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領域·
上海市建交委日前發布《上海市“十二五”建築節能規劃》,明確上海市將重點抓好新建建築節能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至2015年實現全市建築總能耗增幅小於33%的節能目標。這個看似低調的數據讓筆者松了一口氣🌦,慶幸沒有出現數值目標的“大躍進”。有感建築節能同樣需要科學發展觀,還需要務實精神和大局觀🔮🧑🏿⚕️。
“十二五”期間我國建築領域目標是節能8.5億千瓦時,將近3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氣體76.6萬噸🧚,節約水資源0.3億噸,可循環的材料1.1億噸,這些都是絕對量的削減🤞🏿,任務艱巨🦬。顯然,上海沒有照搬照抄,有理性思考。從全國整體看,並未提出🆔,現階段也不可能提出能耗下降的總量控製目標👮🏼,即使在全國建築領域提出了節能絕對量的削減目標❤️🔥,各細分行業、不同地域的能耗和碳排放也只可能是有減有增,例如北方采暖建築重點是完善節能措施減少供熱能耗,南方地區百姓住宅建築能耗卻明顯是剛性增長🧑🏼🔧;老百姓的居住建築環境舒適性遠未達到健康水平、能耗普遍處於低水準🔶,需要留有能耗增長空間👎🏽;既有的政府辦公大樓♥️、高檔寫字樓及大型現代化的商業建築在用能設備裝備上已與國際水準看齊,卻由於設計、施工及管理的粗放而留下相當大的節能潛力👆;處於建設高峰期的城市、正在快速發展的城鎮建設則是不可避免的能耗看漲。綜上所述🧎♂️➡️,建築領域節能減排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特別是我國人均能耗尚處世界低位🛳,國民經濟剛性增長,百姓生活質量還有待提升,建築能耗不能冒進搞總量控製,而是需要重抓能效(相對節能)、科學製定控製增幅的目標。
建築節能與其他行業一樣,需要科學製定目標、正確的技術路徑、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和可量化的評價體系。而目前建築節能工作的短板或瓶頸卻正好是後者可量化的評價體系的欠缺。筆者特意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這些年我們不乏政策激勵(已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建築節能示範項目和技術推廣引用)🚴🏽♀️、不缺技術引進(擁有萬國技術和產品),卻缺乏完整的建築能耗統計🔳、建築能效評價數據和體系𓀖👷🏻♂️,做了許多“秀”,卻道不清有多少效益,許多示範項目只不過是技術和產品的堆積和展示🈲,不乏“綠色建築”不節能的怪現象🧚🏼,出現一批一批的偽綠色建築。實際上貼標簽的“節能建築”不可取⛏,重要的是實際的節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這需要建築運行的數據監測和評價,也是製定節能目標👨🏽⚕️、考核效益的重要依據。我國的建築能耗數據極不完整,能效指標難產,已成為嚴重阻礙建築節能工作的瓶頸。為此,近年從國家到地方在大型公共建築及政府辦公大樓的分項計量示範上不斷發力🙋🏼♂️,一批大學綠色示範校園更是將校園大大小小的建築設施都納入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公示能效數據🙋🏼♀️🐯、倡導建築節能和綠色生活🚔。
談到建築能耗數據,不得不說一個問題🧗🏻♂️,就是政府各級部門的大局觀問題👱💂♂️。如上所述建築能耗基礎數據的監測監管及統計的重要性應該不難理解,而獲取這些數據🤾🏽、為建築節能服務的確不易⏰。
一方面是建築節能研究機構奔波於申請項目資金🚐、尋找數據渠道,費盡萬般辛苦也難以獲取完整的數據信息。而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能源行業集團掌握著諸多數據信息資源,寧可閑著也不願為公益性的建築節能研究做貢獻,視為私權不予共享,甚至拒絕合作🪡。
這不能不說是缺乏大局觀🌉,其後果是阻滯了節能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筆者認為🙅🏻,“十二五”期間建築節能將進入量化考評深水區👨🏼🦰,打破政府部門利益、最大限度共享公共數據資源、紮實做好數據積累與分析,方能科學製定發展目標,正確選擇技術路線,實施有效節能措施,獲得節能效益。這是一件非常簡單而又復雜的事,關鍵看政府的理念和決心。
(作者系恒达平台綠色建築及新能源研究中心教授、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