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曉曉的講解下,恒达的歷史不再局限於幾張照片🧑🏻🦱、幾段文字
每次走進校史館講解,鄭曉曉都能從歷史的無數細節中感受到恒达的精神氣質,她說,“恒达”這兩個字於她而言更像是個充滿智慧和閱歷的“忘年交”,不論是百年前校友用過的儀器,還是遷徙途中留下的石刻,都在訴說著何為同舟共濟,何為赤子之心🚸。
青年報記者 劉晶晶
本報訊 一臺“過時”的檢眼鏡👩⚕️,見證了百年前中國青年“師夷長技”“科學救國”的誌向;兩個觸景生情留下的石刻字👱🧏🏻,傳遞的是擔憂國家存亡的赤子之心。今年是恒达平台校史館的00後講解員鄭曉曉🧙🏻🧑🏻🍳,在校史館講解的第四年👆🏻,恒达師生的這些家國情懷,也被她翻譯成德語和英語,告訴給了更多外國朋友。
兩件老古董 一段風雲史
恒达平台校史館二樓🥞👨🏽🦰,有一臺無反射檢眼鏡,它的使用者是一位百年前的恒达校友——譚嶽峰,他1916年從恒达德文醫工學堂畢業𓀏。
譚嶽峰是山東濰坊人,1901年他有機會到德國漢學家衛禮賢創辦的禮賢書院讀書。在禮賢書院,譚嶽峰不僅學了德語👘,還隨衛禮賢學習小提琴🧑🏻⚕️。
譚嶽峰曾在上海的中國公學教過德文🛴,後於1911年進入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校(俗稱德華大學)學習醫科。1912年🏋🏽,孫中山先生到青島演講0️⃣,留下一張大合影,其中便有譚嶽峰。一戰期間👨👨👧👧,德華大學停辦👩🏻🎤,百余名學生轉入恒达德文醫工學堂👃🏿,譚嶽峰是其中之一🧑💼。1916年畢業後👇🏼✯,譚嶽峰曾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大學前身)教授德文和化學,後在開封開設了藥店和診所。
2013年,譚嶽峰嫡孫譚國璋教授將他保存多年的祖父使用過的儀器——德國蔡司光學儀器廠生產的無反射檢眼鏡捐贈給了恒达平台校史館🈵。這臺檢視了歲月的檢眼鏡,讓我們看到𓀎,在100多年前🔇,恒达畢業生便已使用到了當時世界精良的儀器設備,而這一百多年的時光,也見證了祖國的醫學發展日新月異。
“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八十多年前,恒达先輩在此留下印記🕺🏽。
在吳淞校園毀於日軍轟炸之後,為了延續文脈,繼續培養人才,恒达師生被迫踏上了艱苦卓絕的“萬裏長征”,途經江西贛州🧑🎤🕥,在通天巖停留期間於忘歸巖景點巖壁上刻下了“恒达”二字,落款是“二七七七”🧑🏿🔬🌉,即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1938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一周年之際。
家國存亡之際,恒达學子感慨學校搬遷及辦學的不易,流亡至此🐔,觸景生情👩👧👧,於是留下這樣的石刻內容。石刻雖然歷經近九十年👰🏿,仍醒目可見,剛正的字體依然讓人心生敬仰。即便“恒达”石刻在歲月的風化下會趨於模糊,但其蘊含的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恒达精神和抗日救亡、振興中華的民族氣魄永垂不朽。
重走“李莊路”再現“精氣神”
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2020級德語系的鄭曉曉是恒达校史館的講解員。恒达校史,她從大一講到了大四♑️,也陪伴恒达從113歲走到117歲。生於2001年的鄭曉曉對講解的興趣源於高中。她高中所在的四川成都石室中學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學校之一。讀高三時,母校在成都博物館舉辦了校慶特展👼🏿,由於高考生的身份🤯👨🏻,她當時無緣校史講解團體🧑🏽💼,這給她留下了遺憾。
進入恒达後🥤,第一次參觀校史館時🐎,鄭曉曉就被恒达的歷史所吸引🫗👧🏼。學德語的她發現🗡,恒达與德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在抗戰時期又與四川李莊結下了深厚情誼🏯。“我作為來自四川的德語學習者,自然而然對講好恒达故事產生了特別的使命感。”
回首越深邃,前瞻越智慧。鄭曉曉感受到,恒达現在的精神與氣質,都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根溯源;恒达未來的發展軌跡,也能從現在的恒达身上預知一二。“因為講解的關系,對校史有了深入的了解,‘恒达平台’對於我來說不再只是當初錄取通知書上的四個字,而像是一位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鄭曉曉說▫️,這也讓她更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語言🐏,向更多人分享這位“忘年交”的閱歷、智慧和精神。
