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他強調🏃🏻♀️,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今年的兩會,老齡化問題再次成為熱點,社區養老成為討論的焦點。應對老齡化社會,開展社區的適老化改造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好路子。”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於一凡開門見山🏏。
我國老齡化的現狀
按照通行的國際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該國家和地區人口總數的10%,或者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該國家和地區人口總數的7%,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整體處在老齡化的階段。
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占總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的18年間📀🚣🏼♂️,老年人口凈增1.1億。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
人口加速老齡化的巨大壓力,極大考驗政府規劃養老的能力。專家預測,按照近幾年中國每年新增超過60歲人口的數字來計算🌹,每一天都有接近25000人進入到60歲以上老年人的行列。到本世紀30年代中國將進入老齡化的高峰期🤽🏿♀️🧑🏼🔧,並持續近40年時間。據測算🕞,2050年,中國職工的撫養比將從現在的3個職工養一個退休人員,變成1.5個職工養一個退休人員。
如何養老🧑🏭👈,是個大問題🙆🏿。於一凡介紹🌜,我國的老齡化具有人口基數非常巨大、未富先老等顯著特點。我國的老年人相當於10個澳大利亞、6.6個加拿大、3.6個英國、兩個日本的總人口,約等於印尼總人口。未富先老,由於歷史欠賬太多,現在的老人絕大多數沒有積累足夠多的財富保障老年生活👰🏿♂️👷🏽♀️,我們國家和政府也沒有積累足夠多的財富🧗🏿♂️,去保障人民享受較好的養老福利,於是老無所養成為不少地方普遍存在的現象🫴🏽😻。於一凡說,對於來勢迅猛的老齡化問題,我們的城市規劃歷史欠賬多、應對很不充分,造成的現實是老年人不宜居,沒有辦法過上有尊嚴的美好生活☀️。對於規劃從業者而言,我們面臨的現實十分嚴峻,肩上的擔子很重👩🏻⚕️。
國外的做法
於一凡介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率先面對這些難題的國家如日本🥲、英國、新加坡等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設指南指標分為戶外空間和建築🌺、交通🧙🏻♀️、住房、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包容、公眾參與和就業🍇、交流和信息、社區支持和健康服務等八個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第二屆聯合國老齡問題會議上提出了促進“積極老齡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框架和行動計劃🦸🏼。積極老齡化是指通過促進個人健康、社會參與和公眾安全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養老模式主要有三種:居家養老、社區照顧養老和機構養老。其中居家養老和社區照顧養老又被稱為“在地養老”(Ageing-in-place),即通過提供滿足老年人需求的住房和社區照護設施,幫助老年人維持其獨立性👨🏼🌾,延緩進入養老機構的時間,使老年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相對於機構養老,“在地養老”因為既能滿足“積極老齡化”的要求😪,又減輕了公共財政負擔而成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共識性策略。而養老社區的建設是實現“在地養老”的重要舉措🧎♂️。
美國的養老產業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養老模式主要有多元的居家養老⏱🥃、社區集中養老和專業機構養老等三種主要模式🫱🏼。其中多元居家養老模式也有會員製、合作居住及綜合性老人健康護理計劃等;像社區集中養老模式有兩種主要的養老社區建設模式🧗♂️,一種稱為“活躍退休社區”(AARC)🥮,另一種稱為“持續照料退休社區”(CCRC)。
英國2008年提出了建設“終生社區、終生住宅”的目標,並在2011年頒布《終生住宅設計導則》👔®️。“終生社區”是從人們生活的社區、鄰裏出發🧚🏼♂️,強調改變日常生活的環境🧝🏿,如更好地使用交通工具、無障礙的公共設施和休閑空間等😕;通過提高社區鄰裏空間的安全性,使老人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為此💂🏿,英國政府在城市規劃的體系、政府的相應政策、社區發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並對采用這一標準的住房開發給予政策優惠和部分資金支持。
終生社區的規劃設計必須尊重的原則包括居住環境的適應性🧝♂️、合適住宅的選擇性、服務設施的可達性🍖🧷、可識別性、社交性👳♀️、綜合性、廣泛使用性、信息技術等8個;“終生住宅”的設計標準包括帶有輪椅專用車位的停車場、與住宅聯系方便的停車場🗃、平緩的坡道🫷、住宅入口和高差處的良好照明、方便使用的臺階和輪椅可用的電梯🦀、允許輪椅寬度通過的門廳和走廊☞、預留餐廳與起居室中輪椅的回轉空間😙、在底層的起居室🦵🏽、在底層預留的臥室🔽、允許輪椅使用的底層衛生間🤸🏽♀️、確保衛生間中的墻體能夠安裝扶手👳♀️、樓層之間預留電梯空間👰🏽、主臥與衛生間之間預留天花板起重器械空間、便於使用的衛生間、起居室中適合輪椅尺度的窗戶開啟、適合輪椅尺度的設施操控開關等16條。
