大公共投資刺激經濟,也使得我國經濟對投資和外貿的依賴加強🏌🏻♂️👱🏽♀️,同時又加劇了經濟結構的失衡,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第四➞👮🏽,資源和能源消耗大🧧,不利於低碳經濟發展🖨🚣🏻♂️。重化工業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產業。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的能源消費量占到了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66.9%✸。目前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消耗的能源是發達國家的5至15倍左右,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發達國家高5至10倍。經濟結構偏重的我國經濟正在重走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高能耗🧒🏻、高汙染和粗放式發展的老路💆🏽。
製度創新的著力點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提出了“調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明確目標和方向,更進一步提出了製度創新的具體思路和有力抓手,主要包括:
首先🏀,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增加居民消費🤍。本次中央經濟會議🧙🏼,將“拉動消費”置於攸關經濟結構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地位,站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性高度🤰⛹🏿♂️,對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進行製度層面的謀篇布局。將增加消費𓀁、擴大內需與民生建設統一起來,特別將改善民生視為經濟結構優化的必要舉措,這就從根本上將民生提高到擴大內需的前提和根本的重要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會議將收入“分配改革”視為提高居民消費的關鍵,提出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消費能力”🧑🏽🏫;會議重提城鎮化的重要地位🌗👩🏻🦰,將城鎮化視為解決消費不足的重要舉措。這個舉措🧑🏽⚖️,顯然是針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失衡而言的。城市居民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從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農村消費支出比重則由68.9%下降到25.6%。
其次👵♏️,建立健全保障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體製為目標,改革政府政績考核,提倡綠色GDP,消除不利於低碳經濟發展、不利於轉變發展方式⚠️、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會議提出😠🧔🏼♀️,從製度安排入手,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製為抓手,增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其三,通過產業製度創新,改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產業鏈條與產業結構🦽。其核心在於縮短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遊產業鏈“低碳化”🐝。會議提出了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製,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製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行動計劃🍚。
其四,加大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議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並重組👆,解決好落後產能淘汰問題,同時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形成新的產能過剩。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振興裝備製造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者單位💃🏽: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