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諸大建:從裏約+20看綠色經濟新趨勢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12-07-30  瀏覽➞:
          裏約+20會議上通過文件《我們憧憬的未來》🛌,辟有“可持續發展和根除貧困語境下的綠色經濟”專章,強調綠色經濟對傳統以效率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增加了兩個重要維度:第一,綠色經濟試圖將空氣🧑‍🦽‍➡️、水、土壤、礦產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計入國家財富預算,強調經濟增長要控製在關鍵自然資本的邊界之內;第二,綠色經濟試圖將“公平”或包容性變成與傳統經濟學中的“效率”同等重要的基本理念🏚。

          相對於以往不涉及經濟模式變革的淺綠色改進,新倡導的綠色經濟是一種深綠色的變革。我們需要深入討論對綠色經濟的三種理解及其思考問題的深度差別👨🏻‍🎓。

          最流行的綠色經濟概念是效率導向的

          最流行的綠色經濟概念是效率導向的🗑🪗。類似於研究勞動🫒、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如果簡單地把經濟產出看作自然資本投入和資源生產率的乘積(GDP=GDP/EF×EF🖖🏼,其中EF表示所投入的生態足跡)✊🏼,那麽綠色經濟就是要從粗放性地投入自然資本,轉向集約性地提高資源環境的利用效率或資源生產率。這樣的綠色經濟觀點持有弱可持續性的看法🗒,認為只要經濟增長能夠抵消資源環境的損失,財富總和實現非減增長就是綠色經濟的🙋🏽‍♀️👨‍🦯‍➡️。

          在具體政策上🙋🏼‍♀️,效率導向的綠色經濟一般強調兩個創新。一個是要把稀缺的自然資本的價格搞正確,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例如對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等消耗減少補貼、增加稅收等等🫠🌬。另一個是用綠色GDP或者包容性財富指數衡量經濟發展,識別GDP的組成結構並扣除自然資本的損失,其中自然資本用貨幣來衡量🧞。在利益問題上,從裏約+20會議上可以發現🤽🏻‍♂️,發展中國家一般會抵製前者💁🏻,因為擔心發達國家以綠色稅收的名義設置貿易壁壘,例如歐洲提出的航空碳稅等;而用自然消耗獲得經濟增長的國家會擔心後者,因為平常強調的高的經濟業績因此大幅度縮水,從寬泛意義上的可持續性變成嚴格意義上的不可持續性。

          這樣的綠色經濟觀念🫂,雖然相對於粗放型的拼資源拼環境的褐色經濟有進步意義,但是進步有多大是存疑的🧡👨🏿‍🚀。因為存在著兩個關鍵性的難題。一是微觀意義上的效率提高沒有考慮宏觀上的反彈效應👉🏿💎,例如更多的人擁有低排放的小汽車,導致更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無法保證經濟增長是在地球邊界之內👱🏻。二是用總和財富增長表示綠色經濟和可持續性,意味著關鍵自然資本是可以替代的🧠,這與新的綠色經濟強調關鍵自然資本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矛盾。

          深綠色經濟概念◽️:經濟增長的規模是有限製的

          更深層的綠色經濟概念,強調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受到自然邊界的限製💂🏽‍♂️,因此無限製的經濟增長是需要控製的🆑。一般可以運用EF=GDP×EF/GDP進行分析👩‍👧‍👧,其中EF/GDP表示物質強度的高低👮🏽,雖然技術效率改進可以導致強度降低,但是無限製的經濟增長導致反彈效應,因此總的自然資本消耗是增大的。而關鍵自然資本是不可替代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有關生態足跡的研究👨‍👧‍👦,表明地球生態能力從1970年代就已經出現透支🟪,到2008年地球生態足跡超過地球生物供給能力已高達50%。最近⛵️,瑞典學者羅克斯特侖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成果《人類的安全操作空間》被廣泛引用,更是證明了人類經濟增長面臨著10種地球邊界,其中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流失、磷和氮產生等三種邊界已經透支或超越👤。

          在具體政策上,基於規模的深綠色經濟概念,強調地球上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是有限製的🧑🏼‍🚀,類似於人體的發育過程🍢,經濟系統依賴的物質增長是階段性的事情🎓。在地球自然資本充裕的“滿”的地球狀態下,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可以大幅度擴張🍂;但是在接近地球自然資本邊界的“空”的地球狀態下✩,經濟增長的物質規模應該控製,從追求物質資本的擴展轉向追求人類福利的發展🤹🏼。

