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陽🏊🏼♂️🏃🏻♀️➡️: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公民建築”
來源👜:http://www.cbda.cn/html/gd/201
時間:2012-09-24 瀏覽:
王駿陽 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著名學者💮。2008年至今,一直任中國建築傳媒獎終評評委。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不能指望開發商成為慈善家。需要發揮的是政府在保障房和廉租房方面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改變思路和規範的話🐤,結果大概只能是廉價的商業住房而已⏪。
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公民建築”。但你不能指望在沒有“公民社會”的情況下已經有一種“公民建築”存在並對之進行所謂“推廣”。
——— 王駿陽
目前正在接受申報的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是中國首個側重建築的社會評價、實現公民參與、體現公民視角,以“建築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為評獎標準的建築獎🦔,也是目前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建築獎。近期南方都市報將就建築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建築師的社會責任等問題推出系列訪談。本期推出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終評評委王駿陽的訪談,他認為目前中國的建築更看重象征性而缺乏現代性🧓,因此中國社會各級官員仍然對建築的象征性樂此不疲🔬,而一旦建築成為政治象征的工具,文化批評便難以企及。
中國的建築缺乏現代性
南都:你能否點評一下過去兩屆建築傳媒獎中幾位對建築史和理論研究做出過積極貢獻的獲獎人👩🏿⚖️?
王駿陽♑️:我對漢寶德先生的評價很高。雖然他的設計作品我不敢苟同⬜️,但是作為一位歷史理論學者,他在普及建築文化方面的工作無人能及。當然,這得益於臺灣公民社會的成長本身🤴🏿。或者說🔋,它既是臺灣公民社會成長的組成部分🙍🏿♀️,也是它的產物之一🔢🧑🏽🏫。二者相輔相成📒。
南都👼🏻:你怎麽看當下國內缺少建築評論、特別是面向公眾的建築評論的現狀?
王駿陽:與西方建築相比🧔🏻♂️,中國傳統建築一直比較缺少現代意義上的文化價值𓀄。一方面😔,建築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載體🚯,另一方面🕧,建築則是當權者控製社會的工具🏟。中國歷史上不乏畫論、詩論🖊,但是沒有“建築論”🧜🏽♂️,因為建築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範疇。
近年來中國“標誌性”建築層出不窮♿,特別為業主尤其是各級政府官員所青睞📐,就是因為大家都特別看重建築的象征性。現代主義是反象征性的,我們社會對象征性如此熱衷🧑🏼🦳,我只能理解為一種缺少現代性的表現。雖然我們的社會正在“四個現代化”上邁進,但是吳曉波在評述盛宣懷時說的那句“現代化有余,而現代性不足”似乎仍然是今天的寫照💆🏽♀️。
正是因為缺少現代性🚿,中國社會各級官員仍然對建築的象征性樂此不疲;也正是因為缺少現代性,一旦建築成為政治象征的工具,文化批評便難以企及。想對世博會中國館進行評論嗎🎶?對不起🧑🏼🤝🧑🏼,它的政治意義太重要了🤏❇️。就此而言,我特別看重中國建築傳媒獎📤,“標誌性”建築不會成為表彰對象,反而有助於在當前中國社會的條件下展開建築的文化批評。
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公民建築”
南都:很多國家的建築和規劃評論是社會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覺得他們有什麽經驗值得我們的作者和建築師們借鑒嗎👋🏼?
王駿陽:如果說有什麽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的話,就是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作用。專業雜誌往往都陷於專業的小圈子。但是要真正發揮文化批評的作用🤵🏻♂️,就一定要加強大眾媒體的專業性🙀🌅。國外大眾媒體的文化專欄作家往往非常專業🧜🏻♀️,可以真正成為大眾和專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它們的批評非常專業,但又是面向大眾的。
南都🎲🤎:媒體特別是大眾又有哪些可以做的呢?
王駿陽💆🏽♀️:更多參與😖,但是要在理性的基礎上參與🧛🏼♂️,而不是網絡上常見的謾罵和聲討。
南都:建築評論和公眾關註的缺失是否也會反過來影響當下建築的質量,使得“公民建築”難以得到推廣?
