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說,我國將於今年開始,對目前的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體製進行改革,以打破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中存在的專營壟斷局面🏊🏽♂️,使價格真正降下來。
中小學的教材壟斷打破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是🤵🏼,大學教材的“專營”該由誰來打破呢?
有課程就有教材,教材必須成套買,這是許多高校銷售教材的傳統辦法。今春開學伊始🫰🏽,這種做法在長安大學受到學生的質疑,一些學生要求選擇性地購買,但校方認為不行。
單從大學教材的出版發行渠道來看🏂🏽,大學教材似乎並不存在專營,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大學教材的專營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要打破它並不容易👨🏽🚀。
首先是大學教材科的“一手遮天”🧆。目前,“教材科”是大部分高校的常設部門,除負責本校教師的教材出版外,主要是為高校師生向各出版社預定教材🤢。在預定過程中,教材科與出版社之間很容易發生“貓膩”,並引發損公肥私的問題。明擺著的問題是🪴,教材科向學生出售的教材是全價,而這些教材大部分在校外書店可以打折買到👌🏽,根本沒必要花高價從學校購買。
其次是任課教師的“自產自銷”。不少高校教師🛫,為了評職稱等需要🧙🏿♂️,自費出版了不少“學術著作”。這些“學術著作”大多是應付之作,難說有什麽學術水平。拿到圖書市場上👴🏼,有的根本就收不回成本。於是,一些教師就利用任課之便👨🏽🍳,強製學生購買自己的“學術著作”作為教材👩🏻✈️。因為關系到考試成績這件影響到學生能否順利獲得學分的大事,學生即使不滿老師的做法,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三是任課教師的“惟利是圖”🎅🏿。現在,使用什麽教材主要是由任課老師決定的⬆️,這種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消極的一面𓀇,會使一些“惟利是圖”者有機可乘。例如,一些教師與書店“聯合”起來,由老師指定教材🪘🦟,而該教材除了能從某家書店買到外🧜🏿,別無他處🚵🏿♂️✊🏿。這種做法的結果,是老師能從中吃到“回扣”,“獨此一家”的書店則能獲得“專營”的利益,吃虧的當然是學生。
大學教材存在的這種“專營”,剝奪了學生對教材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是不公平的競爭☛。但願這種“專營”能早日打破。
《市場報》 (2003年05月16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