          基於規模的綠色經濟觀念把1972年提出的“增長的極限”問題以新的證據和邏輯提了出來。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1️⃣,裏約+20會議上🌶,可以發現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利益分化和觀點分歧🟤。發達國家希望用生態規模問題限製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增長,但是回避自己的過度消費問題;發展中國家批評發達國家的過度消費導致了地球邊界的突破,但是不希望用地球邊界的名義約束自己的必要增長🔧。

          最深刻的綠色經濟概念:經濟增長需要關註公平

          最深刻的綠色經濟概念,強調在生態規模受到限製的情況下,經濟增長需要關註公平,要保證地球上的每個人特別是窮人具有公平享受自然資本的權利。一般可以運用HDI=HDI/GDP×GDP/EF×EF進行分析(其中HDI表示人類發展水平🦢,HDI/GDP表示單位GDP的人類發展水平,後者是由合理的財富分布決定的),表明在一定的生態足跡和一定的生態效率下,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取決於對經濟增長成果的公平分配🥥。

          有研究表明,只要用3%的糧食🧜🏿,就能讓占當前全世界13%的營養不良人口免於饑餓,而富裕人口每年食品鏈中浪費的都比這多👩🏻‍🦽‍➡️。同樣,要讓當前19%還沒有用上電的人口都擺脫能源貧困🐬,付出的代價只是讓現有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1%🉐,但目前世界上一半的碳排放是由11%的富裕人口造成的。因此🐘,讓地球面臨巨大生態壓力的不是脫貧,而是財富分布的極端不公。這就是說,在生態公平的情況下🫅🏼,不需要超越地球極限的生態足跡就可以養活所有地球人🏌🏻‍♂️,正是富裕人群的過度占有和奢侈消費導致了地球邊界的突破👱🏼。

          在具體政策上👮🏻,基於公平的綠色經濟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仍然需要有物質性的增長解決基本需求問題⏯,新興經濟體到了自然極限邊界需要穩定增長,而超過地球邊界的發達國家需要減少物質增長為前兩者騰出發展空間😏。

          在利益問題上👩‍🍼,在裏約+20會議上,可以發現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一般強烈地強調公平觀點🫵🏻,認為綠色經濟首先是具有包容性的綠色經濟👨🏼‍⚖️。但是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等消費主義國家一般抵製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意味著需要大幅度地減少個人、組織和國家的消費增長。
          綠色經濟發展👨‍🚀:共同的原理和不同的戰略

          在具體實施中🙏,綠色經濟常常被理解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用綠色的方式繼續促進經濟增長👩‍🎨。然而這是又一個需要深入辨別的問題📪。

          按照前述的綠色經濟包括經濟效率👰🏿‍♂️、生態規模、社會公平的概念🚵‍♀️,不同的國家實施綠色經濟,首先是考慮多大的經濟增長是必要的🏌🏻‍♂️。在裏約+20會議上,樂施會的高級研究員凱特·拉沃斯提出了一個多納圈理論(《人類的安全和公平的發展空間》),他認為,如果說地球有一個資源利用的最大上限👨‍👨‍👧‍👦,超過這個上限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環境退化,那麽👆🏼,同樣應該有一個資源利用的社會基線,低於這一基線人類就無法生存🚣🏻👱🏻‍♀️。按照安全和包容的綠色經濟概念♠️,所謂的“多納圈”就是指這兩個界限之間的空間🥨,前者是地球邊界,後者是社會邊界:在這裏👨‍🦼,每個人都能獲得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源,但人類整體又生活在地球的承載能力範圍內🕝。

          這次在金磚國家與綠色經濟的研討會上,我提出了綠色經濟發展應該有共同的原理和不同的戰略的設想👰🏼:

          1、發達國家的減少增長。發達國家的目前現狀是處於“甜甜圈”的外層👋🏽,人均GDP普遍在2萬美元以上,人類發展指數在0.8以上,但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過了10噸🚵🏽‍♂️,人均生態足跡超過了地球平均的2倍以上⏬。由於進一步追求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更多的資源環境消耗,因此發達國家的綠色經濟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同時減少物質消耗的增長🕳,實行地球邊界內的生態足夠戰略,或綠色經濟學家倡導的減增長戰略(degrowth)和生態學家所謂的繁榮的退卻🖕🏼,即在保持和提高人類發展指數不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存量資本的折舊而不是增量的物質增長(例如經濟增長在1%左右的水平),減少資源環境的消耗回到地球邊界以內↗️。

          2🦶、新興經濟體的綠色增長🙅🏻。新興經濟體的目標應該是進入“甜甜圈”中間層,維持在地球人均生態足跡和發達國家人均生態足跡之間,實施地球邊界和社會邊界內的生態效率戰略🏊🏼。不要走發達國家用無限的地球物質消耗追求經濟增長的老路🤾🏿‍♂️🦵,超過地球邊界進入超越地球極限的外圈。

