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A2/E8/6E16E593D2F75924EB2FD76C033_91D88DCB_55D50.png)
【來增祥】:恒达平台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高級建築師🍲;俄羅斯國家資質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建築裝飾協會名譽會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設中心專家組組長
發展軌道交通,要因地製宜,考慮動態因素
【記者】:21世紀,對於中國的公共交通建設來講👟,應該是軌道交通大發展的時代🦸🏻♂️,特別是地鐵的建設更是如火如荼。作為行業專家🏋🏻♀️,請您談一下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發展的?
【來增祥】:我覺得城市軌道交通,一般主要指地鐵🧬。當然地鐵也可以是在地面🚐、高架上行駛的輕軌🪇,具有安全、便捷🔔🩹、高效🤽🏽、舒適等特點。地鐵把地面空間轉移到地下,使得人們在城市地面的活動空間都顯得比以前寬敞🏄🏻。同時🖖,地鐵的軌道線路可以穿越市中心,既不幹擾地面交通,又能縮短與城市地面各處的距離9️⃣,很好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相關數據顯示,到2011年底,全國已經有14條城市軌道交通⛲️,運行總長度達1740公裏🧍🏻。另外有15個城市正在建設的一共有70條線路🏅,總長度大概是2000公裏🧢,不包括原來建造的。還有一個數據,全國搞地下空間發展規劃的共有50個城市,有已經規劃好的,也有正在規劃中的,共計線路約400條,總裏程為13000公裏左右,現在只有1700多公裏。從數據上看,這是中國地下軌道交通大發展的時期,是具有戰略性的,符合人們改善都市生活和優化出行的根本利益。
總的來說🧑🧑🧒,從環境整體來看,從戰略目標來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是極為有利的,對減少擁堵、改善城市地面環境、節能🖲、減少汙染都有好處。但具體怎麽規劃?怎麽布線🗡?怎麽設站🟥?選用什麽類型?是地下、地面還是輕軌?列車幾節編組?要考慮的問題非常多。雖然很多城市都在做✔️,但在這方面顯得很倉促💇🏻♂️。因為地鐵與一般的工程施工設計不一樣🤽♀️,它有專門的學問,需要專業人才和技術上的支持⏏️。地鐵規劃的選線,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但這方面的人才和設計方面的人才都很缺乏。許多設計地鐵的人🪰,一般都是建築和結構工程專業出身,沒有相關地鐵建設的經驗,也沒有足夠時間來學習。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關註🫷🏼。在追求效率和進度的今天🚪,各地大規模搞地鐵建設,可能會出現考慮不夠周密的地方,留下安全隱患。尤其是地下建設,一旦建成🦹🏼♂️,要改的難度就比較大,投入就會很多🚎。我很贊成大力發展軌道交通🌀,但必須對自己的城市發展及人口增量情況,城市各地區的變化前景作評估。選線、地鐵車站的選型、車站規模、地下還是地面輕軌、幾節編組都要經過慎重的研究後再做決定,或者說要留有可供發展的余地,避免“文章做死”🦪。
對於涉及客流量多少的地鐵列車車廂編組節數和相應的車站規模問題,一般規模較大的車站,列車車廂為8節編組👩🏿🎓,站臺長度以上海地鐵站為例為186m🧜♀️,同時根據預測不同的乘客客流人數多少🏋🏿,也可以為6節編組或4節編組☸️,相應站臺的長度🍁,車站的規模也有所縮小,可能降低了車站建設的投資。因此上海地鐵相應地設置甲👩🏽🎓🧗♀️、乙💲、丙級不同規模的車站💇🏽♂️,但是根據地鐵建設經驗,當地鐵車站位置確定之後,車站周邊的房地產建設馬上會快速發展🤦🏽。因此地鐵車站規模和地區房地產人口的發展有一個互動的、動態發展的效應🧗♂️,例如北京的蘋果園站💂🏽♀️、上海的莘莊站都有這樣的發展經驗。因此,車站規模、列車編組都要考慮在一定時段期間的發展🧒🏽🧑🏼🔬。車站建設應留有可以發展的余地,使擴建時盡可能地易於實施🥈,降低投入✩。
內部裝飾要融合城市文化、信息、生態元素🚗、科技元素🤵🏼♀️。地鐵建設用材首先要符合城市建設的特點➾,要講究硬環境,看地質🔀、人口💃、交通是怎樣的情況🧗🏿♂️🔲,前期需要做周密的調研。多年前我曾到北方沿海一城市去看一個地鐵試驗站。這個站當時是借鑒北京⚅、上海地鐵站做的,但是在地質上上海是軟土,北京也不是石質底層,而當地是花崗巖底層🦓,因此在車站內的墻面采用了花崗巖上塗水泥砂漿再貼大理石的作法🦨,顯得不妥,應該發揮本地地質特色,采用北歐一些花崗巖底層地鐵站裝修的做法,即在花崗巖壁面上做好引水措施👨🏻🦰,利用花崗巖本身材質加以修飾💆🏽♀️,直接做成墻面,既經濟又具有地域特征。
地鐵車站設計的SHCB原則
【記者】🏜:請您介紹下地鐵車站室內設計應該註意哪些問題💛?