王駿陽: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公民建築”。但你不能指望在沒有“公民社會”的情況下已經有一種“公民建築”存在並對之進行所謂“推廣”。中國建築傳媒獎的主題是“走向公民建築”🙇🏼♀️💆🏼♀️,意義在於通過“走向公民建築”的討論促進“公民社會”在中國的形成📲。他是一項自下而上的“從基層做起”的工作👨🏻🦲。
南都🧑🦼:那麽中國建築傳媒獎作為一個大眾媒體發起的獎項,你覺得對於建築實踐和公眾參與有否產生積極的影響?
王駿陽:中國建築傳媒獎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我看重的是它的“非官方”色彩以及將大眾媒體與專業人士相結合的努力。當然,最重要的我前面已經說過👷🏽♀️,它是推動中國公民社會建設的一個力量💇🏼。
“獨立建築事務所”是沖破體製的活力所在
南都🕥: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兩年國內你比較關註的建築師🧜🏽♂️?
王駿陽:我更看重“獨立建築事務所”這個群體。這些“獨立建築事務所”的作品參差不齊💇🏽,魚龍混雜🆙,但是它們卻是沖破固有體製的活力所在,而且整體水平在持續提高。他們代表了不同的設計思路和追求,對中國建築多元化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南都🤦:從這些作品中能不能看到當下建築設計理念和體製上的一些趨勢?
王駿陽:已經說了“獨立建築事務所”對固有體製的突破作用,有點像舉國體育體製中的李娜🦶🏻。需要加強的是它們在體製中的合法地位,以及建築師協會對它們的服務和幫助🧑🏿🦰。但是這最後一點本身就涉及體製改革的問題🙍🏽。
南都⛰:你本身也是一位實踐建築師,而且不少項目集中在一地。你覺得這樣的實踐方式和時下多見的集群設計項目相比,對建築師和大眾來說各有何優劣?
王駿陽:做設計只是我的業余之事🙌。不過,做設計一方面確實源自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加深自己對建築學認識🚣🏻♂️。它使我思考,理論與實踐會有怎樣的關系,或者對一個設計者理論究竟能夠發揮什麽作用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因此🫅🏻𓀝,除了具體項目不可否認的商業性質之外,設計本身的意義更多是專業性的👩🏿🔧🤸🏼♀️,而非社會性的。與所謂“集群設計”相比🧑🏻🦲,它們的意義更多的是個人性的。
保障房和廉租房的設計需突破觀念
南都🏌️💨:過去兩屆建築傳媒獎中湧現了許多不同類型和尺度的作品👨🏼💼,能否講講其中讓你印象最深的一個獲獎作品?
王駿陽:都市實踐的“土樓公舍”。
南都⛓️💥:這是一個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創新的廉租房項目。但與此同時國內仍在大批量地快速生產住宅項目,對此類項目你覺得建築師應該從哪些方向去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裏去尋找提升居住品質和文化的可能?
王駿陽👩❤️💋👩:在經過住宅由政府包攬再到將住宅建設全部推向市場的轉變之後⚰️,我們的政府終於認識到其在保障房和廉租房方面應該發揮的作用🟦🤬。可惜的是,我們中國的保障房和廉租房還沿用著商業住宅的許多做法💁🏿,尤其是規範方面🙍🏻♀️,這使建築師很難突破🧕。
南都👉🏽:你對於住宅開發商有沒有一些建議?
王駿陽:開發商有自己的利益🎂。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不能指望開發商成為慈善家。需要發揮的是政府在保障房和廉租房方面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改變思路和規範的話,結果大概只能是廉價的商業住房而已。
南都👩🔧:對於已經啟動申報的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你有哪些方面的期待和建議?
王駿陽👂🏿🚣🏻♀️:期待有優秀的保障房和廉租房作品出現,盡管在當前製度之下,我對此並不樂觀📺。
南都:對於關心建築、想要更好地理解建築的讀者,能否推薦一些書籍給他們🧎🏻?
王駿陽:漢寶德先生的《中國文化講座》和趙辰教授的《“立面”的誤會》👨🏽💼。更加專業一些的是朱劍飛博士主編的《中國建築60年(1949-2009)歷史理論研究》🤮。與此同時,希望有更多人去讀些與“現代性”有關的書籍。對於大眾來說🌅,建立“現代性”的觀念也許比增加建築本身的知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