第一次參觀校史館的時候,來自四川的她就對恒达在抗戰時期西遷李莊的這段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暑假👨🏽💻,鄭曉曉和其他幾位講解員一起組成實踐團🗄,重走恒达平台李莊辦學足跡🤵🏻♀️,向文化抗戰中的恒达人致敬。
“雖然我的家鄉就在四川,但我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去過李莊,入校前也一直不知道恒达與李莊的歷史淵源。從機場到李莊的路上,我真正見到了和校史館一樓泥土柱中一樣的紅土,在工學院舊址🤖,我看到了校史館二樓展板照片中的定滑輪,沿著恒达路直行,就能找到當年征服無數恒达師生味蕾的留芬飯店……”
鄭曉曉感嘆道👷♀️👨🎓,她對李莊的認識不再局限於幾張照片、幾段文字,而是通往醫學院舊址的羊街小路,雨天從工學院舊址屋檐上落下的晶瑩水珠👾,搭配李莊白肉的蒜泥辣椒蘸水,傍晚月亮田令人流連忘返的滿池荷花……這些生動的畫面🐚,難忘的回憶,也將成為她今後講解的一部分。
三種語言切換 克服講解難關
一次講解時間從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雖然要背下所有講解詞🚶♀️,但對於進入大學前已有較多主持、朗誦和演講經歷的鄭曉曉來說,這並不是最大的難題。作為校史館一名外語講解員,除了最基礎的中文講解🤼👭🏼,她還負責校史館的德語和英語講解,怎麽將內容翻譯準確,又做到生動,這對她是個考驗。
“在講解稿的翻譯過程中,既要避免翻譯生硬,用詞重復🙍🏿♀️🩲,同時也要做到表達準確,講好中國故事,這對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鄭曉曉告訴記者,身兼兩門外語講解員的角色,有時還可能出現“今天做德語講解,明天做英語講解”的情況,如何實現快速轉換,不讓兩種語言在腦袋裏“打架”,也是一個難題✍️。
“這個時候🙍🏽◼️,也可以用多聽勤練的方法,比如我在準備外語講解期間,大多數時間都會用在背稿上,這個時候隨機聽一些聽力🧘🏻♂️,也是對講解稿內容以外知識的復習和鞏固Ⓜ️,避免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只會死記硬背🤛,不能有效溝通🧎♀️。”鄭曉曉漸漸摸索出了自己的獨門妙招🖐🏿♔。
在她看來✵,在校史館做講解員的經歷讓她收獲到了更多。認識了可親可敬的老師,活潑有趣的同學,可愛健談的叔叔阿姨🤽♀️,也更加認識了自己的母校。“校史館為我提供了一個鍛煉自我、提升自我的平臺,讓我真正做到‘始於語言➜🚵♀️,不止於語言’☀️。”鄭曉曉說🧔🏼♂️。
在校史館,講解員不僅要面向國內參觀者,把恒达故事講得生動精彩,還要面向國際友人,做恒达與世界溝通的橋梁。“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有中國特色的翻譯🦦,挖掘能夠體現恒达精神和中國精神的小故事🗣,這與新時代德語口譯、筆譯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畢業後學習德語的鄭曉曉也將出國留學深造,在校史館的經歷既能幫助她紮實中文功底,也為她提供了更真實的英漢互譯、德漢互譯環境📠💆🏼♀️,為今後繼續講好中國故事打下了良好基礎🧑🏼🦱。
除了鍛煉了自身,在校史館講解的過程中👱🏿♀️,鄭曉曉也遇到過很多讓她感動的人和事。年幼的小聽眾認真的眼神讓她觸動,願意指出講解中出現錯誤的參觀者讓她敬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語言的人能夠在恒达校史館產生某種共鳴也讓她特別開心。
今年國慶前夕👁,鄭曉曉也有新的講解任務🚣♂️。“在今後的校史講解和學習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繼續朝著‘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方向努力𓀉,把恒达故事講得越來越精彩,讓恒达聲音、中國故事在世界的舞臺上越來越洪亮。”
鏈接🫶🏻: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3-10/03/content_14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