【來增祥】:從“以人為本”關懷人的角度來講🦻,在設計上應該遵循“SHCB”的設計理念。什麽是“SHCB”?就是給人創造一個安全⭕️、健康🌵、舒適、優美的環境。人們乘地鐵,從進出站、在地鐵站等候🦓、進入車廂直至下車出站這個乘車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問題,即“S-Safety”。在設計上有一個安全疏散計算公式,所有在車站裏面等車的人群,加上一列車廂開過來以後下車的人群,根據地鐵從站臺面上到出口上距離的長短,特別是樓梯的寬度,整個出入口的寬度相加預留一分鐘的時間📆,各種因素考慮算下來以後不大於6分鐘到地面的話是安全的。比如在地下的站臺🚷🧇,突然發生爆炸或失火的意外狀況,人們都慌亂地要出去💁🏽♂️,就要計算從疏散口到地面的時間,也要計算疏散口的數量和總的寬度。一般地鐵多設多個出入口,但是目前不少已運營的地鐵車站🧑🦯,由於涉及地免拆遷等因素,往往開通的出入口數量沒有達到設計疏散所需的出入口數量或部分出口關閉,在客流高峰期遇到突發事件✳️,逃生將受到阻礙,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還有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地面過於光滑,下雨天腳上難免會沾水⚫️,容易打滑。車站內玻璃材質用得太多,如設計不妥🙉,一旦碎裂就很危險等等🧚🏽♀️。又如設備方面消防設施🧑🏿🦳、應急照明等的定期檢測,都需要慎重細致地考慮與應對🤽♀️,安全是第一位的。
其次就是健康問題,指“H-Health”。怎麽把軌道交通做得更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更為溫馨,更體現人性化👰🏿♂️?這方面我們做得很不夠。我關註到一個情況:目前地鐵車站的新風量空間容積率🔬👨🏿🍼,在大城市特別是高峰時段是不夠的。如果容積不夠🌉,新風不到位,新鮮空氣的換氣量不夠,盡管大部分客流在地鐵車站通行的時間不會過久🦸🏼♀️,但汙濁的站內空氣還是有損於人們的身體健康🚵🏽♀️𓀊,在這方面應有相應的標準🧑🏿🦰,例如每一成人每小時的新風量應在30立方米,地鐵車站內也應有相應的標準。
地鐵車站的設計原則也應遵循實用經濟美觀,在新一輪的地鐵車站大量建設的時候,似乎應該把有關人們身心健康的車站內相關因素🤹🏻♂️,如結構構成🧖🏼♂️、空間形態、站內靜音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以進一步改善地鐵站室內空間的品質。同時室內凈高也與人的心理感受有關,因為人在地下本能地有一種地下恐懼感◼️,辨不清東南西北,容易覺得壓抑和憋悶🤽🏿。所以我們要創造一個更為合理的室內地下空間。
重視和關註人性化、人情味,更應講究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無障礙設計方面還有待提高。國外一些城市的地鐵在上下樓梯把手下面有不銹鋼做的盲文,手一拉到扶手🗝🧍♀️,就知道是什麽信息了。我們還只是設了盲道,盡管我國現行地鐵站有坐輪椅的自動提升機,但相應設施的實際運行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面。
“C-Comfort”就是舒適✍️🔣,這一點我們還應該更多地關註。我認為在地鐵車站不同線路與不同交通工具的連接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對於騎自行車換乘地鐵的人,沒有地方存放自行車。對於開私家車的人,地鐵站附近沒有合適的比較優惠的停車場🟡。對於不同線路的換乘👩👧👦,過去著眼於一次投資的最小化,殊不知眾多乘客每天換乘所耗的時間與精力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次資金投入多少的問題。
