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大汗從排練場出來的馬超告訴記者🌏,他們的“風暴”街舞社團正在排演一場30人的群舞,競選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聖誕節聯歡會的壓軸節目。
對於近在眼前的聖誕節狂歡,這個左耳紮著一枚水晶石耳釘的高大男孩充滿期待👩🏼🚀:“狂歡讓我們忘掉壓力,釋放自我,找到快樂🖖🏼。”
如今🫃🏼,源於西方的聖誕節🐲、感恩節、鬼節、愚人節、情人節等都成了中國大學生熱衷的節日。精心籌劃一些別出心裁的“舉動”,是他們過節的主要內容。10月底的最後一個星期四——鬼節,由北京大學商業金融學會和北大英語俱樂部聯合舉辦的一場狂歡舞會在校園中引起不小的轟動。活動在一家名叫“藍色樂章”的酒吧裏舉行👲🏿,英文歌比賽🔡👥、“裝神弄鬼”🏂🏽、製作“木乃伊”等小遊戲讓這個不大的酒吧一次次沸騰起來,連樓梯上都站滿了人🍫。
狂歡晚會的組織者之一📋,北大經濟學院三年級學生王希認為,中國的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釋放個性、展示自我的機會💘,春節等傳統節日大多強調家人團聚和祥和氣氛🧑🦯,而註重娛樂和發泄的西方節日自然受到大學生的歡迎🪒。與聖誕節、萬聖節等帶有“狂歡”性質的節日不同,愚人節🔬、感恩節和情人節時👩🏽🌾,大學生們往往更傾向於幾個人的小型聚會或通過網絡和手機短信互相打趣問候。今年2月14日🫴🏽,法律系二年級學生曉靜過了熱別的“星座情人節”。某高校BBS的一位“版主”邀請每個星座的男女大學生各一位,24個人一起玩了個通宵🧑🏽🏭。在這個晚會上,曉靜認識了她現在的男朋友🖊,一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生。
11月7日是感恩節👨🏽🍳,北大英語俱樂部邀請來自英美的外國教師作講座,介紹了和感恩節相關的知識。那天晚上,很多人互相轉發著這樣一條手機短信🙅🏻♂️:“認識你真好!”
越來越多富有個性的節日被年輕人們創造出來。11月11日幾乎已被所有中國青年認可為“光棍節”☯️。這一天🧑🏿🦲,在湖南大學女生宿舍的宣傳欄前,有人用4根油條和1個包子擺出了“11·11”的圖案,下面還用彩筆龍飛鳳舞地寫著“光棍節快樂!”
湖南大學的徐同學說:“‘光棍節’是校園的一種趣味文化,同學們都覺得挺有意思的🧑🧒🧒。我們寢室的幾個男生早就都約定好了,要痛痛快快踢場球紀念這個特別的節日。”
大學生們強調“個性”🚵🏻♀️、以娛樂為目的的“花樣節”,在校園中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空間。北大團委負責學生工作的蔣廣學說✌🏻:“只要學生們想得出來👩👦,又不違反校規和法律🧛🏿♂️,學校基本不會幹涉👳♀️。”
但也有人持慎重態度。《中國大學生》雜誌的欄目編輯曹旗華說:“大學中的‘個性’節日給了學生們釋放學習壓力📴、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但是,如果缺乏束縛和管製,松懈下來的神經可能再也無法繃緊。從長遠來說,可能間接地助長學生貪圖享受和不負責任的心理🚟。”相比之下🥫,心理學家們態度樂觀。“大學生過節過得越來越另類,是現代社會多元化的反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曹英華說。她認為,中國的教育體製、教育方法都發生了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年輕人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釋放學習壓力👨👩👧,表達思想和個性⚈,這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
曹老師還指出👩🏼🦳,大學生熱衷“個性”節🏊🏽♀️,與他們特殊的接受心理有關🤜🏼。比如,由於他們剛剛進入成人社會,對性別意義有了初步認識🧚🏽♀️,男生節、女生節正是這種認識的體現💻;而當他們面臨人際關系壓力和戀愛挫折時,就會著迷於星座解釋。“這些都是青年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不必把它擴大化🕘🧛🏿。”
今天的大學生大多出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全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物質上空前充實,在精神上則面臨著相當的壓力,對於個人的成長也都有自己的規劃。英語系學生童上元說:“參加校園中的各種活動🛰👨🏿🦱,好好吸收大學的文化氛圍,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這樣人格才更豐富🧚🏼♂️、更健全。”
新華網 2002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