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011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92歲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謝家麟和90歲的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吳良鏞榮獲大獎。有評論呼籲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不能越來越老,要把機會讓給年輕人🟰。昨天🧚🏻,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就此事回應稱🏌️♂️,獎勵的標準是看個人的貢獻,並表示今後希望給35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多成長的機會。
>>18歲
諾獎得主平均年齡 遠低於最高科技獎
據統計,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創立以來,共有20位院士獲獎👨🏻🚀,獲獎者平均年齡83歲🕵🏿♂️。而2009-201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化學♎️、醫學獎共有21位科學家獲獎,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5歲。兩者相差18歲。
為什麽中國出不了諾獎得主🚝?有評論認為💆🏻,這與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獎勵機製有關。有專家指出,諾貝爾獎的評判標準是基於一個具體的成就,而中國最高科技獎則更側重於科學家的自身經歷,主要看科學家是否主持過大型工程💂🏿、科學家的研究及成果是否帶動了一個產業的發展。還涉及到論資排輩的問題。
>>35歲
給年輕科學家機會 承認老科學家功勛
對此,萬鋼表示,青年人才培養是非常值得關註的一個問題。萬鋼指出,應該鼓勵年輕人都能夠獲獎,這並不抹殺那些為國家奮鬥了幾十年的老科學家。因為獎勵的標準還是他所做出的貢獻。
“我所說的青年概念很清晰🖋,是35歲以下的。”萬鋼說,人其實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的階段是35歲以下。他說他“特別特別想”給35歲以下的青年壓更多的擔子,使他們有更多成長的機會。
>>經費
青年科技人員待遇 將不再“論資排輩”
萬鋼透露🏞,本次科技改革,要特別強調35歲以下這個概念,基本指的就是大學畢業讀完博士以後工作幾年或者讀完博士後的青年人才。
一方面要讓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獨立承擔任務👨🍼。同時👩⚖️,在待遇方面打破“論資排輩”,突出公平。今年在科技經費的管理上也特別確定了部分經費,明確說明可以作為這些科研人員的工資🧑🏿🎤、績效工資、獎勵,特別是在分配上確定了公正透明的原則💇♀️。
在碩士📅、博士等求學階段,管導師叫“老板”,給導師白“打工”的現象普遍存在📐。在重大項目中,很多青年人才的學術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對此,萬鋼批評說,過去我們一些大項目都是名教授承擔,在裏面幹活的卻得不到公正的待遇。這次特意明確,必須要透明公正🥹,讓青年人才得到應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