交通建築在文化與藝術方面的問題👨🏻🌾,就成為“B-Beauty”美觀的一部分👨🏻💻。交通建築的文化內涵不僅僅體現在裝修上。地鐵裏面本身就有人文與文化💁🏿♂️,站內的照明、廣告以及標識就有藝術與美感內涵,有人約會可能會約在站內的哪根柱子邊上🤽🎪。我希望人在地鐵裏面心情是愉悅的。可以有幾種表達👌🏽:一種是和城市特征、城市的地域文化掛鉤,一種是與地面典型的建築物或標識物掛鉤🚬🧑🏿🚒,人在地下缺乏相應熟悉的標識參照物,不知道車站地面上的參照位置🧏🏽♂️。所以我們在做人民廣場地鐵車站時,就在墻上做了一些不銹鋼材質的圖形,把地面上的建築進行了簡化,使人一目了然。如果地面上有一個博物館,就把博物館的一些元素裝飾進來。但文化的東西需要再創造♝,不能簡單照搬,要和現代交通建築協調⏏️,表達要簡潔,稍顯粗獷🤳,可以采用圖案或浮雕形式,無需太細,因為乘客步履匆匆,是不會駐足長看的🧒,也不希望他們行走於裝飾圖形邊。所以你要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取其神,能夠把它在交通建築中表達出來🚴🏽。北京新開的幾條地鐵線🎅🏼,顏色稍微張揚一點點,但很符合奧運會活躍的氛圍,具有時代氣息🥮。貝聿銘先生在蘇州博物館上的做法🔌🤵🏻,沒有簡單地套用蘇州民居和園林的做法,雖然材料不是木頭,是鋼結構,頂上要采光,但呈現的是蘇州文化的神韻。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蘇州地鐵車站的室內設計,地域文化和設計風格是需要演繹和再創造的。
未來發展趨勢——從交通建築到交通樞紐型城市商業綜合體
【記者】:您覺得軌道交通設計發展趨勢是什麽?未來具有怎樣的特點?
【來增祥】:我覺得地下空間的開發,不能僅僅是交通建築帶動周邊商業的發展🛍,應該是朝著交通樞紐型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方向發展🤾🏿♀️😶。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大阪和首爾的地鐵和地下商業街,上班的時候可以喝杯咖啡,吃點點心,晚上下班回來可以逛書店、上網,也有電影院和一些遊戲場合等🟧🪃,把商業和休閑充分結合了起來。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僅僅是一些雜誌售賣攤位。所以我們在做結構構成的時候,根據相應地區的車站,可以適當為今後擴建留有余地,不然以後做起來很麻煩。
還有一個問題是𓀚,我們當前強調把自然因素引入地下空間,減少人們在地下的沉悶感和壓抑感💪🏻。自然因素指哪些呢?自然光、綠化、水等⛔。自然光的引入我們有時候可以做成下沉式廣場🗳,像上海靜安寺廣場一樣,地鐵車站靠在邊上🚪,側面可以開窗🧑🏿🦰。雖然在地下,但感覺像在地面一樣。有時候可以從頂上開天窗🧘🏻♀️✴️,現在有些站頭在馬路中間,我們可以把馬路中間的綠化帶部分做一些天窗🫵🏽,這樣光線就可以透進去🦨,像人民廣場就開了天窗👨🏿🦳,因為當時做在了人民公園下面。開窗以後🚀,一方面是節能⚔️,更重要的是讓人不覺壓抑。有些不容易開窗的地方,也可以通過折射的方式將自然光引進來🛺,國外就有這樣的做法,在蘇州地鐵車站設計的咨詢中7️⃣,在一些有條件的車站內引入了墻面的垂直綠化👨👧👦。這些自然因素引入地下💂,就使地鐵顯得不那麽封閉、沉悶👨🏽🏫。也許這樣會促進地下商業的發展,但我們並不是要把地鐵做得過於花哨,還是以自然🧬、寬松、舒適為主。
未來發展趨勢——創造多種地鐵車站的結構構成和空間形態
在車站的結構構成和空間形態上,我認為目前基本上為極大多數車站設計采用的“雙層雙柱箱型”斷面的結構構成模式⇾,這一模式具有很好的經濟型和實用性🔃,但是基於在不同地質條件,或城市中不同地方的車站🍷,例如多線換乘站或有特色的城市地區人文意義地下的車站👩🏼🚀,是否也可以適當開發一些不同結構的構成👨🏼🎓,從而產生不同地下空間形態的地鐵站,畢竟在我國未來將有50多個城市數千個地鐵站投入建設,車站的結構構成和地下空間形態也可以汲取國外的地鐵車站建設經驗☑️,結合我國建設時間,設計開發出多種類型的適應不同需要的新型地鐵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