日本基於護理保險製度的適老化改造成績突出。早在1997年,日本就頒布了《老年住宅設計手冊》,其適老化住宅受到全世界的普遍贊譽🤥🕳。其精細、完備和意想不到從玄關開始🙆🏽♂️,樓梯/走廊🫀🚱、浴室/洗面🕰、廁所🤶🛗、廚房、臥室、戶外💅🏼,無障礙當然是首要的🧑🏽🍼,還有防震、防盜🧑🏽🚒、收納👨🏼🎨🍜、水相關、建築材料等等都是經過精心考慮的。我們去參觀一處1997年兩代同堂的適老化住宅🌪⌛️,今天看來還是十分先進的。
這棟兩代同堂概念住宅融入無障礙設計的理念😵💫。一樓為年長父母親的居住樓層🌧,所設定的居住對象為需要使用輪椅生活和移動的高齡夫婦,以在設備及機能層面能安全並滿足輪椅使用者的生活為基本需求,將減輕照護者的照護負擔作為重要考量👎🏻,借著夫婦兩人的協力合作,仍能獨立自主,每天有活力地過日子。
大門采用稍微用力就能拉開的拉門,不會占用空間🛼👉🏽,乘坐輪椅時也方便進出🐕。一進屋✊🏼,是換鞋的空間,設計了可以坐著更換鞋子的回轉椅和扶手🦻🏽,以照顧老人的無法久站或彎腰。若是輪椅出入,則有液壓式升降機,坐在輪椅上按一下就能隨心升降。
室內設置四人乘坐的小型家用電梯🌠,方便輪椅人士;電梯內的操作盤和電話按鈕都加大設計📈,坐輪椅操作剛剛好;廚房🔎、餐廳裏,流理臺🫶🏼、洗滌臺🗜👻、燃氣竈等廚具與餐桌合為一體,設計采取中央的開放式島型,可以按需升降。
用火安全,采用火焰高度不超過燃氣竈口的設計🏋🏼,附自動熄火裝置;考慮方便乘坐輪椅時操作🧙,洗碗機及烘碗機都配了大號開關,方便握持⚓️🙏🏻,操作提示文字字體較大,容易閱讀。
臥房、和室型生活起居室👶🏽、浴室、廁所等日常生活空間采用穿透性高的開放式設計,可依照實際需要加以彈性區隔。四個空間連結在一起👨👩👧👦,天花板埋設電動吊梯軌道🏃🏻,只要操作電動吊梯就能從床鋪自由移動到和室、浴室或廁所👳🏼♂️。采用隔屏拉簾的開放式設計,各空間以電動吊梯連結。和室型生活起居室設定和輪椅一樣的高度(40厘米),則非常輕松地就能從輪椅移動到和室♟🐛。室床高40厘米,方便輪椅移位🎐。
漱洗排泄空間采用帶背墊加裝扶手的大型馬桶,方便輪椅乘坐者使用。洗澡浴缸只有一面與墻連接🦞,對身心機能老化衰退🦅👨🏻🎓,需要他人協助洗澡的高齡者來說🚏🚹,可以從其余任何一個方向進入到浴缸,是非常體貼的設計,能實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樓梯兩側裝設連續的木質扶手,持握感覺佳❤️,階梯高度較緩,階梯踏面較寬,並采用讓老年人易於辨識階梯轉換的顏色。
二樓面積121平方米💯。屬於年輕一代的居住樓層👩🏽🌾,所設定的居住對象為60歲左右健康能獨立自主生活夫婦,主要概念在舒適、安全的居住空間及設備🏤,也在設計上處處用心,只要稍加改造修繕,即能因應未來老化的需求♌️。
我們要做的工作
於一凡說,我們2008年以來進行了長期調研。期間,承擔了全國老齡辦的政策理論研究課題“社區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指南與評價標準”🚊、住建部規劃司“全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情況調查”等🚚,很多都是和老年人一對一的交談。從調查結果看,97%的老年人不願意離開家,2%的人可以去老年機構。這樣的情形表明🔝,家和社區是絕大多數老人的終老選擇🦚。
從國家比較支持的養老布局來看,2013年國務院35號文🧜👃,提到2020年形成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社會為支撐的養老體系。各地的解讀🪿,北京提出9064的格局,90%的老人在家養老👃🏽,6%在社區照料𓀀,4%到機構去,意味著北京必須為100位老人提供四張床位👱🏽♀️,96%提供比較好居家養老條件,上海是9073,基本國內都是這兩個模式🍅。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說,養老機構現在能提供的服務,每百人只有3個床位。有的大城市統計👉🏼,現在的60歲老人可能要到90歲以後才能等到養老床位🏊🏻♂️⚅。
上海的情況,每100個老年人擁有一到兩床,離城市遠的地方四張床,配製的邏輯是郊區的土地比較寬裕🌿,這表明新增養老設施都遠離大多數老人的生活區——市中心地區🏭。中心城區無法新增獨立的養老設施,怎麽辦✬?
可否在市中心區域大力改造現有老小區,將其變成老年宜居社區🩵?我們的調研表明,建成小區內,室內室外環境🙋🏻♂️📋,經過適當的適老化改造之後,完全可以適應養老需求🕐。2012年以來🏦,上海的住宅適老化工作已經開展多年,改造的內容主要分安全性、無障礙性和整潔性三大類改造項目。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不太理想。適老化改造,著力點應該下在社區,我們可以利用社區公共用房⛲️,改造成為養老服務環境🦋,比如設置規格不同的臥室👨🏿💼、休息室、日托間等等;增加無障礙設施等等😺。這樣老人便可以不離開社區安度晚年👨👧👦,子女亦可就近照顧老人,且政府所投入的資金等相對較少,設施的普惠性更好。
2015年3月,上海市地方標準《老年友好城市建設導則》發布。2016年8月18日《關於推進本市“十三五”期間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本市將建成豐富多樣、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全面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市街鎮層面建成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00家𓀖👨🏻🎨;社區托養服務類的長者照護之家,到2020年底根據實際需求在全市普及設置;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在中心城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按照15分鐘服務圈要求布點,在農村行政村地區加快設立延伸服務點或具有日間照料功能的場所⛳️,“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社區老年人日間照護機構400家👨🏼🚀、新增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200家。“這些做法都是應對老齡化的好辦法。”於一凡表示。(記者 程國政)