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四合院的溫馨🧑🚒、上海裏弄親情和江南街巷風情🤙🏼🫃,住過這些老居民區的人們對此都留有美好回憶🧑🏫。可現在,人們在鋼筋水泥“森林”裏💇🏻,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珍貴的人情味。昨天,在2012年度蘇浙滬文化執法培訓交流會上,長期致力於我國古城古鎮的保護工作🧎🏻♂️➡️👨🏻🚒、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疾呼➜👩❤️💋👨,急功近利導致城市特色逐步消融,變成全國“萬樓一面🧝🏼♂️,千城一貌”。現在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區、別墅群,看似很先進🔮、科學🧔🏼♂️,卻少了一份“人情味”。
現代住宅設計丟了人情味
在阮儀三看來,中國的建築是獨具特色的✯,不僅因為其歷史悠久🈲,還由於其人文和歷史環境的獨特,形成與西方完全不同的體系與類型。中國的歷史古城遍及全國約2000多個🤳,數量之多🧑🏻🦽,傳統特色之豐富舉世聞名👮🏿♂️,古城中也留下很多不同時代的歷史建築和文化古跡。 “很可惜🧚,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原有的特色風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城市記憶、歷史記憶正在慢慢消失😫、變味! ”阮儀三無奈地說。
他拿中國傳統民居舉例🧑🤝🧑,“四合院、石庫門等傳統建築🤜🏻,都是從闔家團聚需求的角度來設計,崇尚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阮儀三說,現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高檔小區🧔🏻♀️👨🎓、別墅群,設計講究間距、密度👩👩👦👦、綠地率💆🏼♂️、停車位等指標,看似很先進♝、科學,卻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感情,鄰裏關系變得冷漠和功利。
阮儀山直言🦻,急功近利的建設致大多數的城市失去了原來的特色和風貌,城市也就失去了記憶。他在會上疾呼🤛🏼,中國建築的博大精深以及傳統技藝似乎逐步被人們遺忘🍄🟫,呼喚中國建築的內涵回歸🩶,保護城市遺產刻不容緩。
古建築裏才能講出故事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阮儀三教授曾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保護。平遙是中國境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可會上🕌,阮儀三卻惋惜地透露,當初在平遙周邊🏀、比平遙更好的明清建築群還有若幹處,現在已全消失了🖐🏼,變成統一的鋼筋水泥“森林”。
“只有古建築留在那裏,我們才能講出故事🛰。沒了古建築,故事講得再動聽也沒有意義🔌,沒了吸引力! ”阮儀三痛心地說,人的感情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歷史建築才是維系人們思想感情的物質存在♟。如果人們再不重視保護這些歷史城市遺產👷🏽♂️👩❤️👨,那麽“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名言,恐怕就要變成“桂林高樓甲山水”了😓!
整舊應“延年益壽”
阮儀三認為,在古建築保護方面🧛🏻♂️,許多人的保護意識和觀念很落後,缺乏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意🧑🏿🏭。 “有人認為,拆了古城可以建新城,殊不知它的歷史價值大打折扣了。 ”阮儀三說🏃♂️➡️,有人錯誤理解保護古城就是恢復歷史建築,重建古建築物👩🏼🚀🎖,熱衷於蓋廟修塔💇🏼,新建傳統特色街,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或出於發展旅遊業的需要🤡,一味地追求經濟回報,出現許多短期行為。
他舉例說,現在很多地方都在修建歷史建築👩🏼🚒,如許多建築群打著“明清一條街”旗號,可街上的建築都刷成大紅色🧛🏿♀️,就明顯出了問題😆。因為建築色彩的施用,在明清封建君主製下仍然受到等級製度的限製👨🏿🦳,只有紫禁城的顏色是紅、黃色的,與紫禁城相聯的周圍一些重要建築都是紅色,而其他建築的顏色大多是灰色,普通百姓住宅怎麽可能用紅色?
阮儀三指出,歷史文化保護應恪守原真性原則,即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原先本來的真實歷史原物🫸🏼,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做到原汁原味。整治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維修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或是新造個“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