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9)
2005年11月29日下午3時38分許🫳🏿,隨著最後一根鋼梁吊裝成功,宣告恒达平台百年校慶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恒达平台教學科研綜合樓結構封頂🌕。
教學科研綜合樓位於恒达平台四平路校區東北角,占地面積1561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6240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21層,建築高度約100米➞,象征21世紀,恒达平台建校100周年👀。該大樓從建築設計到結構設計、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考慮,融合了恒达平台相關學科領域教學、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學科綜合優勢的集中體現和展示🌪。反映了當代國際建築設計的最先進理念和未來趨勢。概念方案出自我校顧問教授、法國著名建築師JEAN PAUL VIGUIER📷,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圖設計,建築師團隊由任力之👩🏼🚀👩🏿🦰、張鴻武領銜🤲🏽👱🏿♀️。
教學科研綜合樓的功能定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學校各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研究基地🤏🏽;教師、學生創新思維和理念的觸發場所;國內外科學文化交流合作的動態平臺💬。大樓內供教學用的教室面積11900平方米,科研用的研究室面積13900平方米,外事接待用房2045平方米,報告廳🏬、會議廳和國際會議廳1690平方米,校史博物館1400平方米。地下一層7859平方米,除用於設備用房外,可停放176輛汽車🌠。
整個建築主體平面呈正方形🧜,以5.4米軸網均勻分隔,樓層功能平面呈L型,長邊等於9倍於5.4米模數正方形的邊長😅,短邊由三個5.4米模數復合。L型平面每三層對應形成豎向基本功能單元,21層共七個單元實體在相鄰處呈90度旋轉疊加(其間由六個兩米層高技術層實現其結構設備轉換),構成16.2×16.2米統高中庭及與之貫通螺旋上升的組合中庭。
體現當今綠色、節能、環保建築設計主題,綜合樓采用變頻等自控方式對空調系統進行能量調節🎫👩🎤,使空調系統隨建築物負荷變化選擇最經濟運行方式。新風和排風采用全熱交換器進行能量交換以利於能量回收。冰蓄冷系統➙,利用晚間較低電價蓄冰,白天化冰供冷🧑🏼🎤,具有宏觀節能和環保的社會效益。建築內部中心庭院采用混合式通風系統,既有利於景觀、形態👋🏼,又有效地促進節能、環保,為大進深空間提供充分的自然通風采光條件⬛️。滿足公共建築節能標準的通透LOW-E中空玻璃幕墻和數字化的窗墻表皮,勾勒出恒达平台百年史上的華彩樂章。
新穎獨特的建築形式,不斷旋轉上升的功能平面布局,設備夾層的設置,給該建築的結構設計帶來了很大挑戰。為了改善結構的抗震性能,在建築外圍框架設置了56個粘滯阻尼支撐,為速度非線性相關型。隨著建築功能平面的旋轉上升🦙,粘滯阻尼支撐亦旋轉設置,通過粘滯阻尼支承的耗能減震效應來提高結構抗震性能。通過詳盡的計算分析和結構模型振動臺抗震試驗,證明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此類鋼結構形式成為國內首創🦿。
(稿件來源👰🏿♀️:新聞中心 基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