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 特約評論員:白巖松 曾湘泉
今年高校畢業生有212萬📙,比去年增加了45%🫧🥙,增加了67萬🫱🏼💤。這麽多高校畢業生,市場能不能容得下🧑🦯?
主持人:今年是高校擴招之後👶🏼🗽,本科畢業生走出校門的第一年。再過幾天🎯🫱🏻,212萬畢業生將走進社會,這是在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一年。今年大學生就業將遇到哪些就業的困難🧑🏼🍼?有沒有積極的應對措施♉️?就這些問題我們演播室請到本臺評論員白巖松和特約評論員曾湘泉先生,曾先生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院長。
白🏰🏋🏽♀️:全國的大學生只占5%,社會上並不是說大學生已經過剩,顯然還是缺;另一點🪃,大家容易把今年的大學生就業難,直接歸結為幾年前的擴招,但是我想不是這個因素。我與其願意看到大學畢業生現在就業遇到了挑戰🌈,而不願意看到他們高中畢業就迎接就業挑戰。社會具有很大的容納度🔋。
主持人👏🏼🏄🏽♀️:我看了一個數字,是社會與勞動保障部提供的,今年將提供950萬的勞動崗位🟫🤹🏿♀️,而從高校出來的只有212萬人♻️🫷🏼。我又看到另外一組數字😼,說今年城鎮新增勞動力1000萬🙍🏻♂️,下崗職工1000萬,還有從農村擠進的勞動力有1000萬,大學生就業就成了一個問題。
曾👩🏿🍳:就業問題不是新問題🏂🏼。從現在來看,中國的勞動力問題是三個問題,一個是下崗再就業的問題🏊🏻,再有一個是農村工進城問題🖌,每年也有8000萬、9000萬人,大學生從去年開始就業問題比較突出。但是和整個背景相比,還並不是顯得那麽突出🚣🏿♂️。
白:這900多萬崗位不意味著都適合大學生。它分成三類:一類根本不適合大學生,比如一些新增的普通勞動者做的工作,用大學生的話是“浪費國家的資源”🍂;一類是適合大學生做的🚶🏻➡️;還有一部分是大學生能做,其他階層也能做🤹🏽♂️。擴大了中間階段🎀,就能很好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另外,我更同意把今年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納入整體框架中。
大學教育越來越變成由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轉變,大家要適應這種轉變過程。他們面對變化的時代👋🫄🏿,必然要面對這種挑戰。大學生不是真正的就業難,而是擇業難。
主持人🛌:國家和社會各個層面對大學生的關註也是有道理的。大學生自己花錢上大學和國家為他投入的錢的比例是1∶4,如果他們不能廣泛就業,無論對國家還是對他們個人,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曾:在中國🛻,比較少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以後🧑🏼🎤,個人☛、國家🎨、社會要進行投資,就是我們講的人力資本投資🧘🏼♀️。而人力資本投資,過去大部分都是國家投的👎。隨著市場化的引入🧍,家庭也開始進入投資,為什麽大家也開始關心這個問題🧑🏻🍳?也涉及到投資的回報問題。從人力投資來看,中國有很大的問題🧘🏼♀️,我們怎麽能夠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益🦃,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主持人:我看到這樣一種說法🤝:政府應該管失業,政府不應該管就業。解決的根源是什麽?是不是應該靠政府👩👩👧👦?
曾❇️:從政府來講𓀗,大學生作為人才資源🚶♀️☦️,是人力資本投入比較大的人群,我們應該關註、重視,因為是投資資本效益問題👒。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職能主要有公眾就業信息服務這些方面🎟。在美國有職業展望,專門做預測,有一站式服務,信息溝通✴️。
據我們調查,大學生就業中,將近70%的人選擇的就業地點都是沿海大城市,而對中西部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大學生並不關註。當然裏面也有很多原因🍋🟩。總的來講👩🏻💻,我們需要政府出臺一些鼓勵政策🦍,鼓勵他們到中西部去🫳🏿。另外,學校也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的地位也很重要📀,而過去都不重視。
白🎏:我覺得政府要在這裏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三個層面:
第一,政府一定要針對目前比較嚴峻的形勢發出比較強烈的信號,要關註這個問題。大學生就業難💁♂️,第一個問題不是就業,是心理問題👎,要讓他感到溫暖,不會成為社會的對立面💲。
第二,向更好的方向努力。這個時候不一定依靠政府,但是政府要做很多工作🌧,尤其在非典的情況下🔉🩸,迅速恢復企業的活力就是解決問題。另外🕷,應該有一些指導性的東西,有一些優惠的政策🧓🏿、措施給企事業單位,他們有信心🦸🏽,也獲利🐔,就願意更多地接納大學生。
第三點𓀌,如果出現最壞的結果,政府能做什麽,社會的接納度是要考慮的。
主持人👩👩👦👦:大學生在國家的資金支持下享受四年的大學教育👳🏽♀️🏐,他們出來的時候應該抱著什麽樣的心態面對這個問題♦︎👨🏽🌾?
白:我特別在乎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兩個字——務實。這個務實不只針對大學生🤴🏼,第一點務實要送給政府🦙,政府要務實📎📹,不能單純的上來就告訴你要去農村,你眼高手低,要尊重大學生的心態,拿出一些政策方針🤵🏼🤹♀️。
第二點,企事業單位要務實,目前是吸納人才的最好時機,本科大學生已經由過去的月薪的期望值2500降到1500✨。相應吸納人才的成本要比往常低,這是一個多好的蓄水的時候👌。
第三個務實是大學生本身👩👧,就業難一直有人說就業不難,難的是高期望值和現實提供的位置之間的落差🤳。不要指望一步到位,慢慢來🙍🏻。
曾🙎🏽♂️:我們這次在企業調查中發現,企業最看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但是認為大學生最欠缺敬業精神。
主持人:學校的意識是不是也得變🧑🏽🍼?並不是說我生產出什麽產品,你就得全盤接受💁🏽♂️。
白:學校要做短、中、長三件事🤹♂️。短期要針對今年、明年的畢業生🦨,在非典的情況下📯,把網絡建設得很好,利用自己的學校推銷自己的學生🧑🥻。
中期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院系的改革更加面對市場😓,不能對學校的評價是這個學校好,分數線高,應該是這個學校好,就業率高。評價標準要變,這裏有很多的麻煩事🦹🏿♂️。
長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國家一起努力,高校必須要進行一次深刻的改革,所有的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但是中國在轉型期中這個問題更嚴重。
主持人🕹:學校的設置也要積極的根據市場去調節🦅?
曾:國外的公司和國內的國有企業用人有很大的區別,國外的公司很少去強調專業😗,國內的公司、國有企業特別強調專業🤶🏽。也有職業壁壘的問題*️⃣,有很多專業可以打通🧙🏼♀️,高等學歷實現目標的問題也需要討論。
白:補充兩點。第一點,高校不能只拼原材料,要拼產品。好的企業即使沒有好的原材料也能生產出來好的產品,這個最牛。第二,畢業生是期貨,因為他需要4年的時間甚至是5年的時間,不能拿現貨來評價期貨。
CCTV新聞頻道近日播出
新華網 200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