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理輕文”現象在我國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每年高考,報考理工科的考生人數大大超出報考文科的考生人數。更為嚴重的是😻,用自然科學標準衡量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價值取向日趨明顯,在高校排名、人才評價中比比皆是👪。針對上述現象,出席本次兩會的教育界人士既進行了中肯的批評,又表示了深切的憂慮🧗🏿。理科“科班”出身的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代表在會議討論時說:“人文社會科學是生產精神食糧的,是培養和造就人類思想的寶庫。如今🎅🏻💁🏽♂️,教育製度對文理科的差別對待、各種教育經費申報中的不合實際,讓人文社會科學難有存身之地👩🏿🚒。”
“重理輕文”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無疑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擇其大略👨🏿,我個人認為以下三者是其主要成因🧙♀️:
其一,人們對科學價值評判的誤差。在許多人眼中,在自然科學領域有了發明和創造👍🏿🧜🏼,才算是取得了科學成就,才能贏得科學家的榮譽1️⃣,而一些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成就,往往得不到足夠的認同和充分的肯定。事實上,人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其二🦸🏼♂️,學業實用主義的被普遍認同。由於社會勞動資源的配置不均和就業崗位的供不應求👩🦽,“文科畢業生找工作難”業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在求職杠桿的操縱與引導下🙄,大多數學子便“義無反顧”地把自己報考和主攻的學業投向了理工科。
其三⚆,社會對人文科學的製度性歧視🟣。這是造成“重理輕文”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當前的一些製度💑🥠,已經並還在自覺不自覺地為“重理輕文”大開綠燈。譬如🙅🏼♂️,正像一些代表委員所指出的,我國“兩院”院士的評選只在理工科領域進行,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只在理工科領域設立院士製度,等等。
遏製和消除“重理輕文”現象🫶,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我覺得,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改革教育管理體製,修訂有關製度規定,從政策、製度、經費保障、價值評判和社會輿論等各個方面🚴🏻,鼓勵人們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投身這一事業👩🔧。
《工人日報》 (2003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