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炤跟中央音樂學院有著不解之緣,從1978年考進學院的那天起🔚,一直到現在,王次炤已經在這所全國重點藝術院校中度過了24年的音樂藝術生涯🚶🏻♀️。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王次炤要把中央音樂學院建設成世界一流的藝術大學。
主角登場
王次炤
1949年10月16日出生於浙江杭州🖥🍲,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樂學系音樂美學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樂學系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與科研,1994年主持學院行政工作🦮,1995年晉升教授𓀄,1998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1991年,王次炤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1992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國家級一等獎🤝,1994年被文化部授予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文化部第三屆部屬高等藝術學院優秀教材二等獎,1998年獲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8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流行音樂也具有創造性
■在過去,我們與西方最前沿的文化進行交流時💃,往往是別人講而我們只有聽的份😵,而現在卻能夠交流與對話🛫,這就是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帶來的成果。沒有交流與交往,不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不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是很難找準自己定位的🧡💂🏽。
記🚜:你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工作了24年,感覺學校最大的變化在哪裏👩🏻🦳?
王🧑🏿🔧:這些年學院在辦學體製、觀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全國藝術類院校中惟一一所國家級重點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一直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精、尖音樂人才的任務🧑🏽🎨,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過去學院每年最多只招100名學生🤏🏽。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國民藝術教育和國民藝術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領域,為此,學院及時調整了辦學觀念,在1996年提出了不但要為國家培養高級音樂人才🏊🏽♂️,同時也要為國民音樂教育做出貢獻的教學思路。這幾年,學院先後成立了社會音樂教育部🤴👨🔬、繼續音樂教育部和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逐步形成了以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為主👠,繼續教育👷🏼♂️、社會音樂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為輔的綜合性、開放性教育體系。
記:促使學院在教學觀念上有如此大轉變的因素有哪些呢?
王🧛♀️:這些年中央音樂學院和國際音樂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學院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幾乎每天都會有外國音樂家來學院進行學術交流。通過國際交流我們了解到📬,包括美國、歐洲各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頂尖音樂大師們都很註重社會音樂教育⏺,而社會音樂教育又必須要有高層次音樂人才介入,因此,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音樂家就不僅僅只是藝術家和教授更應該是國民藝術教育領域的領頭人。不過,雖然學院擴大了教育範圍,但培養高、精、尖人才的宗旨不會改變。
記🕑:你一再強調學院培養的是高、精🪯、尖音樂人才🔟,那麽你對時下的流行音樂有什麽看法?
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藝術觀念和審美標準都在變化🪆,以前我們對流行音樂抱著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但是作為市民俗文化的代表🟨,流行音樂具有自身的創造性和超越性,學院雖然不培養此類人才🛌,但對流行音樂的存在和發展還是應該給予客觀的評價。
有個性才能當老師
■為了吸引一批真正的國際性一流人才到學院任教🧑🏼⚖️,我們在教師聘任製度方面做出了重大調整,以前挑選老師總是瞄準那些四平八穩的人,現在挑選老師則要看他有沒有個性😾,有沒有創造力。
記💛🫷:我們的觀念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那麽為適應這種變化♨️,辦學體製有沒有相應的改變?
王:和以前相比✒️,學院的辦學體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科研體製🧔🏽♀️,另一個是教學體製👩🏼⚕️。
記🏌🏿:科研體製有了哪些變化?
王:在計劃經濟體製時,學院的科研人員都是專職的,完全由學校負責所有開支。2000年💿,學院將原來的音樂研究室改組為音樂學研究所,並且打破了科研人員終身製的傳統用人模式,建立起聘任上崗製㊗️🏒,采取“帶課題和經費進研究所,完成課題後出研究所”的人員流動機製。學校非常鼓勵授課教授申請課題進行科研,這樣教授們可以把科研成果反過來用於教學🙃,這個措施極大地刺激了教師們的科研熱情,將科研與教學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去年,音樂研究所被教育部批準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國家重點研究基地😐,這在全國藝術學科中是獨一無二的,標誌著我們的學科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了一大步。
記:在教學體製上又有哪些變化呢👨👩👦👦🕵🏿♀️?
