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作為上海科創資源最密集、產業發展最活躍的核心區域,是潛在科創核爆點”,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昨天接受記者采訪🖍,解讀《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方案(2023——2027)》時這樣說。
陳強認為,這意味著浦東將直面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最前沿”,成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引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由此在推動浦東自主創新發展方面,無論是目標和戰略規劃,還是條件和能力建設♥︎,都應從這樣一個高度來加以認識◀️。
不過,陳強坦率指出✈️,對標全球典型科創區域🧑🦰,浦東在一些核心指標上仍有較大差距👨🦼。一是科技創新基礎力量欠缺。高水平大學、高能級研究機構🦎、高效能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是激發科創核爆點的關鍵。紐約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康奈爾大學等一眾世界知名大學🚡,集聚了全美10%的博士學位獲得者🚧、10%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及近40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形成了以計算機軟硬件、生物工程為核心的產業集群;矽谷擁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系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斯坦福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帕洛阿托研究中心🐬、美國國家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等。對比這些區域,浦東還要加快積蓄科技創新的基礎力量👩🏻🦯。
二是缺乏一流企業引領支撐。浦東應著力拓展對未來千億/萬億級產業賽道主動布局和整體規劃的想象空間👩🏽🚀。深圳之前布局的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未來產業已進入擴張期,未來5年有望倍數級增長。此外⚃,浦東在跨國公司總部、中上水平優質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上有一定優勢,但尚未出現可以比肩華為、阿裏、騰訊,占據生態位高端🍀,掌控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旗艦型企業👳🏽🎖。
三是全鏈條支撐有待強化🕑。一方面,應持續提升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算力設施、功能性平臺等優質科創資源的開放設計水平和服務能級,賦能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另一方面,應著力健全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高質量孵化體系和投融資體系🐳。
陳強表示,對於這些問題,綜改方案都有所涉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實質性舉措。
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力量格局以及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已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高度復雜性。陳強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浦東要進一步打造“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桿”🔙,就應充分依托已形成並仍在不斷累積的各種優勢,其中最值得關註的是兩大優勢🫷🏽。
首先是新型舉國體製的優勢。浦東應該基於這一製度優勢做好文章,特別是要在“新型舉國體製”的“新”字上多下功夫,在動員👧🏻、組織👊🏽、激勵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不斷推動體製機製創新🫨,打造面向特定產業的戰略科技力量👏🏽,形成持續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攻堅克難的體系化能力。
同時👘🤤,浦東作為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通道和樞紐,可以在不斷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基礎上🫷🏿,借助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強大消納能力,快速釋放科技成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所蘊含的充沛能量🧛🏽;反過來🈺,如果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能夠暢通實現🤜🏿,也能形成正向反饋,反哺原創性研究活動👄。
陳強認為,對浦東而言,加快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催生更多原創性成果🚣🏼♂️🛍️,關鍵就是要代表國家鑄就更多“破門利器”,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產業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產業集群。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鏈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57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