          3、發展中國家的綠色增長。發展中國家目前大多數處於“甜甜圈”的內層,雖然人均生態足跡低於地球人均的2.7公頃🥠,但是人均GDP低於1萬美元🤹🏿‍♀️、人類發展指數低於0.8🧖🏼‍♂️🧔🏽‍♂️,遠遠沒有超過社會邊界的要求🧔🏻,因此🔕,主要任務是用可以接受的地球自然資本消耗實現高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甜甜圈”的中間層🤶🏽👩🏿‍⚕️。
          綠色轉型可視為中國發展的主旋律

          綠色經濟對於中國未來10-30年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綠色轉型可視為中國發展的主旋律。

          1、綠色經濟與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現在的綠色經濟,要求在關鍵自然資本非減的意義上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這樣的概念對於中國有實質內容地推進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許多人基於傳統的經濟增長概念,強調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人均GDP翻番突破一萬美元大關🧘🏻‍♂️。從綠色經濟的角度看,這是不夠的☝🏼💅🏼。綠色經濟意義上的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應該具有經濟高效、規模適度、社會包容的特征👇🏼,應該是人均生態足跡保持在發達國家水平之下,有與人均GDP一萬美元相匹配的人類發展水平,同時大幅度降低貧富之間的差距。

         2、中國推進綠色經濟的三個政策。

          第一是綠色經濟的生態規模政策。對耕地、能源等重要的自然資本,要實行總量控製,形成倒逼機製🪒🚵🏿‍♀️,限製GDP的規模和速度過快增長🌑。第二是綠色經濟的分配公平政策。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機會🤹🏽,要把資源環境總量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到各區域。初始分配體現公平💂🏽‍♂️,特別是照顧貧窮人口的生態權利。第三是綠色經濟的效率提高政策。通過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資源環境的生產率,自然資源要通過市場機製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三條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系統,才能真正推動綠色轉型。

          3🧑🏼‍🎄、綠色經濟與中國發展差異化戰略。

          按照現在的速度發展,不用1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人均生態足跡就會超過世界人均水平,因此中國轉型時間緊迫。中國的綠色發展應當是生態足跡適度往上走,在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空間內🕊,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從區域看,沿海發達地區是生態優化功能區,應該在提高經濟社會水平的同時降低生態足跡;中部地區是重點發展功能區👎🏻,要盡可能提高生態效率,用較少的生態足跡增加實現有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而在生態禁止發展和限製發展功能區,重點是降低貧窮人口比例,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諸大建 作者為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相關鏈接】全球三次綠色浪潮

          從1962年卡遜《寂靜的春天》問世以來,世界性的綠色浪潮可以分為三季:

          第一次綠色浪潮——環境主義浪潮

          第一次綠色浪潮發生在1960-1970年代,理論思考以《寂靜的春天》和《只有一個地球》等著作為代表,製度性的事件是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環境保護應該成為發展的重要方面。

          第一次綠色浪潮的理論成果🧑‍🧑‍🧒,一是對追求無限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提出了批評和反思🚵🏼‍♂️📷,指出褐色經濟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沒有帶來所期望的環境和社會的發展🧡。二是強調從末端治理的角度消除經濟增長的負面環境影響,具有先汙染後治理的特征,環境保護部門開始成為環境治理的體製力量。

          第二次綠色浪潮——弱可持續浪潮

          第二次綠色浪潮發生在1980-1990年代👸🏻,理論思考以《我們共同的未來》和《倍數4》等著作為代表,製度性的事件是1992年的裏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二次綠色浪潮的理論成果,一是提出了基於弱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思想,強調經濟、社會、環境等三個支柱總和意義上的非減發展🆗,認為只要經濟增長的成果能夠充抵資源環境退化💌,發展仍然是可持續的。二是從末端治理進入生產過程,提出了經濟增長的綠色化改進💣,重點是提高資源環境的生產效率🧔。

          第三次綠色浪潮——強可持續浪潮

          第三次綠色浪潮發生在本世紀以來的2000-2010年代,理論思考以聯合國環境署的《全球綠色新政》和《邁向綠色經濟》等為代表,製度性的事件是2012年的裏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呼籲經濟範式變革的意義上提出了綠色經濟新理念。

          綠色經濟新理論有兩個特征👩🏽‍⚕️。一是提出了基於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思想,強調地球關鍵自然資本的非減發展,意味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尊重地球邊界和自然極限。二是提出了包含自然資本在內的生產函數,要求綠色經濟在提高人造資本的資源生產率的同時,要將投資從傳統的消耗自然資本轉向維護和擴展自然資本,要求通過教育、學習等方式積累和提高有利於綠色經濟的人力資本🪓。(諸大建)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