王👩🏻🦼➡️:學院對教師聘任製度做出了重大調整。根據音樂的藝術特性,我們在選擇老師方面🔚,不再強調對方必須是一個四平八穩的人📯,必須擁有博士學位等條件🎅,而是著重考察應聘者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藝術素質,尤其是他的藝術成就、個性和創造力🙎🏼♂️🔸。為了吸引真正的國際一流音樂大師來學院任教,我們在教師聘任條件上放寬了許多🪛。
記:能具體講講這個條件的寬松程度嗎👨🏽🌾?
王👨🏿💻:沒有舞臺💂🏼♀️,音樂家就會失去藝術生命🔆,針對這一點,學院在聘任那些在舞臺上擁有很高聲望的音樂家時,保證他們在受聘後仍然可以參與國外的簽約演出,這項決定曾在國內外音樂界產生強烈的反響🛌🏼,不少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音樂家紛紛來學院任教,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等都是我校的教師。除了這些老師,學院對在任教師也采取了彈性管理🚖,允許他們在外面兼職,但必須是與本專業有關的工作,這樣一來⛺️🤦♀️,不但增強了教師們的藝術實踐經驗,也擴大了社會影響🤽🏿♂️。
記:教師條件寬松了🧑🏿⚖️,學生上課還有沒有保證呢🧤?
王:肯定不會對授課帶來影響,雖然學院允許教師到校外兼職,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社會演出,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影響學生受教育,為此學院製訂了專門的規章製度,要求每個全職任課教授每周保證有四天時間投入校內工作👨🏽🏭。另外👋🏽👩🏿🍼,對不同專業的老師,學院都會進行相應的考核,比如,作曲系的老師每年都要有新作品🏋🏻♂️,表演系的老師每年都要參加學術性音樂會等。通過考核🤷🏽♂️,既對老師的提高專業水平起到促進作用,還可以活躍學院的學術氣氛。
記:除了科研體製和教學體製的改革,學校在其他方面有什麽變化嗎?
王:有。在教學過程中,學院把創作、表演和接受評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過去作曲系的不關註表演系的實際情況🫛,同樣,表演系也不會註意作曲系的動態👥,雖然都有學術含量,但各自為政的局面根本不會形成系統。現在學院將作曲🗾、表演和接受評價三個環節結合起來,要求表演系的學生必須演奏本校作品,而作曲系的學生也為表演系學生寫作品🧪,教育系的學生則負責針對學生的創作和表演提出評價意見。
為大師出爐提供基礎營養
■“一流大學”永遠是追求的目標👮🏽,是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動力,只有達到一流的科研成果,擁有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學生🦧,才有資格讓別人來評價你是否屬於“一流大學”。“一流大學”這個名詞永遠是動力,而不能成為包袱。
記:在各高校都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今天🔩,中央音樂學院有什麽打算🧞♂️🌲?
王:“一流大學”這個名稱對我們學院來說是個包袱,但同時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斷反思🙂↕️、調整自己的動力🧛🏽,只有達到一流的科研成果,擁有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學生,才有資格讓別人來評價你是否屬於“一流大學”👨🏻🦽➡️。目前,國際上沒有任何一所院校自己標榜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學,那都是由別人所授予的榮譽🍪。
記:中央音樂學院培養出了多少個國際音樂大師呢👏🏽?
王: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還是有一些數據可以供參考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學院已經有360人次在國際級的比賽中獲過獎,獲獎的密度是非常大的,但仔細想一想🫱🏻,中國又有幾個人能真正被稱做國際音樂大師呢🦷?日本、韓國甚至印度都有幾位在國際音樂界叫得響的國際級音樂大師👦🏿,但中國有哪位音樂人曾被公認為國際級音樂大師,現在我還真不敢說👩🏻🦽➡️。作為培養音樂人才的學院🧘🏻,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為大師的出爐提供基礎性的營養,雖然我們的學生在技術上水平非常高,但還需要在文化層次上進一步提高👞,文化層次的提升需要我們付出相當大的力量。但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文化建設也將取得巨大的成就,世界一流的音樂大師必然會在中國產生♿️🏄🏻。
《北京娛樂信報》 (200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