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9月20日電(申冉)今天上午🚨,在南京舉行的2011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鄭時齡向參會代表坦言⬅️,上海雖然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走的很快,但其城市發展規劃的模式需要反思,不應成為其他城市學習的榜樣。
鄭時齡說:“上海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當中,註重規模🕵🏼、註重新的建設、忽視了內在的更新🦸🏼♂️;註重短期目標、註重宏偉的尺度形象;習慣從空中♚、從模型中來看城市,忽視了用腳所走過的城市平面🤤。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不成熟的地方💂🏽,中國目前應該致力於打造大眾宜居的城市,請不要再學習上海的錯誤。”
鄭時齡在發言中表示🎡,當年上海所提出的“一年一個樣 三年大變樣”的口號✈️,這樣的城市發展思路成為中國大部分城市所追求的模式。造成的後果是♾🚅,目前中國城市化規模發展迅速,但發展模式單一👩👩👦👦,城市擴張不僅“蠶食”大量土地和其他資源,同時也帶來千城一面、城市發展不均衡等嚴重問題,亟待反思檢討。
他介紹,目前全國土地中,無法居住的部分占三分之一,近50年來水土流失的面積又達到三分之一☹️,能夠生存的土地總量也只有三分之一。短短半個世紀👨🏿🎓,中國人口增長一倍,但生存空間減少了一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短缺,人口密集成為長期影響中國發展的一個製約因素。
鄭時齡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城市片面追求城市硬件發展、城市天際線的壯觀程度🟥,盲目擴大空間面積、擴建新區新城的趨勢有增無減🦹🏻♀️,城市化面積遠遠超越城市化水平📀,占掉了大量的良田耕地。
他特別以上海為例,自1985年至2008年💅🏼,上海建造了8億平方米的建築,其中5億平方米為住宅🏏。按照2005年的統計,中心城區的開發強度為0.88,高層建築的開發強度大約為東京的3.35倍🌻。但“盲目建設並沒有考慮到城市居民居住的宜居和舒適性🤾🏽♂️,新城區缺乏與原有城市的聯系🥦,缺乏城市人性化空間和合理的路網結構以及生活網配套🏋🏿♂️🧜🏻♀️。目前🧔🏻♀️,上海仍然存在各地區之間環境資源🌽、交通資源、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資源之間的不平衡,城郊結合部在城市環境和城市管理上依然存在一些空白。”
鄭時齡在會上反問與會代表🧍,“千百年來不斷完善的規劃原理和建築學原則正在被推翻🙌🏻,一百年後人們將如何評價我們這個時代的城市發展?”
他表示👨🏻🚀,城市不應僅僅成為精英宜居的地方,即使這個城市並不宜居,對於精英們來說影響也不大🐭。城市應該是讓所有居住在這裏的普羅大眾都能夠過上有尊嚴🎙、幸福安全🔠、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城市的品質,消除城市區域間、城鄉結合部之間的發展差異,這才是中國城市規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